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東里論壇

搜索
查看: 4772|回复: 0

[雜考] 《橘中秘》杂考ZT

[复制链接]

335

主题

486

帖子

3089

积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89
发表于 2014-9-10 19:17:32 |阅读模式
查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之《古典文献学术论丛(第2辑)》有《〈橘中秘〉杂考》一文,当即此文。




【提要】《橘中秘》为象棋著名古谱,但其作者、序作者和校阅者情况数百年来不详,遂多误说。兹勾稽史料,参之《海盐朱氏族谱》,对作者、序作者和校阅者姓名字号、家世籍贯、生卒等多方考证,订讹纠谬。对于作者“为家累所牵”,肆志《橘中秘》编纂之原因和序作者《<橘中秘>叙》中弦外之音,亦加以初步探究和阐发。

【关键词】《橘中秘》《海盐朱氏族谱》 朱泰祯 朱晋祯

明人朱晋祯《橘中秘》萃取明谱《金鹏十八变》和《适情雅趣》精华并加改进,“是在我国流行最广,各种翻刻版本众多,影响最大的一部象棋古谱”[1],更有象棋史研究学者认为“可称集明代全局和残局谱的大成,……对当头炮开局战术作出划时代的总结,给后世带来重大的影响,在象棋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最著名的明谱”。[2]

但《橘中秘》作者、序作者和校阅者家世、籍贯等情况,后人知之甚少,遂多误说,研究者每叹“可惜作者生平不详”。[3]笔者颇嗜象戏,勾稽史料,试考如下,待质方家。

[1] 屠景明等:《橘梅新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82年,前言第3页。
[2] 朱南铣:《中国象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7年, 第127—128页。
[3] 同上书,第128页。


一、《<橘中秘>叙》作者为朱泰祯考

由于象棋扎根民间,多为贩夫走卒之流所嗜,历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技”。喜爱下棋的史学大师吕思勉颇有感慨:“象棋则皆以为樵夫牧竖之戏,才智之士留意者较寡,谱之刊印者既少,而其佚亡亦多,起手著法通行于世者,惟《橘中秘》、《梅花谱》两书。”[1]虽然《橘中秘》风行后世,版本众多,但有关作者朱晋祯的史料却异常匮乏。在崇祯五年原刻本中,除一篇大名鼎鼎的《<橘中秘>叙》外,我们只能从卷一卷端署“东海(按:卷二误作“陈海”)进之朱晋桢辑,侄子长朱尔邺、子于朱景萧(按:“萧”,卷二作“肃”)校阅”,卷三“残局说”署“武原朱晋桢进之甫辑”等处窥见些许线索。此外,我们对作者一无所知。“东海”、“武原”到底指哪里?作者的家世籍贯究竟如何?这些都成为困扰后世的谜团。

著名棋书作家李浭认为“古时‘东海’地名很多,愚考为江苏东海县”,至于“武原”,他难以解释,认为“有的版本作‘武原’人,待考”。[2]此说影响甚大,许多棋书和象棋史研究者均采纳此说,如宁波大学教授张如安《中国象棋史》认为,“朱字进之,明末江苏东海人”。[3]至于如何考证出“东海”即江苏东海县?李、张两先生均未交代,也许只是揣测。

幸而《<橘中秘>叙》(以下简称《叙》)透露了序作者与朱晋祯的密切关系,因此文是关乎两人身世考证的关键资料,故全文迻录如下:

夫人精神所及,一往而深,金石为开,天地为变。上之可以润色鸿业,允武允文,功成名立,天下莫之媲。次则多才多艺,寄心于中,极其所至,神巧出焉,亦足自树,以希不朽。余往岁薄游中外,常与季弟进之氏偕,每见其锐志下帷,思入微渺,篝灯丙夜,靡以他念,紫阁丹墀,几乎反掌间,余心实慑之。既而为家累所牵,不遂厥志,旁涉雕虫,悉造其颠,而于象戏,犹得三味,即明眼人鲜不敛手,称“无敌”者。人咸谓进之资性素敏而抑知其殚精求详,盖匪朝伊夕也。余林泉休暇,进之偶出所辑《橘中秘》相示,见其多所发明,更以新意点缀,灵机跃跃满楮,余叹服之。其沈深智勇,若可为时艰借一筹者。因忆曩昔,奉节滇云,值逆酋匪首以数十万入寇者再,予昼度夜思,厉兵秣马,以象战克之,歼其渠帅,吾圉危而复安。迨己巳(1629)驱车入都,又以群丑纵横,京师骇恐,余任守广宁门,身当众冲,披甲仗剑为士卒先,亦以炮击走之。纵微功可录,然而局已烟销,往绩成虚,恍如枰收对垒,令人羡神仙出世,潇洒襟期,益信手谈,闲消日月。橘中虽隘,自觉天地之宽;胜负虽分,竟忘角逐之想。进之得此意甚深,而苦心更不可泯。余赞付梓人,公诸同好。且诏世之纷纷名利者,亦可以此作清凉散也。

