立即註冊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東里論壇

搜索
查看: 11078|回复: 1

[轉載] 通禅(南怀瑾)与王恩洋

[复制链接]

335

主题

486

帖子

3089

积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89
发表于 2015-8-1 15:09:59 |阅读模式
東里山人按:此文偶从网上得来,文中言选自《维摩精舍丛书》第二函,惜未能一见此书。《禅海蠡测》萧天石作《剩语》:“(南怀谨先生)在此期中,并曾折服当时负有盛名之唯识学者王某。龙门寺僧演观曾记其事与对话(其实是居士廖兀虬记,僧演观作引言),刊有专册行世,不胫而走。龙泉有匣,光芒不掩,真性情人,行事大抵固如是也。”指的就是这篇。


《通禅与王恩洋》

(选自《维摩精舍丛书》第二函,释通禅即南怀瑾法号)


引言


通禅者。在家时。余至莫逆。客夏。偕大坪寺僧通宽。走而过我。余曰。南先生胡至此耶。通禅曰。投大坪寺出家耳。余曰。噫。汝于何代何地入家。通禅曰。老比丘五戒亦不持。口里滑油油的作么。余笑。师。浙之温州人。南姓。怀瑾其名。父化度。母氏赵。固故家子也。毕业某大学。历充军政要职。而司中央军校教铎尤久。然年不满三十。通禅。盖披剃后名也。字师利。披剃师曰普明。普明者。大通之子也。今岁之夏。大通上人迎通禅之师盐亭袁公焕仙并潼南傅公真吾来山行七。余亦侧身彼会。七已。袁傅两公偕范仲纯先生等返省而过我。盘桓久之。且曰。师于是处辟此新疆。真开峨嵋第一之秀也。是山者。睡已久矣。其在师而惺乎。其在师而惺乎。余曰。唯唯。不敢当。不敢当。逾旬。友人以富顺廖居士兀虬记通禅与王先生恩洋会语一帙示余。且曰。此帙出已。诸山索之。至砚无蓄墨。纸无停笔。余阅竟。乃曰。噫。此激扬宗旨。诱掖初机之梯航也。宜亟揭之。以共同好。并奖未来。佥曰善。遂付印。曰峨嵋中顶大坪寺七会后片片者。盖七会前有种种。正七会时有种种。此七会后之种种者也。曰片片。曰种种。异名随名耳。

峨嵋山龙门洞僧演观引中华民国三十三年禹历六月榖旦


《通禅与王恩洋》


释通禅 说
居士廖兀虬 记


师曰。民国三十三年禹历五月初一。焕师与傅先生真吾离山已数日矣。午后。僮子持片来余寮。请曰。有居士欲会师。余手其持而视之。有王恩洋三字。即语僮曰。去。关中人素不会客。僮去。余复自忖曰。普超师。兀虬居士皆不在山。而我不会彼。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法于情。均不可通。乃即呼僮曰。止。止。僮立住。余随至外客堂。有一清瘦似老而未老之人。据坐而饭。见余至。即起立。余曰。足下即王居士耶。王曰。诺。知事亦指余而谓王曰。是即通禅师也。两两揖让。颇多道学气味和客气样儿。饭已。王曰。此次鄙人因武大讲学之便。得游此名山。殊山虽名。而僧多俗。可叹。可叹。余笑曰。诚然。诚然。居士又何必过于要他们太雅。王笑。复语曰。初至毗卢殿。闻贵寺在行七。令人敬佩。此山尚有切实行道人。且闻袁焕仙傅真吾在此。特来拜访善知识。奈缘悭不遇。复闻有通禅师者。比较犹可一谈。故特来相扰。哈哈。余亦嗄嗄曰。过奖。过奖。有劳。有劳。

(兀虬曰。师语至此。私谓兀虬曰。王居士外形谦谨。内蕴我人。骄慢极大。且亦初生之犊而不知人间有虎者也。余惟报以微笑。彼此不语者久之。 )

余曰。向德滋久。今幸相遇。通禅自忖。大德名喧海内。弟子遍蜀中。不肖如通禅者。早应趋谒领教。今大德善来。自是为通禅等造福不小。幸当一赐高论也。王应诺。谦逊不惶。余乃申前说。笑语王曰。山名僧俗。今古同慨。通禅曩作居士时。亦常为此论。及到了此山。穿了一件圆领衣。婆婆妈妈住了几天。乃知我曹亦不雅。何也。盖三世诸佛。正于此转法轮。不然。何处寻得出一个菩提道名字出来。王曰。亦是。亦是。余曰。虽然。王居士。我与你作一件雅事来看看罢。乃起为知事曰。王居士。大德也。名喧海内。法相宗泰斗。今晚可集僧俗聆王居士的雅论。知事曰。善。王笑曰。不敢。不敢。

