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東里論壇

搜索
查看: 6851|回复: 0

[轉載] 《医道传承丛书》与中医学习

[复制链接]

335

主题

486

帖子

3089

积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89
发表于 2014-8-23 12:18:08 |阅读模式
《醫道傳承叢書》与中医学习


王心遠
(《醫道傳承叢書》總主編)


當今處於知識爆炸的年代,資訊發達,出版繁榮,讀書似乎甚易。但是,面對汪洋的書海,找到好書其實很難,而選擇最應該閱讀的好書,並且明白怎樣有系統地次第加以學習,則難上加難!有鑒於此,我們編輯了《醫道傳承叢書》,目的在於向有志學醫以濟世救人的朋友提供正統的中醫教程。編者總結數代老師的心傳,根據前輩提煉出的必讀書目,選擇最佳版本,精心校讎,依學習步驟,次第成輯。叢書以學習傳統中醫的啟蒙讀本為開端,繼以必學的中醫重典、各家臨證要籍,最終归於《易經》,引導讀者進入“醫易大道”的最高境界。古來醫學叢書、類書、全書多矣,其善且全者亦多矣。然人生苦短,精力有限,初學之際,若無良師指點,則如盲人摸象,忽焉而老,於世何補?編者幸早得明師之教,略知讀書之要,今遵師所教,編類此書,以傳醫學道統,以紹千年精華。相信學習中醫者手此一編,必能登堂入室,然後知何書可讀,何說宜审,而進取之路亦當豁然開朗。對於通達醫術的朋友,《醫道傳承叢書》亦可置諸案頭,溫故知新,自然終生受益。

各輯選書簡單介紹


第一輯:醫道門徑


本輯對應醫學基礎課程。作爲初學者,應該從本輯讀起。

《醫學三字經》和《瀕湖脈學》、《藥性賦》、《醫方集解》,代表了醫學基礎入門之書。四大經典雖為醫道根本,初學者若不從基礎入手,則難明古經奧旨。

《醫學三字經》是清代以來公認最正統的醫學入門書,其內容深入淺出,凝聚了傳統中醫之精華。其书“採集經文,還之先聖”,絕無雜駁之弊。正如陈修园《醫學三字經·小引》所说:“童子入學,塾師先授以《三字經》,欲其便誦也、識途也。學醫之始,未定先授何書,如大海茫茫,錯認半字羅經,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經》之刻也。”其編書之初衷正在於此。

《藥性賦•總賦》是對藥性的概說,但過於簡略,因此兼取《藥性歌括四百味》以附翼之,更適用於臨證應用。
《醫方集解》之外,又補充了《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時方歌括》。這樣安排的好處有三:第一,歌訣便於背誦;第二,可從經方派的角度理解方義。第三,遣方用藥不傳之秘在劑量,特別是經方,法度森嚴,劑量及煎服法皆至關重要!這些歌括包含了經方的所有劑量、煎服法,對某些時方中的藥物劑量特點亦有說明,便於初學者掌握。

第二輯:醫道準繩


本輯對應醫學經典課程。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為中醫必學經典,乃醫道之根本。

“神農本草曰《本經》,黃帝靈樞、素問曰《內經》,皆聖經也。仲景先師,著卒病曰《傷寒》,著雜病曰《金匱》,此賢論也。醫門聖經賢論,猶儒者之五經四書也。故醫門經論,乃醫學正傳。”(《醫學真傳·醫門經論》)

    “《靈樞經》:明經絡、藏府之所以生成,疾病之所由侵犯。針灸家不可不詳考,方脈家略明大義可也。

    《素問》:明受病之源及治病之法,千變萬化,無能出其範圍。如不能全讀,擇其精要切實者,熟記可也。

    《傷寒論》:一切外感之總訣,非獨治傷寒也。明於此,則六淫之病無不通貫矣。

    《金匱》:一切雜病之祖方,其諸大症,已無不備。能通其理,天下無難治之病矣。

    《神農本草經》止三百六十種,自陶弘景以後,藥味日增,用法益廣,至明李時珍《綱目》而大備,其書以《本經》為主,而以諸家之說附之。讀者字字考驗,則能知古人制方之妙義,而用之不窮矣。”(《慎疾芻言》)