崇祯壬申(1632)孟夏无住居士泰书于胥川草堂。[4]

此序是有关朱晋祯最重要的史料。李浭据此认为“其兄朱翼维,字之甫,是军官,明末曾任云南总督”,“可能书中《叙》出自其兄手笔,或是其兄‘奉节’在云南时的同僚,且爱好象棋,故特意提到‘以象战克之’的话”。[5]“明末曾任云南总督”可能只是据“奉节滇云,值逆酋匪首以数十万入寇者再,予昼度夜思,厉兵秣马,以象战克之”的一种推测,至于言之凿凿的“其兄朱翼维,字之甫,是军官”云云,李浭亦未交代任何史料依据。尽管如此,这一大有疑问的说法还是被棋界广泛接受,如屠景明、杨柏伟《象棋词典》介绍“朱晋桢”,依然提及“据其兄朱翼维(号无住居士,曾任云南总督)所作《橘中秘·序文》”。[6]

细玩《叙》文,“余往岁薄游中外,常与季弟进之氏偕”,序作者显然是朱晋祯(族)兄,不可能“或是其兄‘奉节’在云南时的同僚”。由于序作者只在落款中自称“无住居士泰”,故张如安《中国象棋史》误称其为“兄无住居士朱泰”。[7]从《叙》中可知序作者在明末曾参与重大政治、军事活动,拥有较高社会地位。查清此人的身份,无疑是解开《橘中秘》作者朱晋祯身世之谜的一把钥匙,笔者就是循着这一思路,逐步解开了这个谜团。

[1] 吕思勉:《谢侠逊<象棋秘诀>序》,《吕思勉遗文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63页。
[2] 李浭等:《象棋古谱新编—橘中秘》,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年,序言第1页。
[3] 张如安:《中国象棋史》,团结出版社,1998年,第250页。
[4] 朱晋祯:《橘中秘》(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五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1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7—69页。
[5] 《象棋古谱新编—橘中秘》,序言第1页。
[6] 屠景明、杨柏伟:《象棋词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
[7]《中国象棋史》,第250页。


据笔者考证,序作者为浙江海盐县人朱泰祯,《橘中秘》作者乃其(族)弟。理由如下:

1、朱泰祯生平大事与《<橘中秘>叙》中记述在细节上多处吻合。

《(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五有朱泰祯传记:

朱泰祯,字白岳,……中万历丙辰进士,授福建龙岩县知县。……徙漳浦,举卓异,召拜福建道御史。……巡按云南,时黔寇断滇道,驻节成都,发蜀中兵开道建昌,逾大、小丞相岭,绝金沙江,擒贼首乌利,长驱入云南,申约束厉将士,战守毕备。三月,水西、东川、乌撒三大寇,倾巢数十万犯霑、益,守兵仅六千人,董率道将破走之,斩首数千级。五月,水、蔺、乌复大举来犯,炎方无城郭,树木为栅,泰祯监诸将,设伏以俟。贼九十八营并进,殊死斗,诸军驱象横击之,贼大奔溃,遂擒竜戈资,俘斩之,筑四石城于炎方。……遂以战守定滇黔,诸夷咸戢。事竣还朝,道闻父丧,奔归。……服阕趣朝,闻都城戒严,冲烽火入都,捍守广宁门,事平,补南京畿道御史。以族人谒选事牵引,谪徽州府知事。稍迁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句稽侵牟,宿弊一洗。卒于官,祀乡贤。[1]

传记记述朱泰祯天启中曾任云南巡按御史,指挥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并曾在崇祯初归朝时参与捍卫京师,与《叙》中自言,“奉节滇云,值逆酋匪首以数十万入寇者再,予昼度夜思,厉兵秣马,以象战克之,歼其渠帅”,“迨己巳驱车入都,又以群丑纵横,京师骇恐,余任守广宁门”记述基本一致,并在细节上吻合。

2、朱泰祯子尔邺、景肃就是列名《橘中秘》刻本的校阅者。

《(光绪)海盐县志》卷十八有尔邺、景肃兄弟传记,节录如下:

朱尔邺,字子长,泰祯子。纯孝笃行,髫年咏泮,举明经。当泰祯按滇,留家侍大父母,备极色养。捐祭田,建祠墓,葺梁施槥,善举甚多。岁乙巳,举宾筵。生平曾入水不濡者三,厚德之徵也。所著有《曲台约旨》、《苇读斋初问》。