王步行来山。因请水洗足。洗足已。王曰。师与袁焕仙如何过从。师曰。焕公。余师也。王曰。从彼习何艺何道。师曰。宗门进足。实出师导。然焕公实无一艺一道以授通禅。而通禅亦无一艺一道受自焕公。至于斋庄中正。发强刚毅。逊及诗文等等。时或一游戏耳。王曰。呀。袁某亦知诗若文焉。余笑曰。岂敢。岂敢。粗学。粗学。王曰。人云袁某禅讲得好。未闻其能诗文也。师今云云者何欤。余曰。诗文且掷。此后公若有眼。自当自知。无容赘说。至于如何是禅。倒需得研究研究。王居士。你试道一句看。王相羊不语。余曰。若言讲得是禅。何必焕公。王居士定会禅矣。何也。王居士讲得不少也。王居士既已会禅。何来我处滔滔。王笑。余亦哈哈。彼时空气。遂尔寂然。

(兀虬曰。书至此。师又谓兀虬曰。此时两两无语。大似六月凝寒。自念老婆心无用。对客礼有输。乃以他事与语。)

余曰。今春某新闻纸上。披露王居士与某君论密宗一段,缘究何也。王曰。此余读某君书(书名已忘记)之反应。然密宗确为集外道之大成。非佛法也。为魔子见。魔子道。密宗之兴。佛法之灭必也。彼宗尚存佛法少许者。借以作幌子耳。王语已。余以目顾视王者久之。乃曰。居士亦学密乘否耶。王曰。未学。余笑曰。最好学彼宗已。然后再下批评较为切实。不然。便成了廖胡子在十字街头问行政院今日所议何事。讵不笑话。夫密宗为婆罗门等教糅成。无容讳言。盖古德因地制宜集外道之成。餍众生之欲。所谓法依心起。妖由人兴。而趣其入道则一也。不然。于一切处成正等正觉。为非佛说。妖也。魔外也。可乎。可乎。一切处既成正等正觉。彼密乘者。宁出一切处外而别有一密乘耶。既不出一切处外。况一切处无外。今诠为魔外。又乌乎其可也。又莲花生大师等。都以诸法寂灭而不住在寂灭为究竟。且记云密乘之兴。当佛法衰落之末法初季。与居士所见。亦有合处。何得肆口鼓簧。轻议上宗。又密乘红教之大圆胜慧。白教之大手印。黄教之中观见等。岂可尽斥为魔外耶。若必彼为魔外。是佛说三藏十二。何一而非魔外。三藏十二。既云魔外。余呼王曰。王居士。王应曰。诺。余笑曰。岂有公朝朝暮暮。暮暮朝朝讲的唯识法相。并且那几个滥名词。臭道理。而不成魔外耶。所以说。我劝公此后要破斥彼宗。必要入得彼宗。不然。便是痴人说梦。见笑大方。是未破人而先丑己矣。如何。王曰。若然。请师一说大圆胜慧。大手印。中观见及双身等。以广见闻。如何。余曰。我不懂见闻。且未学彼宗。公欲究理。今之密法盛行。但往彼求可也。王曰。虽然。请师少说几句如何。余窘于请。乃曰。白教大手印。一般人以为同于禅宗之方便。语未卒。王骤起曰。不然。不然。余亦骤起曰。不然。不然。公的不然。权且搁下。待我说完。公再不然。王无语。余曰。他明彻的人头头上明。物物上显。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谁佛谁魔。谁同谁异。孰优孰劣。孰短孰长。在未了彻者。固不无自生出入耳。大手印等。在了事人分上观之。一字已无。一法不有。那有闲情在白木上生钉。评彼优劣。说他短长耶。余又呼王曰。王居士。王应诺。余曰。公不信乎。三祖说的。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依我劝公。还是自家管自家。俗话说的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较为真切。不然。腊月三十到来。阎王老子是不怕公说种子缘生。八识二无我的。王曰。你的话倒还有点道理。然则黄教之中观见。复为如何。余曰。上以显说。了无蓄义。今又云云。是欲山僧无事生事。再荡恶水也。三世诸佛。一切贤圣。一见永见。略无彼我。何有短长。恒滞半途者。则不免借他方便。令彼见圆耳。双身等法。一切戒门慧门定门。都为彼辈而设。或者曰。宗喀巴大师示中阴身成佛者。盖未舍比丘戒而修双身也。王骤曰。胡说。胡说。此真魔道矣。余见其过激。亦置而不辩。徐徐乃曰。他家自有通人爱。余等不必代人着急。若便斗口。便成了三家村中王婆骂鸡矣。王笑。余亦哈哈。余复曰。密乘与中国道教互为关系处。倒有研究。王曰。这无疑的。密宗乃偷中国道教的东西。此内学院吕秋逸先生论之甚详。盖吾国周秦时代。已有房中术。房中术者。即密乘双身之鼻祖也。余惟笑而不言。

(书至此。兀虬搁笔。私叩于师曰。房中术即双身耶。师曰。否。否。兀虬又叩曰。愿垂开示。师曰。谓房中术即双身者。此云见骆驼谓马肿背。若曰非双身者。又是赵高指鹿为马。此处密乘诠之至详。师又云。学此法者。先修气功。且非上师亲口密授。必不成就。以总而言。先圣盖为多欲众生而谋此一方便入德门也。若曰极究竟处之双身。则四时八节。墙头瓦硕。无不毕显。兀虬又曰。如何是极究竟处无处不显的双身。师召兀虬。兀虬曰诺。师曰。是单。是双。兀虬礼拜。)