“《神農本草》謂之《本經》,計三百六十五種,以應周天之數。上品一百二十五種為君,無毒。主久服,養命延年,益氣輕身,神仙不老。中品一百二十種為臣,或有毒,或無毒。主通調血氣,卻邪治病。下品一百二十種為佐使,或有毒,或無毒,或大毒。主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症瘕,中病即止。夫天地開闢,草木始生。農皇仰觀天之六氣,俯察地之五行。六氣者,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三陰三陽是也。五行者,甲己運土,乙庚運金,丙辛運水,丁壬運木,戊癸運火,五運五行是也。本五運六氣之理,辨草木金石蟲魚禽獸之性,而合人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寒熱升降補瀉之治。天地萬物,不外五行。其初產也,有東南西北中之五方。其生育也,有春夏秋冬長夏之五時。其形有青黃赤白黑之五色,其氣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質有酸苦甘辛鹹之五味。著為藥性,開物成務,傳於後世,詞古義深,難於窺測。後人纂集藥性,不明《本經》,但言某藥治某病,某病須某藥,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是藥用也,非藥性也。知其性而用之,則用之有本,神變無方。襲其用而用之,則用之無本,窒礙難通。”(《本草崇原》)

“按黃帝有《內經》二帙,帙各九卷而其義幽赜,殆難窮覽。越人乃采摘英華,抄撮精要。二部經內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軸,伸演其道,探微索隱,傳示後昆,名爲《八十一難》。以其理趣深遠,非卒易了故也。既宏暢聖言,故首稱黃帝。斯乃醫經之心髓,救疾之樞機,所謂脫牙角于象犀,收羽毛于翡翠者矣。”(《难经古義·叙》)

第三辑:医道附翼


本輯為有基礎的讀者而設,供進一步研習經典之用。

《傷寒論》為活人書,臨証一字千金。《傷寒論》在流傳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版本,有必要進一步對勘學習。

“王叔和著《脈經》,分門別類,條分縷晰,其原亦本《內經》,而漢以後之說,一無所遺。其中旨趣,亦不能劃一,使人有所執持。然其彙集群言,使後世有所考見,亦不可少之作也。”(《醫學源流論》)

《甲乙經》為晉·皇甫謐“取黃帝《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撰為《針灸經》十二卷,歷古儒者之不能及也。” (《甲乙經·林序》)

隋唐间楊上善奉敕注《內經》,取《素問》《靈樞》《明堂》之內容,重新編次,纂成《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開類注《內經》之先河。《太素》保存了《內經》《明堂》的初貌,在考校字義、詮釋發揮和引錄古書佚文方面,有重要學術價值。

第四輯:醫道圓機


本輯對應醫學臨證各家課程。

唐宋後世各家學説,看似一家之言,其實都是經典的靈活運用。一家之長必是一家之偏,一家之偏必是一家之長,學者可以從中悟出圓機活法。但是,必須在學習了四大經典之後,有了鑒別能力,才能融會貫通。其中,清代興起的溫病學説,尤切當今實用,不可不學。

《溫熱論》、《溫病條辨》乃學習溫病學必讀之書。

王孟英先生認爲《溫病條辨》——“吳氏此書不過將《指南》溫熱、暑濕各案穿插而成,惜未將《內經》、《難經》、《傷寒論》諸書溯本窮源,即葉氏《溫熱論》、《幼科要略》亦不匯參,故雖曰發明葉氏,而實未得其精奧也。至采附各方,不但剪裁未善,去取亦有未當。此余不得已而有《溫熱經緯》之纂也。”(《歸硯錄》)先生“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辯為緯,纂為《溫熱經緯》五卷。”(《溫熱經緯·自序》)述而不作,實集溫病學之大成,故印於《溫熱論》之後。

學習溫病學之前,必須澄清一個誤會。有人謂“宋元以來,不明仲景一書專為‘傷寒’而設……直未讀《傷寒論》也。注《傷寒》者無慮數十家,皆以為專論‘傷寒’之書,故恒覺支離附會。考論中風、寒、溫、暍、濕五氣為病,古人皆曰“傷寒”,故《難經》云:‘傷寒者有五’,而仲聖以傷寒名其書也。此等大綱不清,豈可率爾著書! ”(《歸硯錄》)“《難經》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此五氣感人,古人皆謂之‘傷寒’。故仲聖著論,亦以‘傷寒’統之,而條分中風、傷寒、溫病、濕、暍五者之證治,與《內經》《難經》淵源一轍。”(《溫熱經緯·自序》)