朱景肃,字子于,尔邺弟,选贡生。孝友豪迈,尚义好施,以臬司佟公荐,征授常山学谕,不数月归里。筑圃郊西,颜曰“喻园”。日以著述自娱,不问户外事,而当事愈重景肃,邑大利病,必咨之。康熙庚戌,吴江、苕水饥,乞食来盐者数千人,景肃倡捐粟百余石,商之邑令,集饥民欤城镇,各给米,善遣之。后邻邑咸被流民盗劫,盐独无恙。人称景肃先见云。[2]

据此可知,尔邺、景肃均为朱泰祯子,且两人名、字与《橘中秘》刻本卷二卷端“侄子长朱尔邺、子于朱景肃校阅”记载一致(按:“肃”字,卷一卷端误作“萧”,理由见下)。从辈分上看,朱泰祯为晋祯(族)兄,则尔邺、景肃正是晋祯(族)侄。

众所周知,古人取名、字,两者通常存在某种联系。明中叶著名爱国者于谦,谥号“忠肃”。“朱景肃”之名,即“敬仰于忠肃(于谦)”之意,故字“子于”。除前述《(光绪)海盐县志》卷十八记载,著名明遗民、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为朱景肃同乡好友兼姻亲,有诗《朱二景肃胥川草堂,观黄鹤山樵十二家山水歌》,[3]亦可证作“朱景肃”才是正确的。因此《橘中秘》原刻本卷一卷端作“朱景萧”误,当如卷二作“朱景肃”才对。很多棋书提及《橘中秘》校阅者,均沿袭《橘中秘》原刻本卷一之误,当正之。

[1] 王彬、徐用仪:《(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五,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1576—1579页。字下点为引者所加。
[2] 《(光绪)海盐县志》,第1937—1939页。
[3] 彭孙贻:《茗斋集》卷十一,《四部丛刊》续编本。


3、朱泰祯有别号“无住居士”,与《叙》落款吻合。

赵潘、李根源《鸡足山志补》卷二:“悉檀寺藏……明巡按朱泰祯无住居士遗像立轴。绢本。长八尺,宽三尺余。帧首朱自赞自书,署年天启丙寅。朱曾游鸡足,与本无为方外交也。”[1]

朱泰祯明天启年间曾任云南巡按御史,这幅肖像是他天启六年丙寅(1626)游云南鸡足山悉檀寺,与方丈本无和尚交往时的遗物。据“明巡按朱泰祯无住居士遗像立轴”,可知朱确有别号“无住居士”,这与《叙》落款自称“无住居士泰”吻合。

朱泰祯此幅画像尚存人间,云南考古学家孙太初《鸭池梦痕》云:“悉檀寺,为鸡山八大寺之一,是丽江土官木增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出资延僧释禅修建的。天启四年(1624),敕颁藏经,赐额‘祝国悉檀禅寺’。崇祯二年(1629),建法云阁以贮藏经。此寺居鸡足满月山形胜处,建筑宏丽精整,为鸡山诸寺之冠,可惜已毁于十年浩劫初期。1953年秋天,我曾去鸡山作过文物调查,在悉檀寺得到木增画像、云南巡抚(按:当为巡按)朱泰祯画像、九莲菩萨像等珍贵文物,现藏云南省博物馆,得免于难。”[2]

4、《叙》落款提及“胥川草堂”,为泰祯子景肃居所,当为继承其父之产业。

明遗民彭孙贻常与朱景肃宴饮酬唱,其《茗斋集》有《探梅小憩朱二子于胥川草堂》(卷六)、《饮朱二胥川草堂,观梅,席上呈甬东范吏部潞公》(卷十)、《朱二景肃胥川草堂,观黄鹤山樵十二家山水歌》(卷十一)等。朱景肃居所“胥川草堂”,当即《叙》落款“崇祯壬申孟夏无住居士泰书于胥川草堂”提及之宅邸。由此可知,此宅从明末至清初,父子相传,并未更名。

5、《叙》文后印章内容与朱泰祯之名与旧职吻合。

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有明崇祯五年原刻本《橘中秘》,《叙》文后有两枚印章,笔者请书法篆刻研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朱天曙识别,定为“泰祯”、“柱史氏”。“柱史氏”为御史雅称。崇祯五年朱泰祯撰《叙》时,虽已非御史,但选用此印亦可见其对旧职恋恋不舍的心态。