王曰。中国佛学。有两畸形发展。一。禅宗。二。密宗。密宗已如上说。而禅宗者。推倒三藏十二经论。离语言文字。创棒喝以接学人。似远乎教。余曰。止。止。足下名喧海内。而作如是语言乎。夫禅宗离语言文字者。乃为执理事或非执理事等障道之人一期发药。讵得据为实法而曰远教。若曰不推倒三藏十二。此乃不辨菽麦。允为盲者之言。且亦不识禅宗宗旨矣。何名禅宗。禅宗者。揭为教外别传者也。夫三藏十二。不越夫教。若不推倒。何云教外。何有自宗。既无自宗。何名别传。既非别传。禅宗即教。教即禅宗。即已教也。何贵此宗。果尔。我佛世尊。又何必在灵山会上。头上安头。当彼百万人天。亲手拈花。而彼百万人天者。都各如聋如哑。独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云云者。讵不多事。若曰必推倒三藏十二。我试问公。从世尊在灵山会上付嘱迦叶。以至于今。王居士曾亲口向我说的指月。五灯诸书已曾亲看。若然。我且问公。无论宗门下之大德小德乃至不德。及五宗任何一宗。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一时。并且哪一刻示人警己。策众拈提。又出离得他三藏十二哪一说哪一义。哪一画哪一点。此无论也。即以公等演教而言。亦云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允为魔说。王居士你又试道一句看。禅宗是推倒三藏十二。是不推倒三藏十二。是半推倒是半不推倒三藏十二。是远教。是近教。是正教。是邪教。道来。道来。王无语。余乃曰。殊不知。此正所以为教也。此乃实教正教。不妄不诳不邪教。非托空挂羊头卖狗肉之一切种伪教盲教。居士不切见而赞之美之。今云云者而疵之何耶。况宗者。释迦老子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此一着子时之权名也。教者。以此一着子而示人。使天下后世翕然从风。共证此一着子之假号也。若然。舍宗何教。舍教何宗。是宗者教之宗。教者宗之教也。翻手覆手。义当何从。又若云禅宗是离语言文字。然则门外石狮子。为禅宗也必矣。何也。彼石狮子者。离语言文字者也。又宗习禅宗之徒。必不交接往来。无室家之乐。报国之忠。敷道之雅矣。何也。是教事者。亦不能离语言文字也。可乎。可乎。王又欲语。余曰。止。止。勿躁。勿躁。山僧既已打开话匣。必要罄吐。必曰棒喝即禅宗。此语尤为注错。盖棒喝之兴。亦于六祖接神会。倡于临济德山。而喝之兴。亦于是时应运而诞。要皆一期方便。黄叶止啼之言。若曰实法。然则十字街头。村夫市侩。斗骂发泼。与此棒喝何殊。亦即禅宗也。又可乎。可乎。余言至此。乃呼王曰。居士。王应诺。余曰。此后望居士不入人室不谈人事。不然。总是隔靴搔痒。王笑。余亦笑。于是彼时空气。又复寂然。

有言莲花峰风景者。王欲往赏。余以道滑坚辞。王固挽之。余乃挽行。涉其峰。有木凳三。盖余月夜花晨。每每于此习定。知事为余构置者也。王据一凳。余为指点诸峰秀色。王亦栖心古木斜阳。因谓余曰。吾侪当于是处久坐。不必卒言归也。如何。余笑颔之。久之。无语。王忽问曰。袁焕仙其为人也如何。余曰。澄潭秋月。无物可方。若以人言。则豪迈有礼。肝胆照人而已。又苟或为人。每多漫骂。王曰。为何如此。余曰。此亦明镜当轩。胡来现胡。汉来现汉。理之常耳。人固曰豪迈。曰肝胆照人。曰老婆心。余每每谓诸同侪曰。似也。非是矣。王曰。外间多议其禅为狂者何耶。余曰。阿弥陀佛。若外间多议其禅为不狂者。当今之世。何贵有此一个焕老。且幸而有此一毁。不然。则焕老真真冤苦。虚生于今之世。而释迦不掩室于摩竭。净名不杜口于毗耶。孔夫子亦不逐于鲁。畏于匡。厄于陈蔡。微服而过宋也。那么。王居士尚能听山僧今日一度狂言乎。王笑。余又曰。讵知此犹为好评。而讥之毁之者。聿云少也。因呼王。王应诺。余曰。稻麻竹苇。遍尘刹。罄空有。居士以云多否。王曰。多。余曰。尽如是辈以毁。不但于焕老不能丝忽贬损。且益增其誉。何也。足见今之世。真不可一日无此老矣。况焕公常骂人。而人必骂之。所谓果报昭然。亦何足怪。余复呼王。王应诺。余曰。王居士。诸方都尊公为开士。公胡人云亦云。于此而犹自生疑虑。不亦冤乎。可怪。可怪。王笑。

