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6-26 17:58:33
|阅读模式
1、《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100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价值参考。历代学者一直把《山海经》作史书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
今有:《山海经集解》王心湛集解,广益书局1936年版;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巴蜀书社1993年版;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山海经》周明初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古本山海经图说》马昌仪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山海经插图全译》九州出版社2001;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山海经箋疏》[清]郝懿行,巴蜀书社1985年版;《山海经》(晋)郭璞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穆天子传》
先秦历史神话典籍,别名《盛姬录》,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姬满西游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周穆王西游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旅行探险活动,周穆王也是我国最早的旅行家,《穆天子传》则是我国最早的游记。全书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
《穆天子传》前4卷记述姬满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实际的路线即是自西安北上,抵包头,过贺兰山,穿鄂尔图期沙漠,经凉州至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到新疆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又北行1000余公里,到“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回国时走天山北路。这是我国东西陆路交通史上的大事,是我国旅游的开拓者。5、6两卷,则叙述姬满两次向东的旅游经历。穆天子西游时,与沿途各民族进行频繁的物资交流,如:珠泽人“献白玉石……食马三百,牛羊二千”。穆天子赐“黄金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工布之四”等。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物资交换的规模、方式、品种。《穆天子传》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成份,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族分布、迁徙的历史和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时期中西交通径路以及文化交流的情况。它说明远在汉武帝刘彻派张骞通西域以前,中国内地和中亚之间就已有个人和团体的交往接触。这一点已有不少考古材料可资证明。《穆天子传》在文字上可能有些夸张,有些神话传说的内容杂入,但基本事实是应该肯定的。周穆王西游在《春秋左氏传》、《竹书纪年》、《史记》中均有记载。它对丰富人们的西北地理知识,拓展人们的视野空间,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晋人郭璞为该书作注。清檀萃有《穆天子传注疏》,其后有洪颐煊校正本,继洪氏而作者有翟云升之《覆校穆天子传》。
今有:《穆天子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穆天子传》黄丕烈校,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山海经穆天子传》岳麓书社1992年版;《穆天子传奇》严优等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1988年版。另有丁谦《穆天子传地理考证》﹑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等研究类专著。
3、《神异经》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一卷,旧本题汉东方朔撰。所载皆荒外之言,怪诞不经。共四十七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极斥此书,辨东方朔撰、张茂先传之伪。《神异经》辞采缛丽,格近齐、梁,当是六朝文人所依托。
全书共四十七条。分东荒经、东南荒经、南荒经、西南荒经、西荒经、西北荒经、北荒经、东北荒经、中荒经等九章,显然是模仿《山海经》的。与《山海经》不同是“然略于山川道里而详于异物”(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文字也不象《山海经》那样古朴。书中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尤其是关于东王公、穷奇、昆仑天柱、扶桑山玉鸡等的记载,更是珍贵的神话资料。
其版本主要有《汉魏丛书》本、《格致丛书》本、《龙威秘书》本、《说郛》本等数种。
今有《神异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穆天子传·神异经·十洲记·博物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神异经》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4、《说苑》
先秦至汉初有关史事和传说分类辑编,西汉刘向撰。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楚王元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释放后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谷梁传》。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刘向是西汉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说苑》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分类纂辑的先秦至汉初有关史事和传说。由于取材广泛,书中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今有:赵善诒《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向宗鲁校点《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王瑛王天海译注《说苑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程翔译注《说苑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新序》
西汉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刘向编撰。刘向简介见《说苑》。
《新序》是现存刘向所编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该书的绝大部分条目都是对早期哲学或历史著作中的材料摘录后加以转述或直接照抄而成。这些著作主要是《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史记》、《战国策》以及《春秋三传》、《庄子》、《荀子》。尽管《新序》中的许多故事采自诸子史传,但就其材料取舍、思想内容来看,无疑体现了刘向本人的社会政治思想。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德治仁政思想、贤人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从善纳谏思想诸方面。《新序》通行本共有166个条目,分为10卷。人们还从其他资料中收集到59个条目的佚文。书中大多数历史故事集中在春秋时期,最后一卷(卷10)完全是汉代的故事。书中前5卷冠以“杂事”之名。其他各卷中,有的讽刺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卷六),有的赞扬大臣的全节和忠诚(卷七),有的赞扬义勇之士(卷八),有的讲述大臣的善谋(卷九和卷十)。该书的思想基础是儒家学说,书中尤其强调统治者必须为人正直,要多听民众意见和留心贤能和有德之士的建议
《新序》中的许多章节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特别是有了虚构的成分。这说明,《新序》已经具备了小说的某些因素。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著录此书为30卷。到了北宋,仅存10卷,曾巩(1019-1083)把这些残存之文加以编辑,形成了通行的10卷本。此本刻于南宋高宗朝。曾经钱谦益、季振宜、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杨以增、周叔弢等藏书大家递藏。今藏国家图书馆。
今有:《新序·说苑》庄适点校,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赵仲邑《新序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新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新序全译》李华年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吴越春秋》
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大致生活于东汉明帝、章帝时。早年为县吏,奉檄迎督邮,耻于斯役,弃官去犍为郡资中(今四川资阳)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学习“韩诗”。一去20年,音讯全无,家人误认为他已亡,为之发丧制服。杜抚去世,晔经营葬之,归乡。州官召补从事,不就。后举有道。回乡后,闭门著述,直至老死,写就《诗细》、《历神渊》和《吴越春秋》,后蔡邕到会稽,读其《诗细》、《历神渊》,拍案叫绝,以为优于《论衡》,既还京师,广传《诗细》,学者咸诵习之。惜此书已佚。