以上五点主要证据,足以证明《叙》作者当为朱泰祯。

[1] 赵潘、李根源:《鸡足山志补》(《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17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第32—33页。
[2] 孙太初:《徐霞客诗翰墨迹》,载氏著《鸭池梦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下面我们关注的是朱泰祯、晋祯究竟是何关系?《叙》中,泰祯称晋祯为“季弟”。从姓名、取字上来看,亦可旁证两人(族)兄弟关系。

“泰祯”、“晋祯”之名,有相同的辈分排行字“祯”。“祯”、“桢”两字在古籍中极易混淆,笔者所见绝大多数史料,包括《明史》、《明实录》等均作“朱泰祯”,《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亦作“朱泰祯”。[1]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别录》卷二录有“朱泰祯行楷一通”,为泰祯致友人之信,末有“泰祯再稽首”。[2]南京图书馆藏朱泰祯著《礼记意评》四卷(天启五年杨师孔刻本),卷端均作“东海道子朱泰祯著”。[3]笔者由此推断《橘中秘》刻本中作者“朱晋桢”之“桢”当为“祯”之误。这一推测为《海盐朱氏族谱》所证实,详见后文。当今各种棋书和词典提及《橘中秘》作者,均沿袭刻本之误,当亟正之。

《(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五云“朱泰祯,字白岳”,但“白岳”乃朱泰祯号,非其字。葛万里《别号录》卷九有“白岳朱泰祯道之”的记载,[4]即指泰祯号“白岳”,字“道之”(按:朱另有一字“道子”,较常见)。杨廷福《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也有“道之朱泰祯”的记载。[5]朱泰祯字“道之”,与朱晋祯字“进之”,取字方式一致,且“道”、“进”皆从“辶”,此亦可作为两人(族)兄弟关系之一证。

明了朱泰祯与晋祯(族)兄弟关系,《橘中秘》刻本中“武原”和“东海”都可以得到确凿解释了。卷三“残局说”下“武原朱晋桢进之甫辑”,其“武原”即指代浙江海盐县。“武原”为海盐别称,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今浙江海盐县别称。其县本为秦武原乡。”[6]至于《橘中秘》刻本卷一卷端“东海进之朱晋桢辑”,亦可以得到解释。南京图书馆藏朱泰祯《礼记意评》四卷,卷端均作“东海道子朱泰祯著”,“东海”即指朱泰祯、晋祯兄弟的家乡浙江海盐县,绝非江苏东海县。明末清初海盐人吴蕃昌《古剑铭》首句即云:“有明东海吴生”,可见以“东海”指海盐,有确凿史料可证。[7]

[1] 朱保炯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594页。
[2] 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别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0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37页。
[3] 朱泰祯:《礼记意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94册),齐鲁书社,1997年。
[4] 葛万里:《别号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10页。
[5] 杨廷福:《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8页。
[6] 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另见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册,“武原”条义项二:“今浙江海盐县之别称。其县为秦之武原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37页)
[7] 吴蕃昌:《只欠庵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二十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433页。


仅从朱泰祯称晋祯为“季弟”以及两人姓名、取字来印证两者关系,终究略显勉强,亦无从判断两人究竟是亲兄弟还是族兄弟关系,更不知他们的世系和生卒情况。笔者孜孜访求,巧遇海盐朱氏后人相助,终在上海图书馆藏《海盐朱氏族谱》二十卷(以下简称《族谱》)中,找到了两人姓名、世系与生卒的详细记载,可谓铁证如山,《橘中秘》作者的身世数百年后终于水落石出了!

据《族谱》卷六《海盐朱氏尚胥里派始迁祖勉轩公世系》所附诸表,尚胥里派主要传承世系如下:

第一世顺(号勉轩,始迁祖)——第二世铭(顺子)——第三世懋卿(铭次子,始居尚胥里)——第四世光祖(懋卿子)——第五世原贞(光祖长子)——第六世琼(原贞长子)——第七世锐(琼长子)

朱泰祯属于尚胥里派三峰公支,朱晋祯属于后山公支,第七世锐是他们最近的共同祖先,其后世系分别为:

朱泰祯世系:第八世瀚(锐次子)——第九世桂(瀚次子)——第十世茥(桂子,号三峰,“三峰公支”始祖)——第十一世管(茥长子)——第十二世正学(管嗣子)——第十三世泰祯(正学长子)

朱晋祯世系:第八世溥(锐长子)——第九世樟(溥四子)——第十世玑(樟次子,号后山,“后山公支”始祖)——第十一世写(玑子)——第十二世学上(写子)——第十三世晋祯(学上次子)[1]