良久。余乃谓王曰。王居士与欧阳竟无老居士如何过从。王曰。欧阳。吾师也。且某之能学佛者。皆为师导。余俯思良久而应曰。是。是。不错。不错。

王曰。师何故舍家。余为略说生平。且云。余之裂世纲。入世纲。领圆而发髡者。皆余师焕公之赐。不然。将同王居士等老死于江湖上矣。每每思之。不觉汗颜。时亦泪下。可惧。可惧。

王曰。师于成都参禅的人。认识几许。余曰。参禅者认识得极多。参禅人则又一个也不识也。王无语。

久之。王曰。傅真吾为如何。余曰。傅先生乃吾师契友。余之前辈。王曰。其为人也。亦学禅乎。余曰。傅先生不但能禅。且也通密。居士于宗下和密乘有疑。都可径往彼处值之自契。王曰。傅真吾者。其旨何趣。余曰。傅先生者。无旨可趣。若就人言。则归止禅宗。习密其余耳。王曰。他的见地。果为如何。余曰。确有见地。王曰。分量如何。余曰。汝去问他。王曰。师认得大愚否。余曰。山僧在成都认得。王曰。此次余在成都。黄旭方特请大愚与余。座中持论甚久。且亦激烈。渠之为人。余亦知之。师试言大愚见地如何。余曰。王居士为何你的脾性不改。顽皮如此。一知便了。总如此絮絮叨叨。未免成了子贡好方人了。愚师。当今大德。公既知之。胡劳再问。王曰。虽然。师须一语。余曰。愚师大德。王曰。不管他大德不大德。乞师一语。余曰。愚师大德。王曰。师真世故。又曰。袁某与大愚如何过从。余曰。友耳。王曰。若然。二人见地孰优。余曰。明天说的。王曰。不必支吾。必要一言。余曰。已与公四言。何云一言。王曰。请师明说。余曰。从来不发暗箭。王曰。虽然。师试一比较之。余乃曰。若言愚师见次焕公。则为话堕。见有轩轾。亦是功用边收。且焕公本来无见。从何说地。既无见地。依何而比。况乃较耶。王曰。然则袁某过之矣。余曰。噫。你不通我话。王无语。余问曰。居士在成都与愚师辩论之结果如何。王曰。甚激烈。余曰。可惜。王曰。可惜什么。余曰。可惜一顿饭喂狗。王曰。有何说。余曰。辜负主人。王曰。主人与客皆各听得有味。余曰。若然。则真正辜负主人也。王无语。久之。余又曰。居士既云对于愚师亦自知之。试下一批如何。王曰。彼不免有所取也。余曰。极是。极是。然则居士亦不免有所舍也。王曰。不然。我无所舍。余曰。管他然与不然。居士今午已食饭否。王曰。已食。余曰。藏物俨然。非舍而何。余又召王。王应诺。余曰。若无公舍。谁见人取。王默然。

王又曰。贾题韬何如人。余曰。山西人。王曰。他亦有见地么。余曰。何必问我。自可问他。王一笑。

王曰。师见虚云和尚。有何议论。余曰。实无议论。王曰。为何如此。余曰。焕公与虚云谈且数四。余皆侍师。不遑及问。且通禅期年不践陪都。友朋过从甚忙。彼时自量。亦无话可说。故无议论。王曰。他二人优劣何如乎。余曰。虚老为海内大德。焕公实吾徒上师。而彼优劣。谁能判之。王曰。师但姑言虚云与袁某之比较为如何。即得也。余曰。他二人一见便了。且言来语去。互相推崇。各裂一土。谁能比较。

(兀虬曰。记至此。师复谓兀虬曰。王某彼此历历问来。意在抹杀诸方。独是其是。其狂妄如此。而名喧海内。诸方震之。我实不懂。余悲其不可救。乃支吾。或假寐而坐。 )

久之。王又曰。师在关中作何消遣。余曰。阅藏。王曰。学贵专工。克穷一经一论都可名家。一大藏教中。许多不可靠。若兼涉。必不至。余曰。噫。居士作如是等言耶。若作如是等言。我老老实实与汝说。余非治学。更无所谓名家。余阅藏。不但未想到名家不名家。还够不上今人说的走马观花。何也。余有时马过而花亦不观矣。且余之阅藏。正如三家村中学究看小说。王居士。你说你说。那一部小说好。那一部小说又不好。况好又任么。不好又任么。王曰。危险。危险。余曰。险危。险危。王摇首曰。呜呜。余亦点头曰。唉唉。至是。余惟观雾摇杖而已。王则正襟危坐。如老僧入定。又时或作长呼吸。久之。头垂而复自仰者数四。余以峭崖深箐。蛇虎所宅。恐其疲坠。乃曰。王居士瞌睡若来。可回寺内安眠。若过昏沉。则落崖下去也。王曰。不是昏沉。不是昏沉。余曰。不是昏沉。又一昏沉。王无语。