该书今存十卷,前五篇述吴事,称内传,计有《吴太伯传》、《吴王寿梦传》、《王僚使公子光传》、《阖闾内传》、《夫差内传》,记载了从太伯立国到夫差亡国;后五篇述越事,称外传,计有《越王无余外传》、《勾践入臣外传》、《勾践归国外传》、《勾践阴谋外传》、《勾践伐吴外传》,记载了从大禹治水到勾践称霸后传八世失国。其中,于越王勾践谋吴事记载尤详,几乎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吴越春秋》大量取材于《左传》、《国语》、《史记》、《越绝书》等史籍,但不拘泥于史实,加入一定的虚拟夸张成分,同时又采摭掺入了不少逸闻传说,所记吴越史事远较他书为详,是研究吴越历史和吴越文化的重要文献。但其中多渲染神异怪诞,多载小说家言,如越女试剑、老人化猿、公孙圣三呼三应之类,常为后世史家诟病。有人认为,就其记载的内容与风格而言,《吴越春秋》实是一部介于史家与小说家之间的作品,是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该书叙事注重情节描写,人物刻画鲜明生动,在我国的史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有较高的地位。
《隋书·经籍志》和新旧《唐书·经籍志》均著录为十二卷,但到《宋史·艺文志》中只著录为十卷。今存十卷,有宋人徐天祜音注,四部备要本。
今有:《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张觉校注《吴越春秋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吴越春秋·国语》,刘彬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吴越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越绝书》
《越绝书》是记载我国早期吴越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在《越绝书》的成书年代、作者、卷数、书名、篇名等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成书年代有春秋说、战国说、战国―西汉―东汉说、战国―东汉说、东汉初年说、东汉末年说、东汉初年―东汉末年说、西晋说;关于作者有子贡撰说、子胥撰说、袁康撰说、袁康、吴平合撰说、袁康撰吴平修订说、袁康、吴平辑录说;关于卷数,有十五卷说、十六卷说;关于书名,有《越绝书》原称《越绝》说、《越绝书》原称《越绝记》说、《越绝记》非《越绝书》说;关于篇名,有吴太伯与兵法篇亡佚说、今本吴地传即古本吴太伯篇说、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即古本兵法篇说、今本陈成恒非古本陈恒篇说等等。袁康,会稽(今绍兴)人。东汉初期史学家,约东汉初建武中(公元40年)前后在世,生卒年、生平事迹无考。吴平,字君高,东汉会稽人,王充的同乡,方志学家、史学家。
《越绝书》,被东汉著名学者王充誉为当时五大名著之一。书名曰“绝”,旧有“断灭”等说,今人考证,当为上古越语“记录”的译音,是越国史记的专名。《越绝书》内容极其广泛丰富,详细记载吴越交战、越王句践生聚教训,最后兴越灭吴,逐鹿中原的经过,内容涉及兵法、权谋、术教等,被有些学者称为“复仇之书”。还记载了许多有关季节变化、农田水利、土地利用、粮食丰歉等内容,因此被不少学者视为一本发展生产、经世致用之书。书中《吴地传》与《地传》两篇,详细记述了吴越两国的山川、地理、物产等,因此被有些学者尊为中国地方志之鼻祖。《越绝书》不仅是浙江最早的地方志,也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地方志。此书还保存了先秦时期许多珍贵的思想史资料,有些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互为发明,彼此印证,因而向为学者所重视。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曾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绝书》,来考察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民族史、汉语语言学史、中国历史地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历代的抄本、刻本有翻元本(越绝书十五卷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明双栢堂刊本双柏堂本)、张佳胤本、陈垲刊本、古今逸史本、四库全书本等版本本。 研究成果有清人的二种,一为俞樾越绝书札记曲园杂纂,一为钱培名所作,刻入小万卷楼丛书。
今有:《越绝书》十五卷,四部备要本;张宗祥《越绝书校注》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乐祖谋《越绝书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越绝书》吴平编吴庆峰点校,《二十五别史》中一种,齐鲁书社2000年版。
8、《笑林》
三国魏邯郸淳撰,邯郸淳(约132—221),又名竺,字子叔,又字子礼,东汉时颍川阳翟(今禹州市)人,因著有《笑林》三卷、《艺经》一卷而著名,被称为“笑林始祖。”淳自小有才名,博学多艺,善写文章,遐迩知名。汉献帝初平年间,从三辅客游荆州。建安十三年,荆州内附,归曹操。文帝黄初初年曾任博士给事中职,曾作《投壶赋》上奏文帝,讲述仁义礼仪和恩威相兼的君臣之道。邯郸淳写过一篇《曹娥碑》被蔡邕赞为“绝妙好辞”。
邯郸淳留名后世并非因其政绩或上述文章,主要在于他不经意的闲逸文作——《笑林》和《艺经》。前者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善喻、讥讽、幽默趣事,后者记载当时流行的投壶、米夹、掷砖、马射、弹棋、棋局、食籁等诸般游艺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笑林》,三卷。所记都是俳谐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原书已佚,今存二十余则。从留存至今的各则看,多为嘲讽愚庸之作,如今天人们熟知的以螳螂捕蝉之叶自障来窃物的故事。
《笑林》不仅因为其讽刺手法为后来的讽刺小品、小说、喜剧等文学体裁提供了借鉴,在写法上,《笑林》比较注重纪实,善于通过人物的生活片断、片言只语,以白描手法、简炼笔墨写出其性格特征等,为后来的志人小说所广泛运用,如通过客观叙述和描写来显示爱憎而不直接说出手法同《儒林外办》“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手法就非常相似。其中一些结构较为完整、有一定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篇章实际上已跨入粗陈梗概的小说作品之列,成为《世说新语》等六朝小说的先驱。
《隋书·经籍志》和新旧《唐书》皆著录《笑林》三卷,宋代著录由三卷扩为十卷。后佚,今仅存二十余则,散见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类书中,有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今有: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古今说部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列异传》五种,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9、《列异传》
《隋书·经籍志》记载作者为魏文帝曹丕,但文中记载了正始、甘露年间事,时间均在文帝以后,因此,宋人的新旧《唐书》均改为张华撰,但无佐证。清代姚振宗解释为魏文帝作,张华续,此说解决了时间上的矛盾,但也没有佐证。这本书的内容,南朝刘宋裴松之《三国志》,后魏郦道元《水经注》皆有征引,因此,书出魏晋人之手是可信的。曹丕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魏文帝集”。张华简介见《博物志》。
《列异传》记述上至皇帝下到甘露(高贵乡公曹髦)年间的事,其内容正如鲁迅所说:“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记述的都是神仙鬼怪故事。书中写得最多的是鼓吹神仙和道术:鲁少千能凭道术治蛇妖;费长房能降神、使神、缩地脉;道人能使活人与死人相见;神仙能令死人复生等。其次是精怪变化、作祟故事:如金银为妖害人,获草作鼠为妖,狐狸精、鲤鱼精、蛇精害人等。第三是宣扬死后有灵、阴曹地府等人鬼交往故事:《公孙达》中,公孙达死后通过儿子的嘴与家人对话;高士鲍宣积德行善,死后显灵,使得鲍宣一家三代高官厚禄;蒋济亡儿在阴曹地府托梦父母,谋求美差。第四是民间故事,这类在《列异传》中最有价值,如人们熟悉《三王冢》、《韩凭夫妇》、《望夫石》等,皆为后世志怪小说所采用。其它几类也有一些出色篇章,如人鬼交往中的《宋定伯》,写宋定伯的捉鬼卖鬼,显示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古代著名的不怕鬼故事。《谈生》是一则美丽的人鬼婚恋故事也是同类故事中的发轫之作,对后代影响很大。
今有: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郑学弢校注《列异传》五种,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10、《博物志》
西晋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撰。张华(232~300)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人。少孤贫,曾以牧羊为生。《晋书·张华传》说他“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他曾著《鹪鹩赋》以自喻。魏末,被荐为太常博士。晋武帝时,因力主伐吴有功,历任要职。惠帝时,被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杀害。《隋书·经籍志》录《张华集》10卷,已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存《张茂先集》,有今人范宁校本。
《博物志》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内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罗很杂﹐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有奇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也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它为我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也是继《山海经》后,我国又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填补了我国自古无博物类书籍的空白。