“夫仲景先生,乃千古集大成之聖人,猶儒門孔子。河間、東垣,乃一偏之家。丹溪不過斟酌諸家之言,而調停去取,以開學者便易之門。此乃世俗之所謂名醫也……更可駭者,以仲景有《傷寒論》一書,則以為專明‘傷寒’,《金匱要略》則以為不可依以治病,其說荒唐更甚!”(《醫學源流論》)

張仲景是中醫學的“集大成者”,如同孔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我們醫門的聖人,也是“聖之時者”。所謂“兆子萬家宗一脈”,誰也不能脫離張仲景的大經大法而于臨證有验。其實,清代中葉之所以興起溫病學説,與明末清初諸位大醫尊經崇原、回歸醫道四大經典密不可分。從葉天士到近现代名家,皆深研仲景著作,故後人讚葉天士“方方不離仲景方,法法必用仲景法”。

至於唐宋諸賢、金元四大家、明清醫家乃至近現代名家,包括內、外、婦、兒、骨各科學問,亦須兼通,廣泛涉獵,並牢記前賢的治學名言。

“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外台秘要》、《千金方》二書彙集唐以前之經方、秘方,及婦科、兒科、外科,無所不備,博大深微。必明乎《靈》、《素》、仲景之書,方能知所審擇,不至氾濫而無所適從矣。婦科、兒科:婦人除經、帶、胎、產之外,與男子同。小兒除驚、癇、痧、痘而外,與老壯同。所以古人並無專科,後人不能通貫醫理,只習經、產、驚、痘等方藥,乃有專科。若讀前所列之書,則已無所不能,更取後世所著《婦人良方》、《幼科新書》等參觀可也。外科:其方亦具《千金》、《外台》。後世方愈多而法愈備,如《竇氏全書》、《瘍科選粹》,俱可採取。惟惡毒之藥及輕用刀針,斷宜切戒。《禦纂醫宗金鑒》源本《靈》、《素》,推崇《傷寒論》、《金匱要略》以為宗旨,後乃博采眾論,嚴其去取,不尚新奇,全無偏執,又無科不備,真能闡明聖學,垂訓後人。足征聖朝仁民之術,無所不周。習醫者即不能全讀古書,只研究此書,足以名世。何乃不此崇信,而反從事于近世杜撰無稽之說也?”(《慎疾芻言》)

“至於疫證,更不可與溫熱同治,當從吳又可、余師愚兩家為正鵠。”(《歸硯錄》)

第五辑:医道溯源


《易經》乃中華文化之淵藪,“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五十學易,詎雲已晚?一朝聞道,立證羲黃。即道即心,誰無先覺;餘雖不敏,猶企醫王。因爾重申其義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亦冀夫掖斯道之門牆。”(《類經附翼》)

“三皇御宇,太昊首書八卦,開萬世道術之祖。而神農遍嘗百味,黃帝著爲《素問》,迹其鼎足,所化醫之用居多。今考《本經》所載草木鳥獸等類,則乾木果、震萑葦、坤子母牛、兌羊、艮狗之說。酸鹹有五味之別,青黃有五色之分,則坎水、離火、震木、兌金、坤土之說。定浮沈,明燥濕,則本天本地、親上親下之說。立君臣,分佐使,則君一民二之說。有畏有喜,有惡有反,則吉凶利害之說。有補有瀉,有正治,有從治,則變通趨時之說。無非大易之源流,八卦之分布。聖人所以順風氣而防夭劄者,端不越此。”(《雷公炮制药性解·序》)

老前輩指點後學,必求學問之源頭。又云,學醫不可不學易,亦不可早學,故應以《周易本義》殿后。

學醫方法與讀書次第


中醫學數千年授受不絕,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次第。

學習方法,我們根據醫聖、明師的思想,總結為十句學規:

良師益友,多方請益。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深思明辨,取法乎上。學而時習,學以致用。大慈惻隱,濟世救人。(道生堂學規)

古人學醫的基本形式為半日侍診,半日讀書。即半天時間跟着老師抄方;半天自己讀醫學原典。這是一種啟發式的教育,自學自悟爲主,老師啟發點撥,而不是灌輸。這樣三至五年出師。出師後還要堅持白天臨証,夜晚讀書,終生學習。