王曰。九次第定究为如何。余曰。居士讲教多年。而以此定问及山僧者乎。若以此定问及山僧。山僧又老老实实向王居士说。宗门下人。不知什么名字叫做定。王曰。宗门非定。乃般若也。余亦知之。但是。语未卒。余即应曰。否否。宗门亦非般若。若般若者。则名般若。不名宗门也。然般若非宗门。若宗门者。则名宗门。不名般若也。须知般若与宗门。实非一。然又不二。王曰。若说则一切不二。定慧齐章。虽不言定。即如来大定矣。况九次第定乎。余笑曰。岂敢。岂敢。王曰。若然。究竟如何是如来大定。余曰。公向不定处会取。久之。王曰。此与一味境界如何。余曰。居士亦知夫一味者乎。若知。我这里恰恰有两位。王曰。哪两位。余曰。你一位。我一位。王曰。莫蔓言。如何又是一行三昧的境界。余曰。有有空空。尘尘刹查。何一非是。何一是是。凡有皆空。空亦非有。有何境界。若有境界。悉属幻法。都名权语。何有是处。王听至此。声色俱厉。起而大骂曰。所以说禅宗是儱侗真如。颟顸佛性也。余亦起而厉声大骂曰。魔子魔子。汝诚不足与语也。如此肆口。必遭果报。王曰。余乃一片慈心。遭何果报。余曰。此正果报昭然。公犹不知。向后自有公吃苦的时候。王乃强笑。余亦哈哈。

余又曰。王居士在成都与愚师谈论。亦如是激烈乎。王曰。然。但有过之而无不及者。余曰。哈哈。所以说公不能见焕公。何也。见焕公如击涂毒鼓。远闻远死。近闻近死。今不死者。则未闻也。如建清凉幢。不建则否。今不清凉。则未建也。彼焕公者。宁有闻情如我辈等絮絮叨叨。与你说定说慧。说宗说教。王曰。如此非会不可。何也。亟当救伊。余曰。承蒙慈悲。承蒙慈悲。但是。焕公之病已深。现在三世诸佛。一切圣贤。释迦老子。并四类含生。都在救他。都感头痛。都曰救他不得。我想王居士还是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最好还是把自己救一救罢。不然。怕卖草鞋的要笑话你。何也。他说他与王居士作草鞋不及。王曰。噫。真正狂禅。真正狂禅。余曰。居士。王曰。诺。余曰。我狂已息。君狂正酣耳。王笑。余亦笑。

王曰。我切切实实问师。师亦切切实实答我。汝辈宗门下人。一见便同于佛耶。余曰。哈哈。岂敢岂敢。若不同佛。云何曰见。若有佛同。是见佛同。云何曰见。今既曰见。是自见见。云何同佛。我如是说。总经尘劫。公亦不会。公但见无所见。曰佛。曰同。曰魔。曰异。不着问人。乃知当人由来成佛亦已久矣。将与谁同。若有同者。二法也。岂佛法哉。若执无同。亦二法也。岂佛法哉。王曰。我则不然。余曰。我今日大晦气。遇到了公这一个书呆子。如何又有一个不然。王曰。余惟日见戒定慧等学。及菩萨功德神通等常不足耳。所以说梵行当起。所作须办。余曰。善哉善哉。你好你好。然居士亦知夫神通功德等乎。王曰。何谓也。余曰。居士昨夜宿何处。王曰。九老洞。余曰。今日何故在此。王曰。此又一说也。庞居士云。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我已知之。余曰。居士何必食人馀唾而云自己家珍。王曰。无主之物。彼此都可以用用。余曰。若然。是何神通不具。是何梵行不足。是何所作未办。是何功德未齐。道来。道来。若不足者。王居士的真如少一法也。岂不笑话。王无语。王曰。如说。见后仍须学佛否。余曰。呸。见亦虚言。云何曰后。青天白日。谁与你说鬼话。何也。若他见了的人。觉己已冤。何有于人。天上天下。何处寻佛。既无佛寻。学从何学。今既有佛有学。何曾见来。既无所见。恶得不学。王居士。王居士。这些葛藤非语言可诠。意思能缘。何也。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又非证不了。公但求证。驰求心自然消殒。一切皆知。不必问人也。王曰。你道不知我的好处。余曰。何谓也。王曰。以你说的话比量而知也。余乃笑。

(兀虬曰。书至此。师私谓兀虬曰。彼时余想斯人见陋如此。而名喧海内。当时即欲身犯杀戒。掌他下崖。以饱蛇虎。免他在世害人儿女。复念果掌彼也。必污我手。而见笑小说上的鲁智深。乃仍摄念。强颜而笑。 )