据东晋王嘉《拾遗记》称。此书原400卷,晋武帝令张华删订为10卷。《隋书·经籍志》杂家类著录《博物志》即为10卷。因原书已佚,故今本《博物志》由后人搜辑而成。此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常见的通行本,收在《广汉魏丛书》、《古今逸史》、《稗海》等丛书中,于十卷中又分三十九目;另一种是黄丕烈刊《土礼居丛书》本,亦作十卷,不分目,次第也和通行本协调,据黄氏说此本系汲古阁影抄宋连江氏刻本,收在《指海》、《龙溪》、《博舍丛书》中,内容与前二书完全相同。
今有:《博物志校证》范宁校政,中华书局1980年版,较为详实;《博物志》张恩富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祝鸿杰《博物志新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燕丹子》
历史(《校雠通义·汉志·诸子》)小说。作者不详。成书年代有的说是先秦(鲁迅),有的说是秦汉人所作(《校雠通义·汉志·诸子》),有的说是作于东汉应劭、王充之后,唐以前(胡应麟)。一般认为至迟在汉末就以写定,最后定稿者当是汉代人。
《燕丹子》主要描述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故事。是较有感染力的早期历史小说。整个故事首尾完整,围绕燕丹子受辱于秦王,设法归燕,虚己下士,终于求得壮士荆轲。然后是易水送别,荆轲入秦,谋刺秦王。终因轻敌而功亏一篑。全文有重点、有起伏,叙述颇为曲折生动。全文围绕谋归、求贤、刺秦三个重点来写,不枝不蔓,脉络清楚。其次是塑造了两个光辉动人的艺术形象:一个是虚己礼贤的燕丹子;一个是重然诺、轻生死/有谋略的壮士荆轲。小说还注重细节描写如“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荆轲高歌,千载以下,犹存其音容笑貌。
《燕丹子》《隋书·经籍志》中始著录,作一卷。其书明初犹存,永乐后亡佚。清乾隆时,四库馆臣于《永乐大典》中发现《燕丹子》上、中、下三篇,辑出成书。此书除《平津馆丛书》本外,尚有《岱南阁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今有:《西京杂记·燕丹子》程毅中校点,中华书局1985年版;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12、《武帝故事》
《汉武故事》,又名《汉武帝故事》,其作者,前人有汉班固、晋葛洪、南齐王俭诸说。然皆无确凿证据。今人刘文忠综合前说,又据书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推论当为建安前后人,较为合理。
在托名汉代人作的小说中,以汉武帝为素材者最多,《汉武故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此书记载汉武帝一生的逸闻轶事。始自其母梦日入怀,其父梦高祖赐名,迄于死葬茂陵以及显灵诸事。其中人物为真幻交织,如陈皇后、东方朔、霍去病、钩弋夫人等为历史中实有其人;但像西王母、东郡短人等则为虚构。其中虚构的神仙诡异故事占多,也是描述的最生动传神部分。如王母下降宫中和武帝见钩弋夫人两段,描写细致秾丽,富有生活气息,虽为怪异,却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语言简雅,某些细节,如王母见武帝吃桃武留核一段及其议论,颇能传神。一些描述实际生活中的轶闻,也简洁生动,如武帝夜宿长亭逆旅一段就是如此。
此书首见于西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跋》,称《汉武故事》二卷。《隋书·经籍志》载此书二卷,诸家著录并同。钱曾《读书敏求记》亦尚作二卷,称所藏凡二本,一是锡山秦汝操绣石书堂本,一是陈文烛晦伯家本。两本今皆未见,现本为明吴琯《古今逸史》所刻,并为一卷,仅78页。盖已经刊削,又非两家之本。今《古今说海》、《古今逸史》、《说郛》等均收有本书。鲁迅的《古小说钩沉》中“汉武故事”从《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多种类书及有关正史中辑得53条,详加校勘,并著校记,是目前最完备的本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汉武故事》,四库全书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3、《汉武帝内传》
又作《汉武内传》、《汉武帝传》,共一卷。《汉武帝内传》一卷,旧本题汉班固撰。《隋志》着录二卷,不注撰人,《宋志》亦注曰不知作者。明清人有云为汉班固或晋葛洪撰者,皆无确据,实为后人伪托。《四库全书总目》云当为魏晋间士人所为,《守山阁丛书》集辑者清钱熙祚推测是东晋后文士造作,二说大致不差。
本书系承《汉武故事》、《洞冥记》、《十洲记》而来,又加以敷衍增饰。如西王母下降会武帝之事,取自《汉武故事》,但比起《汉武故事》中的简雅叙事,本书则大事铺叙,情节繁复,极尽渲染铺之能事。《汉武故事》中不足四百字的内容亦自汉武帝出生时写起,直至死后殡葬。其中略于军政大事,而详于求仙问道。因道教意味浓郁,被收入《道藏》。其文字亦错采缛丽,运用了汉赋排偶夸张的手法,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但有失繁缛。
《广汉魏丛书》、《说郛》、《粤雅堂丛书》等多种丛书皆收有《汉武内传》。清金山人钱熙祚刻《守山阁丛书》时,以《道藏》本、《太平广记》、《类说》等对本书作了校勘,并有校记,较为完善。
今有:《汉武内传》,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以《守山阁丛书》本为底本,进行分段、校点;《汉武内传》,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汉武内传》,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2009年版。
14、《拾遗记》
志怪小说集,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东晋王嘉撰。作者,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秦安县境)人。生活年代与前秦主苻坚、后秦主姚苌同时。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考证,卒年约在公元390年。他是东晋时代著名的志怪小说家,也是最早写小说的作家之一。王嘉是一位方士,起初,隐居东阳谷(在今甘肃秦安县境),有弟子数百人。后来,因避战乱,迁隐于终南山。众徒寻迹而至,他又迁隐于倒兽山。同名士释道安相熟。他生活在前秦政权下,苻坚累次要他出来做官,他不愿意;公元384年冬才勉强入长安,居于宫中外殿,以应问询。姚苌入长安,亦“逼以自随,每事咨之”。王嘉从观察和分析中得出政局前途的推断,虽然常以谶语形式出现,往往颇有道理。姚苌死后,其子姚兴(字子略)杀掉苻登,王嘉亦被害。王嘉的主要作品有《牵三歌》和志怪小说《拾遗记》。
《拾遗记》原书19卷,220篇,由于苻秦之际的战乱,典章散失。南朝梁代的萧绮缀拾成文,合为一部,改编为10卷,今行于世。前9卷记载了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奇闻轶事。其中上古部分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第10卷是记昆仑、蓬莱等9座仙山。《拾遗记》的内容重在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其中的一些篇段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都较为完善,初具短篇小说规模。文字绮丽,所述之事类皆情节曲折,辞采可观。后人多引为故实。如刘向校书于天禄阁,夜有老人燃藜授学;贾逵年5岁,隔篱闻邻人读书后遂能暗诵六经等故事常为后人称引。
《拾遗记》共10卷。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世德堂翻宋本。另有《稗海》本,中华书局古小说丛刊本等。其中齐治平校注《拾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较佳,除正文十卷外,还辑得一些佚文作为附录。
15、《搜神记》
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东晋干宝撰。干宝约生于西晋太康(280—289)中,卒于东晋永和(345—356)年间,确切年月无考。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父亲甘莹仕吴,任立节都尉,南迁定居海盐,干宝遂为海盐人。晋愍帝建兴(313)除以才气特出,被荐为佐著作郎。因平杜弢有功,赐爵关内侯。晋室南渡,由中书监王导推荐任史职,领国史。因家贫,自请为山阴令,迁始安太守。王导为司徒,复请为右长史,迁散骑常侍。干宝自幼勤奋好学,著述丰富。计有《春秋左氏义外传》、《周易注》、《周官注》等数十篇,并有《晋纪》二十卷,《百志诗》九卷,《干宝集》四卷,惜大多亡佚,唯《搜神记》独存,并给他带来巨大声誉。
《搜神记》是我国“古今神祗灵异”的一次系统的总结。全书凡二十卷,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454多个,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其创作动机,作者在《自序》中称,“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有神仙术士的变幻,有精灵物怪的神异,有妖祥卜梦的感应,有佛道信仰的因果报应,还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恋爱,等等。其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西汉传下来的历史神话传说和魏晋时期的民间故事,优美动人,深受人们喜爱,其中的神话故事如“盘瓠神话”,是关于古时蛮族始祖起源的猜测;“蚕马神话”是有关蚕丝生产的神话。历史传说如“干将莫邪”讲述的复仇故事;紫玉传说,讲吴王小女的生死爱情。民间故事,如卷十一”东海孝妇”,讲孝妇周青蒙冤的故事;韩凭夫妇的传说则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卷一仙女下嫁董永的故事等。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搜神记》的精华所在,也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及神话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搜神记》的语言也雅致清峻、曲尽幽情,确是“直而能婉”的典范。其艺术成就在两晋志怪中独占鳌头,对后代作家影响也很大,如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览》,都是《搜神记》的仿制品。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搜神记》原书为三十卷,唐宋时尤存,大概在宋元之际佚失。今本为二十卷,是明代学者胡应麟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出的。