明醫教授後學時,遵循這一傳統,在讀書教程方面,一般分三個階段學習。即基礎課程、經典課程、臨證各家。學習者如果依次學習,必能登上醫學殿堂。

基礎課程為醫學入門的正確門徑, 入門若錯,一切皆錯,貽誤終生。正確門徑能夠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走入正途,又能夠為他們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業小成,理法方葯粗備;不致眼高手低,弄得“高不成低不就”。

經典課程以四大經典為核心,傳授的是醫學大道,為學者確立規矩準繩。

臨證各家包括後世各家學説、歷代名醫思想,看似一家之言,其實,都是經典的靈活運用。學者由此得到中醫學的圓機活法。但是,必須在學習了四大經典之後,有了鑒別能力,才能融會貫通,不至知識氾濫,而無所適從。

上述三個階段學習圓滿后,還要深研易理,窮究聖道,方成大毉。

多年以前,劉士和老師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講課時,曾經根據自己的傳承和經驗,列舉“醫學十三經”,以為由淺入深的學習次第,大家深受啓發。敬列于左,以惠後學。

一、《醫學三字經》;二、《瀕湖脈學》;三、《藥性賦》(《藥性歌括四百味》);四、《醫方集解》(《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時方歌括》);五、《素問》;六、《靈樞》;七、《難經》;八、《神農本草經》;九、《傷寒論》;十、《金匱要略》;十一、《溫熱論》;十二、《溫病條辨》;十三、《周易本義》。

讀書方法


“於中撮其樞要,厘為六條:曰循序漸進,曰熟讀精思,曰虛心涵泳,曰切已體察,曰著緊用力,曰居敬持志。

“讀書須是成誦方精熟。今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若曉得義理,又皆記得,固是好;若曉文義不得,只背得少間,不知不覺自然相觸發,曉得這道理。蓋這一段文義橫在心下,自然放不得,必曉而後己。若曉不得、又記不得,更不消讀書矣。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

“至於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複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其似是而非者亦將奪於公論而無以立矣。”

——《朱子讀書法》

右為傳統文化通用的讀書方法,文字是朱熹老夫子總結的。要強調的是,“讀書須是成誦方精熟。”讀書先要誦讀,最好大聲的念,抑揚頓挫的念,能夠吟誦更好。

叢書中大部分經典採用白文本,不帶註釋,更有利於初學者誦讀原文;特別是四大經典,初學者不宜先看註釋,以防先入爲主。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成誦甚至背熟後,文意不明,才可參看各家註釋,或詢問老師。

豎排版、繁體字、精校、善本的意義


文以載道,偉大的思想需要準確的文字表達和傳遞;古人廣藏書、精校書是爲了苦讀書、得真道,醫學動輒關係人命,尤其要求文字準確。

考慮到中醫學的歷史和讀者的需要,豎排版、繁體字,精校善本,能夠更好地反映原典原貌,初學者接受後將受益終身。

繁簡字之優劣自有公論,不必爭論。要説明的是,傳承醫道的中醫原典,採用繁體字則接近古貌,故更爲準確。

例如:

繁體字版:“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道,叩之不發。”

(《黃帝素問靈樞經卷之一·九鍼十二原第一》)

簡體字版:“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靈樞經》在這裡談到用針守機之重要,守其空而待良機,當刺之時,如發弩機之速。邪正之氣各有盛衰之時,宜補宜瀉,當靜守其空中之微,不可差之毫髮。靜守於來往之間而補瀉之,少差毫髮則其機頓失。粗工不知機道,叩之不發,補瀉失時,則血氣盡傷而邪氣不除。而簡體字把“髮”、“發”變成一個字“发”,給理解經文造成了障礙。

叢書编校过程中,得到各位中医界老前辈的全面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現代讀者應該倍感庆幸的是,中醫文獻學者們作了大量工作,替我們遴选善本,精心校勘,節省了時間和精力。也要感謝各輯主編、編委的精誠合作,同心打造傳世精品!

感謝書法家羅衛國先生為本叢書題簽。(先生系國學大師羅振玉曾孫,愛新覺羅·溥儀外孫,大連市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大連墨緣堂文化藝術中心負責人。)

本套叢書力求奉獻給讀者原典範本,從臨床實踐的角度呈現傳統中醫學教程的原貌,以求次第引導學生迅速趣入中醫學正途,登堂入室,一探玄奧。疏漏之処,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辛卯桂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QQ|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東里論壇 ( 粤ICP备14015598号 ) 公安备案图标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19号
GMT+8, 2024-4-27 23:31 , Processed in 0.085281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