据《族谱》可知,朱泰祯与晋祯均为海盐朱氏尚胥里派第十三世,泰祯比晋祯大16岁,故称其“季弟”。谱中有关两人资料如下:

泰祯,正学长子,字道子,号白岳,万历乙卯、丙辰(1615、1616)联捷,任福建漳州府龙岩县令,调繁漳浦县。行取,擢福建道监察御史,巡按云南省。复命差京畿刷卷,左迁徽州府幕,补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殁于官署。崇祀名宦、乡贤,皇清诏赐忠义祠。生万历己卯五月十二日(万历七年,1579年6月5日),卒崇祯壬申(1632)。娶郑氏,敕封孺人,生子二,尔邺、景肃,女一。侧室周氏,生女三。以次子景肃出嗣豫祯(按:正学次子,泰祯弟)。合葬嘉兴普光寺之阳。著有《礼记意评》、《公谷合编》、《爱君勤政历》、《雄文汇辨》十种、《拄笏斋经疑》、《远人楼法书》、《济世选要良方》、《远人楼集》等书行世。行谊详郡邑志,并见本传。[2]

晋祯,学上次子,字昭明,生万历乙未五月廿五日(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7月2日),卒顺治辛卯(顺治八年,1651)。娶冯氏,生子二,人望、廷琛,袝葬梅园祖茔西北。[3] 《海盐朱氏族谱》中朱写(晋祯祖)、学上(晋祯父)、恒祯(晋祯兄)

[1] 以上世系据朱丙寿:《海盐朱氏族谱》卷六《海盐朱氏尚胥里派始迁祖勉轩公世系》,上海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七年(1891) 版。
[2] 《海盐朱氏族谱》卷六“三峰公支”。
[3] 第二、海盐朱氏起源、朱泰祯生平大事和著述略考


《橘中秘》作者朱晋祯因未能出仕,其著《橘中秘》一事,以封建正统观念视之亦无足道,故其人其事在众多方志和史籍中均无片言只语记载,湮没于历史长河近四百年隐晦不彰,但现在我们知道他出身浙江名门望族——海盐朱氏。

关于海盐朱氏的起源,清末著名学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提供了重要线索,“我家朱氏,系出婺源茶院公之后。元成宗元贞间,迁祖勉轩公(自茶院公起,至公凡十三世)。官嘉兴路主簿,既卒,即卜葬于澉浦之陈湾山。子若孙遂占籍海盐,居邑之尚胥里,数传而后,支分派列,生齿日繁,今世次已衍至二十五六代矣(余行辈为二十一世)。自明及清,科第相属,其驰声艺苑者,代不乏人。”[1]

“婺源茶院公”即朱瓌,其子孙世居江西婺源,称“婺源茶院朱氏”。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即出自该支。元代朱顺(婺源茶院公第十三世孙),字文禧,号勉轩,元贞间任嘉兴路海盐主薄,卒于官,子孙家于城东闻琴桥侧(今海盐县武原镇东门村附近),再传而有自邑城析居甘泉乡尚胥里者,因别为闻琴坊、尚胥里两宗十一支。朱顺即闻琴坊、尚胥里两宗十一支海盐朱氏之始迁祖。[2]道光丙戌状元朱昌颐、清末著名学者朱彭寿、民国史学大家朱希祖、学者朱偰等都出自始迁祖为朱顺的海盐朱氏。

[1] 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中华书局,1982年,第261页。
[2] 参见《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海盐朱氏族谱》二十卷”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9页。另见朱希祖:《海盐尚胥里派朱氏本宗录》,《南京图书馆藏朱希祖文稿》第5册,凤凰出版社,2010年。
同上书,卷六“后山公支”。


值得注意的是,《安乐康平室随笔》中亦提及朱泰祯及其父、子:

十二世族祖:……官宇公(三峰公支,讳正学,字中甫,明万历丁巳岁贡生),著有《礼经蠡测》、《礼记小见》。
十三世族祖:……白岳公(三峰公支,官宇公子,讳泰祯,字道子,明万历丙辰进士,由福建龙岩县知县,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巡按云南,终兵部主事),著有《礼记意评》四卷(天启乙丑刻本)、《公谷合编》、《拄笏斋经疑》、《爱君勤政历》、《雄文汇辨》、《济世选要良方》、《巡滇纪行集》、《远人楼集》、《伭对轩集》、《皆山阁集》、《舆讴录》、《赓歌录》。

十四世族祖:……子长公(三峰公支,白岳公子,讳尔邺,增贡生)著有《曲台约旨》、《笔读斋初问》、《重纶阁集》。子于公(白岳公次子,讳景肃,字竹声,附贡生,官常山县教谕),重修《朱氏宗谱》(按此为康熙庚申刻本),著有《子于诗文集》。[1]