今有:《搜神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搜神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搜神记》岳麓书社1989年版;李剑国《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全2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
16、《搜神后记》
志怪小说集。又名《续搜神记》,题为东晋陶潜撰,但后世多有持异议者。陶渊明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陶渊明集”
《搜神后记》十卷,搜集神仙怪异故事一百一十七条。是《搜神记》的续书,体例与《搜神记》大致相似。该书除少数故事与《搜神记》、《灵鬼志》等书相重外,绝大部分采自当时的民间传闻。内容上大致有四种类型。一类是神仙洞窟的故事,如《桃花源》、《穴中人世》、《韶舞》、《袁相根硕》等,主要讲了服食导养、修道求仙之事。第二类是山川风物、世态人情的故事,如《贞女峡》和《舒姑泉》就是有关当地风土的民间故事。作者赋予这些山川风物丰富的人情美,所以显得美丽动人。第三类是人神、人鬼的爱情故事。著名的有《白水素女》、《李仲文女》、《徐玄方女》等。这类题材写得绚丽多姿,极富浪漫梦幻意味,且往往加以悲剧的结尾,使他们成为全书引人注目的篇章。第四类是不怕鬼的故事,叙事机智诙谐,是《搜神后记》区别于其它志怪小说另一颇具特色的地方。另外,内容上略为妖异变怪之谈,而多言神仙,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群书中也是颇具特色。
《搜神后记》中不乏佳篇,如卷五的海螺女故事和“阿香推雷车”故事等,都十分优美,历代传诵,广为引用。但总的来说,艺术方面,尚处于小说发展的初期阶段,一般是粗陈故事的梗概。
今有:《搜神后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搜神后记》王枝忠点注,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神后记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李剑国《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全2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
17、《西京杂记》
一部记载西汉佚事传闻的笔记体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关于本书的作者,《隋书·经济志》未曾著录,而新旧《唐书》均著录为东晋葛洪著。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出身江南士族。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其父悌,仕吴。吴亡以后仕晋,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十六岁开始读经。历任将兵都尉,因战功迁伏波将军。东晋开国后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享年81岁。葛洪为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抱朴子》为其主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西京杂记》写的是西汉的杂史,举凡帝后公卿的奢侈好尚,宫殿苑林,珍玩异物,以及舆服典章,文人佚事,民风民俗等都多有记述。所述怪诞不经,多不足信,历代指为伪书。但从语气及内容看,当是杂抄汉魏六朝佚史而成。其中有些轶事如“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匡衡凿壁借光”等故事传为佳话,为人们喜闻乐道。有关南越赵佗献宝于汉朝、昭君出塞前后汉宫画师事迹、刘邦筑新丰以迎太公、汉俗五月五日生子不举、邓通得蜀山以铸铜钱、茂陵富人袁广汉庄园之奇、司马迁有怨言下狱死、刘子骏作《汉书》诸事,均可开阔思路,有裨研史。其中不少传说故事被后人引为典实,对诗词、戏曲、小说的创作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西京杂记》原为两卷,首载于《隋书·经济志》史部旧事类,至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始著录有六卷本。现在通行的《西京杂志》亦为六卷,共一百余则,两万余言。
今有:《西京杂记·燕丹子》程毅中校点,中华书局1985年版,较佳;《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2009年版。
18、《飞燕外传》
又名《赵飞燕外传》、《赵后别传》。关于作者,向无记载。唯《顾氏文房小说》在收录此书时录有一篇自叙,自叙中称该书为伶玄撰。伶玄字子于,潞水人。由司空小吏历三署,刺守州郡,为淮南相。其妾樊通德,能道飞燕姊弟故事,於是撰《赵后别传》。后世学者多指为伪书,伶玄亦非该书作者。当今学者有多倾向为两汉之际作品,亦有部分学者认为是伶玄所作。
《飞燕外传》中国小说史上艳情题材的早期作品,主要讲述成帝后宫合德姊妹恃宠、弄权,荒淫无度最后致成帝精泻而亡的事迹,这成为后代诸多文艺作品的材料渊源。基本情节与《汉书·外戚传》相合。整部作品首尾完整,浑然一体,但又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简有繁,详略得当。故事重点放在飞燕姐妹入宫以后如何媚惑人主,又如何争风吃醋与和解,以及私通宫奴等情节上,给人以较为深刻的印象。书中不但有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叙,并已有简单的心理描绘。与后来的唐传奇相比,还缺乏细节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但比起此前的历史小说《燕丹子》等同类作品,已有长足的进步。
此书最早收录于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归在史部纪传类,直至《四库全书总目》才改在子部小说家类。
今有: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古小说丛刊》,中华书局1985年版;《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2009年版;《飞燕外传》(外二种),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飞燕外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9、《语林》
《语林》晋代轶事小说。作者裴启。裴启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和很少,根据《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以及《续晋阳秋》等提供的零星资料,知道的大致如下:裴启,字荣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父辈曾为官宦,但裴启终生布衣,故称处士,史书无传。裴启少有风姿才气,受汉魏以来风气影响,喜好品评古今人物。又因家庭出身等原因有机会与士林上层人物如谢安等结识来往。于是在晋哀帝隆和年间(361—362)写成《语林》。此书开始极受欢迎,名声大噪。但由于书中有关谢安的两条记录谢安本人坚决否认,从此一落千丈,为时论所不齿,此书“遂废”。当《隋书·经籍志》首次提到此书时,只是在子部小说类的《燕丹子》书下附笔提及。但人物也好,文学也好,毕竟不是一个人的话语能将其从历史上根除的。东晋以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昭明太子的《文选》李善注等都曾提到《语林》佚文,足见其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语林》记录汉、魏、两晋知名人物的精彩应对,在晋代轶事小说中最富盛名。现存一百八十多条。从现存条目来看,略古而详今,汉、魏只有三十多条,其余都是晋代的。《语林》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如记录大将军王敦等人在西晋灭亡之际,闭户共为谋生之计,这时王旷来,诸人不让其入内。王旷乃凿壁而窥,大喝:“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吾将欲告发”。众人遂延纳入座,遂共建江左之策。这条重要史料,揭示了琅琊王氏决定辅佐元帝在江东即位,建立东晋王朝,成就江左偏安之局的内幕。石崇与王恺争豪,老婢挖苦桓温似刘琨,以及曹操奸诈两则,对我们认识东晋贵族的骄奢,桓温和曹操的奸雄本色都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语林》不仅记言,也记事,往往寥寥数语,几笔勾勒,就把人物性格凸显于纸上,如记王蓝田吃鸡蛋的几个动作,便把王蓝田的急躁描绘的惟妙惟肖。
除大量采用《语林》内容的《世说新语》一书外,后世的许多大型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都屡屡引用。鲁迅先生更是不辞辛劳,将散见于各类书中的《语林》文字搜集整理成《裴子语林》一书。虽属吉光片羽,但弥足珍贵,从中我们依稀可以想见当年何以有风靡一时的“裴氏学”。
《语林》对后来轶事小说的影响也不可低估。《语林》今存的不到二百条的故事,有近一半为《世说新语》所采用,有的几乎是原文照录。明清时代又出现《明语林》和《新世说》,可见影响之远久。
《隋书·经籍志》首次提到《语林》十卷,但《宋书·艺文志》已不著录,可见此书在宋代已佚。清人马国翰从《初学记》、《北堂书钞》、《艺文类聚》等典籍中辑得一百多条,收入《玉翰山房辑佚书》,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鲁迅已从上述典籍中辑得一百多条,收入《古小说钩沉》,见《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版;周楞伽辑注的《裴启语林》,辑得佚文180多条,最为完备,1988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另外亦收录在《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之中。