余曰。不谈。不谈。当归晚餐也。王乃起回寺。余鞋底厚。而苔深径滑。几至踣跌。王曰。此亦在定乎。余曰。正在定中。王曰。呀。余回寺。品茗内容堂。良久。各无语。又久之。王谓余曰。余非厚非禅宗。余庄色严词而即止曰。住。住。公此言句。遭果报亦不小也。况馀乎。公不厚非禅宗。尚有轻视意在。果尔。地狱已够你受。况你前论禅宗是儱侗真如。颟顸佛性耶。余当时以切未赴机。未斩你失。今幸有暇。特一正之。公谓学禅宗人。或今之自名为宗门下客。每多。或尽。或有儱侗真如颟顸佛性者。可也。谓禅宗是儱侗真如颟顸佛性。则不可也。公必如上说。必遭果报。将不仅断舌也。何也。毁蔑般若。轻侮大乘也。王曰。余非轻侮禅宗。但于是宗。余有三点意见。余曰。云何曰三。王曰。一。余阅五灯指月诸书。古德宿彦。无不通教。今之宗门下客。每每斥教。余认为不可。二。学教人一期方便。然亦必须参宗。三。古来大德。有不通教而走入歧途者。余曰。是三支者。一。三两支。盖谓宗门下人通教则得。不通则否也。第二支者。乃习教人之失。何有于宗。王居士。王居士。何为宗。何为教。上已明晰。居士又以此三问下值山僧。山僧窃谓王居士老也。不但耳聋。或心亦聋也。何也。是三支者。学佛者之通病也。皆非禅宗之病。若曰禅宗不越乎佛学。学佛者之通病。即禅宗之故疾云云。是孔子绝非圣人。必是春秋时一个滥代书也必矣。何也。今之滥代书者。皆亲读孔子书者也。若以是三过而过禅宗。何异以滥代书而滥孔子。讵不冤乎。亦可哂也。余又谓王曰。我切切实实告你。不管古来。今来。大德。小德。未有通教而不通宗者。亦未有通宗而不通教者也。何也。同一法味也。譬如饥者食饭。食此饭饱。必知食彼饭亦饱。今云此饭能饱。而彼饭不能饱者。决未饱食此饭也。此理至明。无容赘举。

王曰。余阅五灯会元指月录诸书。古德实有过人处。然亦多有不够处。所以我对于宗下。往往因之而过不去。余曰。古人不够。乃古人之失。抑亦禅宗之失乎。况五灯会元指月录等书。乃一期方便。示行人入德跻齐。然撰是书者。亦煞费匠心也。因入德之难易而沛浅深。视根器之优劣以彰渐顿。此书得住人寰。实四生之福。懋也都哉。人百其口。讵能罄赞。若执以为是禅宗者。固如是也。尽善也。尽美也。观止矣。又何异王居士看了一部大手印。便大吹而特吹。就批评起密宗的大错误呢。王曰。此又一说也。余曰。哪有许又一说。那一说。左一说。右一说。王复谓余曰。老实相告。佛之见。余已见。佛之行。顾余尚未到耳。余大声曰。呸。今之世界。那有如王居士这样狂妄自欺欺人的。何也。苟公既见已齐佛。何行未到。今者行既未到。何曾梦见佛见。王居士。再莫要自欺欺人见笑大方而自发狂了。谓余不信。余与公举一现成公案。公即自知也。如人见鸩可杀人。而自犹饮鸩乎。知鸩能杀人者。见也。见此而不饮鸩者。行也。今既饮鸩。何曾梦见鸩可杀人。王曰。然则师已见同于佛乎。余曰。本自无见。何佛可同。青天白日。公是王恩洋。我是释通禅。非神非鬼。见个什么。在彼漆桶。闻余此说。又必执曰无见。若曰无见。彼此皆未把尿作酒。何得拨有为无。析有为无。王曰。若然。汝于上说。真耶。实耶。抑妄语耶。余曰。如不尔者。入地狱如箭矢也。王笑曰。岂以佛而入地狱者耶。余曰。佛不入地狱。今日有谁与王居士葛藤半天。王无语。

王曰。师已见行等佛耶。余曰。岂敢。王曰。佛真入地狱耶。余曰。上已具说。公仍不荐。佛不入地狱。有谁教化足下。王曰。危险危险。如此之论。大违因明。余曰。居士。公真如众盲摸象。执一非馀。不但不明宗旨。且亦不通教义。今后以余之见。公当于大乘诸经。熟读专研。乃知余言不谬。此日与公塞闹半天。我真无如许精神。为公再搬书柜子也。王曰。不必不必。危险危险。余曰。王居士。大乘诸经。公犹不据。若是经者。都有不合。那么。释迦老子真该打死。王曰。若然。汝等宗下人。既不依教。究何归止。余曰。笑话。笑话。任纵江海变。总不为君通。王嘐口。余笑。

(书至此。师笑谓兀虬曰。你说我是与他通。是不与他通。兀虬曰。大地春光。师已为彼泄漏罄尽也。师笑。)

久之。王又曰。余去年在陪都。于陈真如处。见虚云。写了一偈云云。师看如何。余曰。不懂。王曰。见行同佛。何云不懂。余又曰。不懂。王曰。师何必大智而默。试道一句看看。余曰。不懂。如是久而无语。