朱正学、尔邺、景肃无甚事迹可考,唯泰祯曾为巡按御史,其事迹颇有可考,兹结合《叙》及《(道光)龙岩志》、《(康熙)漳浦县志》、《明实录》等,考其生平大略。

朱泰祯字道子(一字道之),号白岳,浙江海盐武原镇人。生于明万历己卯五月十二日(1579年6月5日),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举人,四十四年丙辰进士,殿试第三甲一百三十四名。次年授福建龙岩县令,修葺城墙,赈济灾民,政绩出众,民为其立祠东门外。四十六年转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令。天启元年举卓异,行取试福建道御史,次年实授,“天启二年四月丙寅朔……癸未……吏部考选拟授科道……李懋芳、朱泰祯福建道”。[2]天启三年八月(1623)拜云南巡按御史,“(天启三年八月丁丑)命御史王心一巡按广西,朱泰祯巡按云南”,[3]期间参与平定云南少数民族叛乱。

天启元年,云南发生著名的“奢安之乱”。云南大学尤中教授《云南民族史》介绍:

天启元年(1521),奢崇明自动请求出马步兵二万前往“援辽”,其目的在于借机会扩张势力,明朝廷不知而加以应允。于是,奢崇明于九月领兵北上,进据重庆,分兵攻合江、纳溪,破庐州,陷遵义,围成都,自称大梁王;水西土官安位的叔父安邦彦,则企图夺取安位的土司职位,乃起而响应奢崇明,率兵攻毕节,破安顺、平坝:乌撒土官安效良亦起而附合……明朝廷此时既急于东北,复患于西南,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奢崇明为蜀兵所败,于天启二年(1622)投水西,与安邦彦相汇合,与云南、贵州官兵拉锯战于贵阳、水西之间,仍号大梁王;安邦彦则称“四裔大长老”;其余头目称元帅者甚多。沾益、平夷、武定等地则为设科、张世臣等所控制。……战争区域横亘在云南通向内地的交通线上,阻断了云南与内地的交通,致使明朝在云南的统治濒于危境。[4]

直到崇祯二年(1629),奢崇明、安邦彦合众十余万攻永宁,被总督朱燮元擒杀。次年,安位请降,“奢安之乱”基本平息。“奢安之乱”延续近十年,“震撼了当时的西南各省,牵制了蜀、楚、黔、滇诸省的军事、经济力量,削弱了明王朝对后金的防御能力,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减缓明朝廷对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压力,使明朝廷处于三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明王朝封建统治的覆亡”。[5]

[1] 《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第261—263页。
[2] 《明实录·明熹宗实录》卷二一,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070页。
[3] 同上书,卷三七,第1913页。
[4] 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45页。
[5] 付春、于小燕:《“奢安之乱”与“沙普之乱”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朱泰祯入滇后,多次参与筹划、指挥平叛战役,在其《水、蔺、乌倾巢再犯大获奇捷疏》中录有当时云南巡抚闵洪学奏疏片段:

此番之寇,因(天启五年)三月入犯未得志于我,故愤而再来,设谋愈毒,勾连愈广。如水西安邦彦、莫得、阿乌谜等,江外沙学、蔡家子贵爪等,以及乌撒、沾益,无不悉其精锐,空巢而至,众号二十万,实不下八九万。而我兵尚不能二万,又布之六七百里间,众寡之数悬殊。……幸按臣(按:指巡按御史朱泰祯)深明兵法,臣从之朝夕抵掌,分布战守,策励将士,以忠义激发。……(天启五年五月)十三日,大战于磨盘山,贼恃众多,厥气炽甚,我军中千铳齐发,贼不为动。忽景东象自左出,吼声如雷,跳掷而前,贼乃万马辟易,势不可止。沙、禄、龙、王诸司舞刀从之,白刃雪片,尸横十余里,肝脑狼藉,迨我收兵,马蹄朱殷。战斗之酣,滇百十年来未之有也。此战之后,贼无复斗志,不数日,遂走寻甸归路。[1]