20、《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亦称《世说》、《世说新书》、《新语》、《世说新语》等。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世说新语》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全面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汉末以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当时士大夫们的精神风貌和个性品格。作者并不是客观地罗列这些材料,从全书各门类名称到具体的行文措辞,不仅可以看出作者的褒贬和品评,而且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和美学趣味,如王述升任尚书令认为是理所当然,王羲之坦腹东床等则,反映了当时名士率真、任从自然的美学追求;阮籍醉酒傍酒家妇酣眠,魏文帝率客吊王粲学驴鸣,不但不以为怪,反而受到称赏,说明当时人们崇尚狂放行为尤其是与名教相抵触的行为;殷仲堪三天不读《老子》,便觉得舌头不灵便;乐令以麈尾柄确几解释道家旨归等,反映了当时玄学的盛行。《世说新语》中还保存了许多关于顾恺之、戴逵等人音乐、书画资料以及上层贵族饮酒、服“五石散”等方面的资料,都极为珍贵。
艺术上,《世说新语》最大的特色就是语言的隽永、含蓄和凝炼。即便是叙述性的语言,也同样简练、含蓄、准确,既高度概括又富于表现力。如表现王戎吝啬的两则: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王戎女嫁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悦。女遽还钱,乃释然。
没有人物言行的描写,纯用叙述,寥寥数语,让人觉得王戎的吝啬小气已到了病态的程度。此书在描写人物言行是,亦能抓住一些典型细节,尽显人物性格特征,如写大将军王敦酒后常一边吟咏曹操的《龟虽寿》中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用玉如意敲击唾壶作节拍,结果“壶口尽缺”。另一则写管宁、华歆园中锄菜见金,华歆拾起来看一看,扔掉;管宁挥锄如故,就像没看到一样。时人以此评论二人德行高下。另外像周处除三害,刘伶病酒,王徽之雪夜访戴逵,温峤娶妻,韩寿偷香等生动鲜活的故事被后代诗人经常引用,也成为后世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素材。其中一些故事更成为后来的成语,如坦腹东床、喜登龙门、咄咄怪事、难兄难弟、前倨后恭、人琴俱亡、传神写照、吴牛喘月、管宁割席等。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作《世说》,这是该书的最早称谓。今宋初晏殊删以后,便通称为《世说新语》。刘峻的《世说新语》注本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今人校注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亦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
今有:《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笺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中外译本方面,有马瑞志马瑞芳的英文译本、BrunoBellaire的法文译本和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当代研究《世说新语》的两本博士论文为代表:一是王能宪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的作者即为刘义庆;另一本为范子烨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乃成于众手。
21、《幽明录》
南朝刘宋时代志怪小说集。刘义庆撰。刘义庆介绍见《世说新语》。
《幽明录》所记都是神鬼怪异故事,与《搜神记》同为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幽明录》同作者编写的《世说新语》相似,也是根据前人旧说纂辑而成,所以其中有不少与《列异传》、《搜神记》、《搜神后记》中的故事相同,但篇幅明显增长,有的已多达一千多字;许多作品情节曲折,神怪形象多具人情,和易可亲,极富现实性;许多作品叙事中穿插文人诗歌,具有抒情写意的诗化特征,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可见《幽明录》已开有意为小说之先河。并在当时及后代产生影响,如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在当时曾广为流传;庞阿与石氏女魂相遇故事和唐人《离魂记》的情节相似;广平太守徐玄方女复活故事即《牡丹亭》本事的雏型。唐人编纂《晋书》时亦曾采取其中的资料。
《幽明录》在《隋书·经籍志》中著录为20卷,两《唐书》中作30卷,是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篇幅较大的一种。原书于宋代已失传,明清两代有好几种辑本。
今有:鲁迅重新辑录的《幽明录》,多达260多条,最为完备,收入《古小说钩沉》,见《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版;郑晚晴《幽明录辑注》,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多有增删。
22、《冤魂志》
北朝志怪小说集。颜之推著。颜之推(531—约595),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周官》、《左氏春秋》。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为人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隋代北周之后,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依他自叙,深为“三为亡国之人”而叹息。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北齐书》本传所载的《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
《冤魂志》是南北朝时期一部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作为一部“释氏辅教之书”,其主旨是宣扬佛家思想。围绕这一中心,《冤魂志》在内容上重点突出因果报应说,主要描述了因诸般恶行而遭受的报应,用以强调佛教冤报论信而有征。但几乎不涉及阴间冥界情形,这一点与同期的志怪小说有着明显不同。其取材既有历史往事,又有当代人物事迹,目前所存条目尤多晋宋间事。从全书思想倾向来看,无足称道,但从其中某些条目约略可见当时的混乱局势和世态人情,如少反映和揭露封建统治者滥杀无辜的暴行;反映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斗争;歌颂了廉洁明正的清官;反映了兵荒马乱年代人民遭受的苦难等,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冤魂志》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改称《还冤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作《北齐还冤志》二卷,后来还有《还魂志》、《还魂记》、《还冤记》等异名,实皆都是一部书。目前通行本为一卷,存35则,另有少量佚文存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之中。今有:罗国威《冤魂志校注》巴蜀书社2001年版。
23、《述异记》
南朝有两部志怪小说集皆称《述异记》。一是齐朝祖冲之的《述异记》;一是梁朝任昉编写的《述异记》。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祖籍范阳蓟(今北京大兴县),为避战乱,祖父辈由河北迁至江南。祖父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
《述异记》多记晋、宋、齐之事,偶及汉魏。与颜之推《冤魂记》相反,很少佛教、神仙类内容,以妖祥休咎为最多,这也与祖冲之天文历算家身份相吻,其中只有少数几条记事委婉曲折,具有可读性,如黄苗祝祷后自食其言遭受天谴的故事,劝人重信用、守然诺,自有可取之处。特别是黄苗食言化虎,受罚五年后再变为人的故事,对后代小说戏剧启发很大。书中写鬼的故事也不少,但更少有特色。仅有颍川庾某故事,死后复生,冥吏借机勒索钱财,直接成为《聊斋志异》中名篇“席方平”的范本。因此,与《幽明录》等同类题材相比,祖冲之《述异记》对后世影响不大。
祖冲之《述异记》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著录,属杂传类,共有10卷。现已失传。鲁迅的《古小说钩沉》辑有佚文。唐宋类书引录《述异记》时往往不注明作者,因而易与任昉的《述异记》相混。如《太平广记》所引条文很多,一部分出于任昉本,现在只能以不见于任昉本的视为祖冲之作。鲁迅辑本中有一些故事如“历阳湖”、“园客”、“封邵”、“朱休之”等条,亦见于任昉的《述异记》。
今有:《古小说钩沉》,见《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版;《述异记》《道藏》第2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8。
第二种《述异记》为梁代任昉所作,他有意袭用祖冲之的书名,亦称《述异记》,共2卷。任昉(460~508)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一说山东广饶)人,父遥,齐中散大夫。昉未生时,其母尝昼寝,梦有彩旗盖四角悬铃,自天而坠,其一铃落入裴怀中,心悸动,既而有娠,生昉。任昉自幼“聪明神悟”,四岁能诵诗,八岁能文,“雅善属文,尤长载笔,声闻藉甚。”叔父任晷夸他“吾家千里驹也。”南朝宋时,举兖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齐为王俭所重,任丹阳尹刘秉的主簿(办公室主任)、竟陵王记室参军,官至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梁时历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县)、新安(今浙江淳安县)太守。一生仕宋、齐、梁三代,为官清廉,仁爱恤民,离开义兴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已”。天监七年(508年)卒于官舍,家中仅有桃花米20石。梁武帝萧衍“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任昉为梁代著名文学家,擅长写表奏书启应用散文。文格壮丽,“起草即成,不加点窜”,而同期的沈约以诗著称,时人称“任笔沈诗”。又与沈约、王僧儒同为三大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竟陵八友:任防、王融、谢朓、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他反对范缜的“神灭论”,作《奏弹范缜》文。著有《述异记》2卷、《杂传》247卷、《地理书钞》9卷,《地记》252卷、《文集》23卷、《文章缘起》1卷等。《地记》、《杂传》等近500卷,均佚。今传明人辑《任彦升集》。另《文章缘起》一书,旧题任昉撰。