旋乃晚餐。晚餐已。憩于其厅。余问曰。居士此次由嘉州来。过乌尤寺。见马一浮先生否。王曰。见。余曰。马先生作么生。王曰。讲儒讲禅。余曰。马先生亦讲禅乎。王曰。姑如是说。余曰。马先生如何。王曰。咦。此公似乎近于狭隘。余曰。马先生当今大德。可称希有。此无论也。居士乃于今之名师大德。都一无可意者。何耶。王曰。彼之大德。亦同我之大德差不多。余曰。唉。恐怕他们合成一个。都敌不过公罢。何也。天下只有一个王恩洋也。俄顷。王乃曰。余此次来贵寺。纯系友谊相访。决非勘验人。或嫉妒人者。余曰。莫声明。愈声明愈糟。我也不作如是想也。王曰。此亦不得不声明。在余昔日。或有上念也。余笑。

知事请王于客堂。为大众开演佛法大意。众集。王讲苦。空。无我。无常。义毕。送寮已。知客普书师私语人曰。此人讲得一口好名相。众曰诺。书又曰。彼初到寺时。余便问曰。居士自成都来。可认识贾题韬否。他便曰。他晓得什么。足见此人还是有些过场。余笑颔之。通义亦曰。此人讲的尽是取自诸经诸论中。实少自己胸中流出的语言。余曰。莫管闲事。各顾各的罢。

初二晨起。洗漱除治已。王又曰。昨日与师谈的不少。今朝还有教赐意否。余曰。不敢不敢。通禅应当与居士领教处尚多。惟悭于时间。不得尽其情。然亦通禅夙业所感也。讵尤人乎。王曰。师如此关门。余尚何言。余曰。居士太谦。

晨餐已。王欲辞去。坚付饭寝之资。余不可。曰。今日任云如何。大德都不该如是。王曰。何必时时以大德相称。余曰。大德不可称。小德出入可也。王曰。大德加余且不可。况小德头衔耶。余笑。王亦笑。时细雨密作。王戴斗笠。纳草鞋。背负行囊。怡然将行。其乐道安贫之状如此。亦至感人也。

(兀虬曰。师语至此。私谓兀虬曰。今之学佛。如王恩洋者。百中难见其一。千中难见其一。万中难见其一。何也。盖王恩洋具如是三事。纵不造其极。达其寝。然亦佳士也。汝辈宜尊之效之。慎勿远之毁之。而自侪于世之高倡菩提。内蕴奸匿者。若仅以挂羊头卖狗肉。则犹祸之小者也。兀虬曰。云何是王先生的三事。师曰。一。甘淡泊如头陀。二。精进不怠。三。不舍梵行。兀虬曰。然则王先生之见如彼云云而卑陋者。何耶。师曰。此初机未明心者之通病耳。乌足以为王先生一人病。倘王先生无如上如是等病。汝其能闻余说如是等语句乎。兀虬闻语已。踊跃作礼。乃东望嘉州。向王居士三拜。欢喜而再记。)

丁行。余送至山门。王曰。相谈一夕。觉得师的好处太多。然行此一路。似乎障碍不少。余曰。不错不错。但是。若无如说障碍。哪里显得出王居士的路途得力。汗马功高。王笑。行又数伍。吾复曰。通禅等业重过多。而路途又不得力。王居士此次辱驾来山。如是婆心。尚未度得某等。未免辜负大德盛意。王曰。岂敢。岂敢。余乃笑曰。虽然。王居士辜负山僧处亦不少也。王曰。有说乎。余曰。有。王曰。有何说。余曰。即此骄慢处最易陷人。山僧与老居士当共勉之。王曰。诚然。诚然。骄慢之病。任何一人皆有。但是依我看来。我之骄慢尚觉得甚轻。何也。有范围也。师等之骄慢以较夫我。则又似重。何也。盖师等有时当骄慢而不骄慢。有时不当骄慢而骄慢。有时处处形形无一而不骄慢。以我看来。你们的骄慢真实是无量无边。实为可惧。此某之虑耳。语至此。余乃大笑而合十曰。承赞。承赞。然则大德太过誉我侪了。王笑。余亦笑。

王趦趄不行。余曰。行也。行也。昨今两日叨叨。私情已结。居士此行。山僧欲赐一物不可。不赐一物未能。析抑叶诗。又非山人所好。通禅百思无物可献。拟以二句壮老居士行色如何。王曰。好。好。请说。请说。余曰。不识峨山真面目。象王鼻孔漫撩天。王曰。此是何意。余曰。居士何得大智而惑。大听而聋。王曰。师意盖谓某不了彻宗门下事耶。余笑曰。哈哈。非公境界。王曰。然则昨今两日与师絮絮叨叨者。何谓也。余曰。陪老居士游戏耳。若提斯宗门下事。通禅实怕。王曰。师之力气如许。怕个什么。余曰。怕骇死王居士。通禅遭命案不起。王笑。余亦哈哈。王曰。师有时说话太客气。有时说话又太自满。真是出入卷舒。令人捉摸不得。但是。我总希望你们莫要忽略了教义。余曰。王居士。王曰。诺。余曰。是何教义。王无语。余又曰。是忽略。是非忽略。余乃曰。我辈朝朝暮暮。暮暮朝朝。语时。默时。行时。坐时。上堂时。乃至与宾客交际。市儿斗口等一切时。都未丝毫忘却教义。又敢老老实实与王居士说一句最恳切的话。如上如说。一切及非一切。无一而不是三世诸佛及吾侪的教义。又敢与王居士再说一句。唤什么作教。况义耶。忽略不忽略且置。顾王居士于教义上。似尚未通。乃自未荐取耳。今云云不亦宜乎。不然。若谓山僧之言。强辞夺理。自是非人。远谏潜恶。一切等过。请老居士把山僧之语。蕴在心中。或抄在册上。他时日后。老居士(外囗内力)地一下了。方知山僧今日曲折。实乃苦口为人。所谓不惜十指弦。与君千万弹也。王曰。这个也难说。