闵洪学奏疏中之记述,亦可与朱泰祯《叙》中“奉节滇云,值逆酋匪首以数十万入寇者再,予昼度夜思,厉兵秣马,以象战克之”的记载参看。

明代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品秩虽低,但奉命巡按地方时职权极大,“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蠹,以正风俗,振纲纪。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2] 明后期,巡按御史还拥有参与军事策划和指挥的权力,“由于国势衰微,内外交困,明王朝陷入全面危机,军事行动十分频繁。于是统治者更加倚重巡按御史,以军权授之。明后期,巡按御史不仅可以调兵遣将,布置方略,而且还常常奉命专理军务”。[3]巡按御史还握有对地方官员的考察权,因此地方官员对中央派出的巡按御史,无不礼让三分,府、州、县官员及都指挥、承宣布政、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自不必说,即使是掌握一省军政实权的巡抚对其亦不敢怠慢。由此不难理解,云南巡抚闵洪学奏疏中竭力称颂朱泰祯,“幸按臣深明兵法,臣从之朝夕抵掌,分布战守,策励将士,以忠义激发”。朱泰祯亦颇具笼络人心的手段,尤善与桀骜不驯的黔国公沐启元相处,“启元少桀骜不驯,屏弃田间。既得立,益雄蹇,不甚奉法。泰祯念遐方安危所系,乃奖掖启元,每事左右之,俾无陷藩禁,遂以战守定滇黔,诸夷咸戢”。[4]

[1] 刘永征撰、古永继点校:《滇志》卷二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788—789页。字下点为引者所加。
[2] 张廷玉等:《明史》卷七三《职官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68—1769页。
[3] 宋纯路:《巡按御史权力的变化与明代地方政治》,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第21页。
[4] 《(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五“朱泰祯传”。


朱泰祯运筹帷幄,并能与云南巡抚闵洪学、黔国公沐启元等通力合作,故能取得平叛的初步胜利。天启七年朱泰祯奏报平定云南诸叛,“三月戊辰朔。……甲戌。……云南巡按御史朱泰祯叙平定武、寻、篙功,三年间,百三十三战,俘三百七十四人,斩四千六十一级。兵部请筮日宣捷,报可。……庚辰,宣云南之捷,告郊庙”。[1]之后,朱泰祯任满回京,途中闻父丧,遂返居老家海盐守制,随携云南画家黄谷。其乡人吴蕃昌《滇南黄将军墓志铭》云:“直指使浙右朱公泰祯巡滇,能文章,宝书画,则购将军狱中所画,悦之,乃论出其事,因以自随。及寇水、蔺、乌为乱,将军劝朱公以兵临之,身横槊破阵,所截割甚众。寇平,朱公与俱觐,将闻于天子,有以报将军。会父丧,去官,将军遂客于朱公之乡曰‘武原’者。”[2]“黄将军”,即黄谷(1588—1648,原名袍,字彤庭),字松石,本云南人,世袭百户,故吴蕃昌文中称其为“将军”。他因罪下狱,因善绘画,受朱泰祯赏识,为其脱罪并留幕下。黄感激涕零,当朱离开云南,便追随而去。朱丁忧返乡,他便跟随到其家乡海盐,遂终老于此。其人为明末著名画家张远之师。[3]

崇祯二年(1629)守制期满,朱泰祯返回京师,正遇皇太极亲率后金和蒙古大军入关攻明,围困京师,史称“己巳之变”。这次事件从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取道蒙古,破长城关口,兵临遵化开始,直到崇祯三年五月后金兵退出关外,历时七个多月。期间,朱泰祯曾捍守广宁门,即《叙》云:“己巳驱车入都,又以群丑纵横,京师骇恐,余任守广宁门,身当众冲,披甲仗剑为士卒先。”不久,朱拜官南京京畿道监察御史。崇祯三年(1630)三月,他因事贬为徽州府知事,后升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五年四月为族弟晋祯《橘中秘》撰序并刊于南京,同年十月二十八日(1632年12月9日)卒于官。

朱泰祯著作甚富,今存者有:《礼记意评》四卷、《公羊、谷梁春秋合编附注疏纂》(一作《公谷合编》)十二卷、《云中约草》一卷《疏草》四卷。可能已亡佚者有:《远人楼诗集》五卷(一作《远人楼集》)、《元对轩稿》(一作《伭对轩集》)、《皆山馆稿》(一作《皆山阁集》)、《巡滇纪行》、《雄文阁稿》、《拄笏斋经疑》、《爱君勤政历》、《雄文汇辨》、《济世选要良方》、《舆讴录》、《赓歌录》等。朱泰祯著作虽富,但大半亡佚,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朱彭寿曾想搜集族中先贤著作汇为一编:“然诸家稿本,屡经兵燹,强半无存,每向族人中访问遗书,竟罔有应者(即咸丰以前已刻板本者,今皆亡矣)。”[4]如《远人楼诗集》等尚存,朱泰祯自称“余往岁薄游中外,常与季弟进之氏偕”,我们定能从中窥见晋祯的身影,解开《橘中秘》作者身世之谜也不会如此艰难了。