任昉《述异记》二卷,通行本作上下卷,出自宋本系统,收文三百余条,与祖冲之的《述异记》一样,也是记怪异之事,极少涉及当时很普遍的佛家内容,但题材要比祖冲之《述异记》广泛丰富得多。神话传说、山川地理、古迹遗址、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奇禽珍卉等,无所不记,内容相当庞杂。其中资料类的条目,与张华《博物志》相近,但比《博物志》资料丰富。如精卫填海、武陵桃花源等,都将历史上数种说法加以排列,再做取舍。另外书中辑录的一些民谣民谚,亦可看出当时社会风气、民俗人情。另外不少条文还征引前人一些诗赋文章,这些诗赋文章有的已失传,更显其资料的可贵。
任昉《述异记》最早见于《崇文总目》小说类,唐以前未见著录。书前有无名氏序,说任昉“家藏书三万卷,故多异闻,采于秘书,撰《新述异记》上、下两卷”。但书中有后魏孝昌、北齐河清年间的事,已在任昉身后,因此至少已不是原著。书中有许多材料见于其他古籍。所记多为异闻琐事,与《博物志》近似,故事性较差。与任昉文采相距甚远。《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或后人杂采类书所引《述异记》,益以他书杂记,足成卷帙”。有据南宋临安府尹家经籍铺本翻刻的《随庵丛书》本;新安程荣,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刻本。
今有:任昉《述异记》,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任昉《述异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
24、《异苑》
南朝志怪小说,宋刘敬叔撰。刘敬叔,《宋书》、《南史》俱无传。明胡震亨始采诸书补作《刘敬叔传》,这是目前所知唯一有关刘敬叔生平事迹较为详备的记载:刘敬叔,字敬叔,彭城人。少颖敏有异才,起家中兵参军,司徒掌记。义熙中,刘毅与宋高祖共举义旗,克复京郢,功亚高祖,进封南平郡公。刘敬叔也被任命为南平郡郎中令,以事忤毅,为所奏免官。及刘毅被诛,高祖受禅,召为征西长史。元嘉三年,入为给事黄门郎。数年后以病免。太始中,卒于家。
《异苑》之名系仿自刘向的《说苑》,与《博物志》、《述异记》全出後人补缀者不同,此书在宋以后并未亡佚,只是不大流行,罕为人知全书分为十卷,382条,基本上都是各种奇闻异事。诸如山川灵异,古今名人、动植物、器物的神奇变化、吉凶征兆,民间祭祀神祗、鬼神故事、冢墓灵异和梦兆,妖精变化、死而复生等等。文字简短,只有几十字或百来字,情节简单,叙事概略,缺乏描写性语言,所以形象不够生动,难与《幽明录》等同类著作相比,这也是它几乎一度失传,对后世影响不大原因。
《津逮秘书》、《学津讨源》、《古今说部丛书》、《说库》等古丛书中收有此书。今有:《异苑谈薮》,其中《异苑》为范宁点校,《谈薮》为程毅中、程有庆辑校,中华书局1996年版。
25、《续齐谐记》
南朝志怪小说集。南朝梁吴均撰。吴均(469~520),又作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受荣里(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西亩受荣村)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自成一家,长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深受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有文集25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今存诗130余首。
吴均之前,刘宋的东阳无疑已有《齐谐记》7卷,已佚。吴均续作1卷,同《齐谐记》一样,杂记怪异鬼神之事,亦是从前人著作中搜取成文。如“华阴黄雀”、“燕墓斑狸”、“白膏粥”等篇就见于《搜神记》。《续齐谐记》今存一卷十七则,主要杂记风俗民情,如“九日登高”,这是此书特色所在。另一类为鬼神故事,其中写得最好的是“清溪神庙”,写会稽赵文韶与清溪女神人神相恋的故事。环境描绘、气氛渲染,在夹以音乐、歌声和词曲渲染,使场面极富感染力,清词丽句,如歌的行板,颇有此“吴均体”特色。被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赞为“骚艳多风,得《九歌》余意”。另一类是当时神怪书中常有的怪异故事,如“紫荆树”、“笼歌小儿”等。由于文辞优美、描述生动,书中不少故事曾广为流传,如田真兄弟三人分荆故事,张华识别斑貍精故事,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灾故事,七月七日织女渡河会牛郎故事,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故事,阳羡书生寄居鹅笼等等,常为人引作典故。
自《隋书‧经籍志》始,历代史书对《续齐谐记》均有著录。现存传本为一卷十七则。但《日本国见在书目》和《崇文书目》皆著录为三卷。从徐子光《蒙求注》引刘晨﹑阮肇故事,《太平御览》引其中的吴龛故事,《乐府诗集》所引的王敬伯故事,均不见今本,似不止一卷十七则。明人搜集《续齐谐记》和唐人小说八篇,刻为一书,命名《虞初志》,《四库全书总目》作《陆氏虞初志》,有康熙年间刻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今有《虞初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扫叶山房书局1926年版复印;《顾氏文房小说》本。另外鲁迅《古小说钩沉》,见《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版;《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中亦收有《续齐谐记》。
26、《启颜录》
隋代笑话集。《启颜录》的作者记载较为复杂:《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云:“《启颜录》十卷,侯白撰”;《宋史·艺文志》则曰“皮光业《启颜录》”;《说郛》正文署唐侯白,目录却署刘焘;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说:“《启颜录》八卷,不知作者”从这些情况看来,《启颜录》多半为隋初侯白草创,后人续加增益。在一般情形下,还是把《启颜录》的著作权归于侯白。侯白字君素,魏郡临漳(今属河北)人生卒年不详。好学有捷才,举秀才,任职儒林郎。善巧辩,在京城尝与仆射越国公杨素斗智,《北史》载其“好为俳谐杂说,人多狎之,所在处观者如市。”隋高祖闻其名,召修国史,月余即殁。著《旌异记》15卷、《启颜录》,皆佚,《太平广记》引用甚多。
《启颜录》十卷。此书采集历代旧文,并记述作者自己的滑稽言行。鲁迅谓其“俳谐太过,时复流于轻薄”(《中国小说史略》)。其中杂有唐代之事,当系后人所增入。原书已散佚,今存约百余则。
《启颜录》是我国最早的笑话集之一。不仅收录了不少原始笑话,而且将它们按标准分为“论难”、“辩捷”、“昏忘”、“嘲诮”等类。即便是没有分类的笑话故事,也多有标题,比如“千字文语乞社”、“山东佐史”、“嘲臀”、“子在回何敢死”等。分类自然体现了著作者对笑话较高层次上的美学把握,即对故事添加标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体现了著作者或辑录者的概括和抽象,体现了他对笑话的某种理性认识。从笑话的内容看,《笑林》似多生活笑话,而《启颜录》则多历史笑话,似乎都是有根有据的而非杜撰或采录的故事。每则故事都几乎标上了时代的印痕,或秦或汉,或魏或晋,而以“今朝”隋唐居多,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性。这也是《启颜录》的特色之一。
《唐书·经籍志》著录《启颜录》2卷,已佚。《唐书·经籍志》现存《启颜录》,主要从敦煌卷子;《太平广记》、《类说》卷14、《续百川学海》、陈禹谟《唐滑稽》、许自昌《捧腹编》等类书或丛书中辑出。今有:曹林娣,李泉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另外:《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古小说丛刊(12种),中华书局1979年以后陆续出版等丛书中亦有《启颜录》。
27、《古镜记》
唐初传奇小说。据唐代顾况《戴氏广异记序》和《太平御览》,作者当为王度。王度生卒年不详。隋大业初为御史,大业八年(612)兼著作郎。奉诏撰国史。九年,出兼芮城令。大业末写作《隋书》稿,未完成,约于唐武德初年去世。
《古镜记》自述他在大业七年从汾阴侯生处得到一面古镜,能辟邪镇妖,携之外出,先后照出老狐与大蛇所化之精怪,并消除了疫病,出现了一系列奇迹。后其弟王绩出外游历山水,借用古镜随身携带,一路上又消除了许多妖怪。最后王绩回到长安,把古镜还给王度。大业十三年古镜在匣中发出悲鸣之后,突然失踪。篇中以几则小故事相连缀,侈陈灵异,辞旨诙诡,尚存六朝志怪馀风。但篇幅较长,加强了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稍有文采,代表著小说从志怪演进为传奇的一个发展阶段。
《古镜记》载《异闻集》。《太平广记》也有采录。
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28、《冥报记》
唐初志怪小说,唐临著。唐临(600年-659年),字本德,唐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北周内史唐谨之孙,先人从北海迁徙到关中,与兄唐皎有声名。义宁三年(618年)正月,李建成东征,唐临为直典坊,后授左卫率府曹参军,李建成死后,出任万泉县丞,迁侍御史,转黄们侍郎。为人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高宗即位,任检校吏部侍郎,迁大理卿。永徽元年(650年)为御史大夫,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部尚书。永徽三年(652年)参与《唐律疏议》的编修。《冥报记》亦作于唐高宗永徽年间(650年-655年)。显庆四年(659)贬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岁。两《唐书》有传。