王迟迟其行。余曰。王居士要走请速。不必耽搁路途。要留就请回寺再住几日。山僧与你翻书柜子。扯烂天网。时将及午。不必叨叨絮絮。王曰。留则不可。暂时一与师言。此心固不无拳拳耳。余笑曰。行也。行也。好去。好去。他时后日。自有见面的因缘。王珍重而行。余乃陟高凭望。至云生雾集。树远山迷。乃悄然而返。

(兀虬曰。兀虬志此帙已。踊跃三百。叹未曾有。讵曰激发未来。兀虬实乃先尝法味者也。乃再拜问于师曰。彼王先生者何如人哉。师曰。菩萨中人耳。兀虬曰。是何菩萨。师曰。王恩洋菩萨。兀虬曰。彼之见云云。师曰菩萨中人。盖滋兀虬等大惑矣。望师矜我愚痴。垂慈明示。师曰。地前菩萨。固无论也。若曰地上菩萨者。实有隔因之迷。汝胡不荐。自取狐疑乃尔。兀虬闻已。如暗得明。即以此帙缮呈焕老真老。盖诸山闻此帙已出。争先睹而来抄写者。砚无停墨。纸无停笔。久之师稍知之。进兀虬而语曰。余尚在学。此帙尚未得焕老真老的谕。汝辈既已抄示人乎。果也。不但显矜己能。而亦大违法统。忿然言已。冥然在定。兀虬退。于是搁笔封墨。而内柜中。诸山讶之。殊焕老真老之命。久而不及。此帙遂尔寂然。上月之杪。兀虬得南溪李绪恢。盐亭范仲纯先生函。启读大悦(函附后)。走而语诸同好云云。于是诸山有此帙焉。 )


附函二则:

上袁先生焕仙傅先生真吾书


焕老真老文席。生等侍别两公于嘉州。返山后。师利进而语生曰。焕真二老去后。王居士恩洋来山寻访云。生曰。若然必多辩论矣。师曰。甚多。生曰。可许学人抄写一二。以自警策。并益来学否乎。师曰。强半遗忘。都不必也。生与超师力请。师乃颔之。遂为略说。兀虬笔记。遂成此纸。特恭呈。倘两公见而曰可。即示同仁。不然。火之可也。耑此。即叩道祺。

门下生兀虬再拜谨禀。


代焕老真老复兀虬居士书


兀虬足下。尊函及会语到。师阅后便置案头。此间同仁悉已罄览。老诚者曰。多事。且云足下等正在途中。何必与人絮絮叨叨。自缓进程。激者曰。天下古今。惟此一事。乃者天步惟艰。人心陷溺。而不激扬宗旨。四生之爱河莫济。千圣之心灯莫燃。又何贵有此宗旨耶。两两交争。几成诤论。绪恢。仲纯乃闻于傅先生。傅先生曰。释通禅者。主则始终主。王恩洋者。宾则始终宾。合则一千。分则两个五百。本无实法。何有是处。若曰激厉当来。一听若辈所为可也。绪恢。仲纯又恭闻于焕师。师曰。大拳不弄手。大言不用口。一纸浮言。满口戏论。谁管他的。云云。鄙意年来异学竟起。有志之士。都自相羊歧路。趦趄两头。孟子曰。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即是时也。足下欲矫而正之。固无不可也。因风布意。不尽云云。诸为道自珍。不一一。

李绪恢。范仲纯代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5

主题

486

帖子

3089

积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89
 楼主| 发表于 2015-8-2 00:43:21
此文尝有疑为编造者,盖王恩洋《五十自述》未言及释通禅。然萧天石亦非妄语者,其言自可信。又有据《大愚与王恩洋》谓王才思敏捷辩才无碍者,余则谓与大愚法师之对话,适足以证明通禅所谓:“王居士外形谦谨,内蕴我人,骄慢极大。”且大愚法师处处要王深入自证,王不肯,岂非与此文相应?

至于秦仲明先生著文《五十年来的近事——怀师》说,他听其母张怀恕说,想以此文“表示峨眉山中有高人,藉此自豪打击王恩洋居士的盛名。”此或许是南氏不愿提起此文之因,盖唯恐引起僧俗道统之纷争也。南氏曾谓时有僧人攻击欧阳竞无,谓在家人不当荷担如来大法者,此文之流传,不无此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QQ|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東里論壇 ( 粤ICP备14015598号 ) 公安备案图标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19号
GMT+8, 2024-5-2 19:05 , Processed in 0.106818 second(s), 4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