[1] 谈迁:《国榷》卷八十八,中华书局,1958年,第5358—5363页。
[2] 《只欠庵集》卷五,第418—419页。
[3] 见《(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九《黄谷传》。
[4] 《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第261页。


三、朱晋祯“为家累所牵”考

《橘中秘》作者朱晋祯在方志、史籍中虽无片言只语记载,幸而笔者在《族谱》中觅得其世系与生卒情况,澄清其姓名与籍贯、身世等问题。朱氏除撰《橘中秘》之外,事迹基本无考,但其被迫放弃科举,投身棋艺创作的原委,却可以拨开历史迷雾,隐约窥得。

朱泰祯《叙》云:“每见其锐志下帷,思入微渺,篝灯丙夜,靡以他念,紫阁丹墀,几乎反掌间,余心实慑之。既而为家累所牵,不遂厥志。”晋祯出身海盐名门望族,顺理成章地将读书入仕当成人生重要目标,焚膏继晷,极有希望博取得功名,“紫阁丹墀,几乎反掌间”,但却“为家累所牵,不遂厥志”。《叙》中含糊其词的“为家累所牵”究竟是何事呢?

考《(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五朱泰祯传记,“以族人谒选事牵引,谪徽州府知事”,语焉不详。《海盐朱氏族谱》卷二钱士升《明故福建道御史白岳朱公墓志铭》:“随拜南京畿刷卷,适以族人截选事,蜚语及公,谪徽州知事。”卷三彭期生《御史白岳朱公传》:“补南京畿道御史,以族人谒选事相牵引,谪徽州府知事”亦不详细。唯谈迁《国榷》记载较为详细,崇祯三年(1630)三月,朱泰祯因写信给吏部主事谢学夔,嘱其在族人谒选之事上帮忙,事发遭贬,“甲申……御史朱泰祯以柬嘱吏部文选司主事解学夔,事发,学夔调外,谪泰祯□□知事”。[1]因此《叙》中语焉不详的“为家累所牵,不遂厥志”很可能就是指此事。朱晋祯就是事件中的“族人”,被褫革功名彻底断绝入仕希望后,无奈将精力投向士大夫视为雕虫小技的技艺,专注于象棋艺术创造,“旁涉雕虫,悉造其颠,而于象戏,犹得三味”。历史上从此少了一个春风得意的官员,却多了一位流芳百世的棋谱作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正是当年朱泰祯、晋祯兄弟始料未及的。

[1] 《国榷》卷九十一,第5522页。

朱泰祯此前仕途顺当,在云南平叛和保卫京师中都立有功劳,正欲大展身手,不料崇祯三年因请托之事而遭贬,这无疑是他一生中的奇耻大辱。此事亦可让我们了解他在事发两年后所作《橘中秘》序文时的心情和文中的弦外之音。往昔功劳和荣耀已逝,如今已是被贬之身,“纵微功可录,然而局已烟销,往绩成虚,恍如枰收对垒”,这是他撰序时复杂的心情。面对族弟晋祯苦心孤诣撰就的《橘中秘》,想起自己汲汲于功名利禄,为其请托照拂,不料东窗事发,自身遭贬不谈,还牵连晋祯终身无法入仕,不禁充满歉意,“橘中虽隘,自觉天地之宽;胜负虽分,竟忘角逐之想。进之得此意甚深,而苦心更不可泯。余赞付梓人,公诸同好。且诏世之纷纷名利者,亦可以此作清凉散也”。朱泰祯对族弟晋祯投身棋艺研究和撰述,淡忘名利的“苦心”表示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并慷慨出资刊印《橘中秘》。这其中包含着一种无奈的自我宽慰、反省以及对族弟的深深歉意,想必心有灵犀的晋祯当年定能领悟。此事件对朱泰祯的打击异常严重,导致他在两年后郁郁而终,年友钱士升感慨万千:“嗟乎!以公立功万里,文武具究,宜其大用,树立正未可量。且襟度超旷得丧,浮沉不滑,其和于理,当得长寿,而竟止于此,惜哉!”[1]

笔者撰文中,在网上巧遇海盐朱氏第二十四代孙朱学范、朱国军先生。两先生热情慷慨,多次惠寄珍藏的海盐朱氏资料。近四百年隐晦不彰之著名棋谱作家和国手朱晋祯能在古道热肠的朱氏后人帮助下,拨云见日,澄清其籍贯和身世,亦一佳话也!


[1] 钱士升:《明故福建道御史白岳朱公墓志铭》,《海盐朱氏族谱》卷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QQ|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東里論壇 ( 粤ICP备14015598号 ) 公安备案图标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19号
GMT+8, 2024-5-1 07:01 , Processed in 0.118433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