《冥报记》是唐代最早的一部志怪小说。此书受六朝志怪小说影响,意在宣扬佛家因果报应之说。他在“自序”中说是亲见亲闻,有根有据,其实完全是虚构,如“唐岑文本”条,说唐太宗时的中书令岑文本年轻时乘船溺水,一船人尽死,岑文本因念佛生还。设斋礼佛又在碗中得二枚舍利子。编造目的无非是宣扬佛家灵异和吉人自有天佑。食肉杀生,必得恶报,是《冥报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王将军”、“姜略”等条更属荒唐。
《冥报记》文字简古,与六朝小说相近,但也有的篇章,如“睦仁蒨”、“王寿”,篇幅较长,叙事曲折,显示出六朝小说向唐传奇的过渡。顾况在《戴氏广异记序》中将《冥报记》与张说《梁公四记》以及王度《古镜记》并提,可见其艺术上价值已得到时人的认可。
据顾况《戴氏广异记序》,唐临《冥报记》,凡三卷。但宋以下不见著录,此书在中国亡佚已久。日本高山寺藏有唐钞本三卷。近人杨守敬以日本藏本为基础,补入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中辑录《冥报记》佚文,分为六卷。近人汪绍楹以谈恺本为底本,以清陈鳣校残宋本、明沈氏野竹斋钞本及明末许自昌本、清黄晟本为参校,整理出一种较好的本子。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即据此本排印;1961年中华书局改正若干排印错误后,重新出版。另有方诗铭辑校《冥报记·广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9、《补江总白猿传》
唐初传奇小说,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唐前期作品。写梁大同末年欧阳纥率军南征,至长乐,妻为白猿精劫走。欧阳纥率兵入山,计杀白猿,而妻已孕,后生一子,状貌如猿猴。“及长,果文学善书,知名于时”。以小说攻击异己,唐初已经颇为流行,这篇《补江总白猿传》即为一例。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篇小说是攻击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小说中的欧阳纥是欧阳询的父亲。而欧阳询貌类猕猴,当时同僚大臣长孙无忌就曾作诗嘲谑他像个猴子:“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猕猴”(见刘餗《隋唐嘉话》及孟棨《本事诗·嘲戏》)。猿猴劫人间妇女为妻,古籍中已有记载。汉焦延寿《易林·坤之剥》说:“南山大瓘盗我媚妾。”其后西晋张华《博物志》等书更有较具体的描述。本篇在构思上当受其影响。其内容尚沿袭六朝志怪小说遗风,但比起稍前的《古镜记》来,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描写也颇为生动,在唐代传奇艺术成熟过程中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而且白猿自此成为中国奇幻文学中一个鲜明独特的形象。宋代话本有《陈巡检梅岭失妻记》,其故事即脱胎于本篇。吴承恩《西游记》中孙悟空及六耳猕猴形象,也可能受其启发。
此篇存《顾氏文房小说》及《太平广记》,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收入了此篇。
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30、《游仙窟》
唐初传奇小说,作者张鷟。张鷟(约660—740)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高宗李治调露年间登进士第,当时著名文人苏味道读了他的试卷,叹为“天下无双”,被任为岐王府参军。此后又应”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八科考试,每次都列人甲等。调为长安县尉,又升为鸿胪丞。其间参加四次书判考选,所拟的判辞都被评为第一名,水部员外郎员半千称张鷟的文章犹如成色最好的青铜钱,万选万中,他因此在士林中赢得了”青钱学士”的雅称。张鷟为当时有名的文章高手,颇负文名。据旧《唐书》记载:“新罗日本使至,必出金宝购其文。”武后证圣(695)中迁监察御史,长安(701)初贬处州司仓、柳州司户,后改德州平昌令。张鷟性急,行为不检,又好讪短时政,臧否人物,为宰相姚崇所恶。开元初,御史李全交罗致罪状,贬往岭南。不久内徙,起为龚州刺史,又入为司门员外郎。开元十八年卒,年七十三,赠国子司业。著有《朝野佥载》、《游仙窟》、《龙筋凤髓判》等。
《游仙窟》是用第一人称手法,用一万余字的骈文详细铺陈了一场华丽的艳遇。自叙奉使河源,途经神仙窟,受到女主人十娘五嫂柔情款待,宿夜而去。题为“游仙”,实则是写风流艳遇式的庸俗生活,其中夹杂不少色情描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直接描写男女性行为的作品。鲁迅说它“文近骈丽而时杂鄙语”,但也指出“亦为治文学史者所不能废矣”。郑振铎说:“它只写得一次的调情,一回的恋爱,一夕的欢娱,却用了千钧的力去写。”它一脱志怪小说的怪诞色彩,转向描写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散、骈并用,还采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此书于当时传至日本,对日本文坛颇有影响。日本学者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称之为日本第一淫书。它代表了唐代传奇的一个时期的倾向和水平。
《游仙窟》国内向无传本。清末杨守敬作为驻日公使的随员在日本访书,发见了这部小说,并将其著录于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刊出的《日本访书志》中。国内最早的刊本是一九二八年四月海宁陈氏慎初堂《古逸小说丛书》本。不过在此之前,鲁迅已于一九二二年二月从沈尹默处得到日本元禄三年(二八九)刊《游仙窟钞》,并在北京大学讲课时介绍了这一作品。一九二九年二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川岛(章廷谦)校点本《游仙窟》即以鲁迅所藏《游仙窟钞》为底本。今有李时人詹绪左校注《游仙窟》,中华书局2010年版。
31、《纪闻》
唐初传奇小说集。牛肃撰。牛肃,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约生于武后时,卒于代宗朝,做过岳州刺史。事迹不详。据本书中“牛肃女”、“晋阳妾”等条记载,牛肃舅舅曾为晋阳尉,其女名应贞,适弘农杨唐源。从此书所载的内容和时间来看,可推之《纪闻》的写作与结集,当在玄宗末年或肃宗年间,最迟在代宗初年。
《纪闻》是唐初第一部传奇小说集。之所以命名《纪闻》,乃因所记皆他本人所闻,为“纪实”之作。上自武后朝,下至肃宗乾元年间,其中以玄宗开元年间事为多。尽管内容仍以神怪异闻及宣扬佛法因果报应为主,但其中一些篇目,如“吴保安”、“范季辅”、“牛成”、“裴伷先”、“苏无名”等人和事,都和牛肃同时代,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牛肃女”、“晋阳妾”更是牛肃亲人和身边之事,更是如实记录。这些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表明《纪闻》正是一部由志怪向现实生活过渡代表之作。其中的“吴保安”记载吴保安毁家救友,就是当时盛传的故事,基本上是“实录”,《新唐书》曾将此篇采入《忠义传》。小说以生动的笔触,跌宕有致情节,歌颂了吴保安、郭仲翔之间真挚友谊和相互信任。其中吴保安求荐、弃家、营救;郭仲翔感恩、葬吴、让官都十分真挚感人。对后代影响很大:冯梦龙的拟话本《吴保安弃家赎友》(《古今小说》),明代沈璟传奇戏曲《埋剑记》,故事俱采自《纪闻》。
《纪闻》是“纪实”之作,不等于说它不是传奇小说。从小说角度看,书中大部分作品情节比较丰富曲折,故事性强,语言也比较生动,有的人物形象也较完整,如“苏无名”,描述武后时期一位捕盗能手苏无名侦破太平公主细器宝物被盗案,曲折而离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裴伷先”记述武后时代直吏裴伷先,抗言犯上,九死一生的经过,让人屏息惊叹!但总的来看,似嫌简率,《纪闻》还算不上传奇中一流作品。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牛肃《纪闻》10卷,《宋史‧艺文志》并著录有崔造注本。原书已佚。《太平广记》采录《纪闻》121条。南京图书馆藏钞本《牛肃纪闻》10卷,即从《太平广记》辑出。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32、《枕中记》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沈既济撰。沈既济(约750—800)字不详,两唐书曰德清(今属浙江)人,《元和姓纂》作吴兴武康人。为人“经学该明”,《旧唐书》本传称他“博通群籍,史笔尤工”。宰相杨炎荐其有良史才,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尝请省天后纪,合中宗纪,议不行。唐德宗立,锐于治,诏两省分置待诏官,权公钱收子赡用,沈既济谏止。后杨炎得罪,沈既济坐贬处州司户参军。复入朝,位礼部员外郎,卒。著有《建中实录》十卷及传奇文《枕中记》、《任氏传》,《全唐文》录其文6篇,并行于世。《旧唐书》有传。
《枕中记》和沈既济另一篇唐代传奇《任氏传》均是中唐传奇中创作年代较早的名篇,唐传奇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标志。小说描述唐开元年间士子卢生,一心追求“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却功名不就,垂头丧气。落第归来途经过邯郸客店,遇见道士吕翁,卢生自叹贫困,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倚枕入梦。梦中娶清河大族崔氏女为妻,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5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寿终八十,享尽荣华富贵。醒来一切如故,不过邯郸一梦,店主人蒸的黄粱饭还没熟。卢生因此感悟,觉得人生如梦,富贵无常。
这类题材,首见于刘义庆《幽明录》中的“焦湖庙祝”。沈既济发展了这个题材,并赋予时代特色:商人变成了士大夫,祈求神灵变成邯郸路上的忙碌奔波主动谋求。小说中对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的描绘和腐朽糜烂生活的揭露,更是再现了中唐社会的政治生态。卢生梦醒后的感悟,既有讽喻劝诫之意,也宣扬了道家的虚无主义和出世思想,是作者人生观的展露。
小说在不长的篇幅中,写一个人波澜起伏的一生,绘声绘色,概括力极强。在描绘卢生火箭式升官图中,又颇具讽刺意味。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手法。作者着意夸张和渲染卢生追求荣华富贵和显赫声威,最后归结为只是一场白日梦。卢生现实生活中的困窘和梦中的富贵,不仅形成强烈的对比度,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从此“黄粱美梦”、“邯郸梦”、“白日梦”成为无人不知的文学典故。宋人说话中有《黄粱梦》,元人杂剧中有马致远、李时中等合作的《开坛阐教黄粱梦》,明代汤显祖有《邯郸梦》传奇,可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
《枕中记》收入《太平广记》、《文苑英华》833卷,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
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33、《离魂记》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陈玄佑撰。陈玄佑,生平事迹不详。《离魂记》篇末云:“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峴,因备述其本末”,可知陈为代宗、德宗年间人,此篇大约写于大历末年(777—779)。
《离魂记》写张倩娘与表兄王宙从小相爱,倩娘父张镒也常说将来当以倩娘嫁王宙。但二人成年后,张镒竟以倩娘另许他人。倩娘因此抑郁成病,王宙也托故赴长安,与倩娘诀别。不料倩娘半夜追来船上,乃一起出走蜀地,同居五年,生有二子。后倩娘思念父母,与王宙回家探望。王宙一人先至张镒家说明倩娘私奔事,始知倩娘一直卧病在家,出奔的是倩娘离魂。两个倩娘相会,即合为一体。
人有灵魂,而且能与躯壳分离,这种虚幻的想象,显然与佛教思想有关。离魂以求爱情婚姻故事,始见于南朝刘义庆《幽明录·庞阿》。唐代亦有敷衍为传奇作品的,如《灵怪录》中的“郑生”、《独异记》中的“韦隐”,都叙述唐人离魂故事,但《离魂记》描写更为出色:他以离奇怪诞的情节,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愿望,歌颂了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性格更加突出,尤其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忠诚、敢于反抗和追求的女性倩娘形象。结构也更加巧,情节更加起伏出人意表,尤其是篇末写到倩娘的离魂与肉体相合时,巧妙缀上“其衣裳皆重”这样一个细节,给人以似幻似真的感觉。元代郑光祖《倩女离魂》杂剧,即根据本篇故事演绎而成。
《离魂记》收入《太平广记》358卷,鲁迅校辑入《唐宋传奇集》。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34、《柳氏传》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又名《章台柳传》,许尧佐撰。许尧佐,生卒、字号均不详。峡州(今属湖北宜昌)人,礼部尚书许康佐之弟。德宗贞元三年(787)曾赴陇州观察使邢君牙幕府,贞元六年进士及第,贞元十六年,复举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太子校书郎同年曾佐征西将军、泾原节度使刘昌幕府。宪宗元和八年(813)为吉州司户参军,元和十一年以左赞善大夫副使使南诏。官至谏议大夫。今存传奇小说仅此一篇,写于唐德宗贞元年间。
《柳氏传》写柳氏与诗人韩翃的爱情故事。韩翃与富而爱才的李生为友。李有美妾柳氏,爱慕韩翊,李知其意,便将柳嫁韩。后值安史之乱,柳剪发毁形,寄身佛寺。这时韩已入平卢﹑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为书记。两京收复后,韩翊使人潜寻柳氏,并寄以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感泣,答以诗,希望早日团聚。不久,柳为京中蕃将沙吒利劫去。一日,柳偶于车中见韩紧随其后,乃使女婢将其处境告韩。侯希逸虞候许俊,见韩在欢宴酒席上神色沮丧,便问其故,韩以实情相告,许请韩写一亲笔信,即乘马至沙吒利宅,救出柳氏,使之团圆。许尧佐通过这一发生在动乱岁月中的悲欢离合故事,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并从侧面透露了安史之乱及乱后蕃将跋扈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功地刻画了柳氏等人的形像。结构完整,情节发展有波澜,语言凝练,善作细节描写。如写柳氏不顾沙吒利的威势,约会韩翊与之诀别的情景说:“乃回车,以手挥之,轻袖摇摇,香车辚辚,目断意迷,失于惊尘”,颇能引人入胜。
《柳氏传》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宋人话本有《章台柳》;明代晁瑮《宝文堂书目》有《失记章台柳》一种;明刊《熊龙峰四种小说》中有《苏长公章台柳传》,清人通俗小说《章台柳》十六回,亦据此敷衍而成。戏剧方面有钟嗣成《寄情韩翃章台柳》杂剧;明人传奇有吴长儒《练囊记》,梅鼎祚《玉合记》,张四维《章台柳》等。
《全唐文》收许尧佐文六篇,唯独不收此文。此文最早见《太平广记》485卷,鲁迅校辑入《唐宋传奇集》。
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5、《柳毅传》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李朝威撰。李朝威,字不详,中唐时代陇西人,约公元759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祥,生平亦不可考。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柳毅传》篇末云:薛嘏于开元末在洞庭湖上见到柳毅,殆经四纪即四十八年后始作此篇,故本文盖写成于唐德宗贞元(785—804)年之间。
《柳毅传》写洞庭龙女远嫁泾川,受其夫泾阳君与公婆虐待,幸遇书生柳毅为传家书,得其叔父钱塘君营救,回归洞庭,钱塘君即令柳毅与龙女成婚。柳毅因传信乃急人之难,本无私心,且不满钱塘君之蛮横,故严辞拒绝,告辞而去。但龙女对柳毅已生爱慕之心,自誓不嫁他人。后柳毅徙家金陵,娶范阳卢氏女,即龙女所化。二人终成眷属。同归洞庭仙去,长生不死。
关于龙女寄书和异类报恩故事,民间流传颇早:《搜神记》中就有胡毋班为泰山府君传书给河伯妇的故事;《广异记》中亦有三卫为华岳新妇传书给北海神。《柳毅传》在上述基础上,将婚姻、家庭、爱情等方面内容,灵怪、侠义、爱情三方面题材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出色地反映现实生活,并表达了作者的道德标准和理想追求。它以幻想的形式,反映的却是人间的婚姻爱情问题。龙女在夫家所受的丈夫欺凌和公婆迫害,正是古代妇女常有的痛苦和遭遇。小说的喜剧结尾,正是以浪漫的手法,反映出作者的理想追求。在艺术表达上,《柳毅传》比起以前的同题材作品,人物性格更加突出鲜明:柳毅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他为不幸的龙女传书洞庭,完全是激于同情和义愤,没有私心,不求报答。所以钱塘君杀死泾阳君次子,要将龙女嫁给他时,他认为杀人婿而娶其妻为不义,严正拒绝,赢得龙王的尊重和钦佩,也赢得龙女的爱情。柳毅的正直无私、扶危济困的高尚品格,正是对现实生活中追求功名利禄、趋炎附势士大夫的批判,也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其他如钱塘君的刚直暴烈,龙女的一往情深,性格刻画颇为鲜明。对龙女和柳毅的心理描写,尤细致真切。在行文上,本篇故事富于想象,情节曲折,而结构谨严。其文体在散行之中夹有骈偶文句和韵语。文辞亦颇华艳。鲁迅在辑佚唐人小说时视此为名篇,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唐末裴铏所作《传奇》中《萧旷》一篇,已言“近日人世或传柳毅灵姻之事”,唐末传奇《灵应传》亦言及钱塘君与泾阳君之战,宋代苏州又有柳毅井﹑柳毅桥的附会(范成大《吴郡志》卷六“古迹”﹑卷一七“桥梁”)。后代戏曲家多取为题材,如元代尚仲贤《柳毅传书》﹑明代黄惟楫《龙绡记》﹑许自昌《橘浦记》﹑清代李渔《蜃中楼》等。
《柳毅传》最早见于《太平广记》419卷;曾慥《类说》引《异闻集》题作《洞庭灵姻传》,似是原题。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收入此篇。
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6、《霍小玉传》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蒋防撰。蒋防,字子征,一作子微。中唐时代义兴(今江苏宜兴)人,约生于宪宗贞元(785—804)年间。少年时即才华横溢,诗文并茂。十八岁作《秋河赋》,“援笔立就“,知名于时。官右拾遗。元和中,他曾在大诗人司空李绅席上作《鞲上鹰》,其中写道:”几欲高飞天上去,谁人为解绿丝绦。”李绅识其意,与元稹共荐之(《旧唐书·庞严传》)。长庆元年(821),自右补阙充翰林学士。二年,加司封员外郎。三年,加知制诰。四年,李绅被逐,蒋防亦贬为汀州刺史。不久改连州刺史,时议称冤。文宗大和二年(828)调任袁州刺史,卒于大和五年至九年间。《全唐文》录蒋防文一卷,计有功《唐诗纪事》录其诗四首,另有诗集一卷。
《霍小玉传》约写于唐宪宗(806—820)年间,时代略晚于《李娃传》和《莺莺传》。小说描写了陇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妓女霍小玉与新科进士李益相爱,唯恐日后色衰见弃,李益遂指天誓日,并书于白绢。两年后,李益得官,授郑县主簿。离别之际,霍小玉仅向李益请求八年的相爱之期,李益与小玉再订生死之盟。李益归家后聘表妹卢氏,遂与小玉断绝往来,并秘其行踪,以断小玉之想。小玉日夜悬望,思念成疾。为访李益消息,钱财用尽,更变卖紫玉钗等物,遍请亲友,多方招致。李益终为黄衫豪士挟至霍小玉处。小玉病中相见,历数自己的不幸和李益负心后,长恸数声而亡。后李益因小玉冤魂作祟,屡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皆不谐。
这部小说所记的李益实有其人,是中唐有名的边塞诗人,唐宪宗时做过集贤殿学士,文宗时官至礼部尚书。猜忌妻妾也实有其事,两《唐书》都说他少年时患过疾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于苛酷。但《霍小玉传》却纯为虚构。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将一个现实生活人物纳入虚构的情节之中,赋予它特定的时代意义,使人更感到真实可信,更能打动读者,这完全是现代小说的写法。霍、李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两人性格上的弱点,而尤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封建的等级制度和唐代的门阀制度。小说的悲剧结局,是现实主义艺术力量的胜利。
《霍小玉传》是唐人传奇爱情类题材中思想最深刻、认识价值最高的一部作品,也是唐代传奇中上乘之作,代表着唐传奇发展的一个高峰。明代胡应麟称赞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并认为“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故传诵弗衰”(《少室山房笔丛》)。小说的最成功之处是塑造了霍小玉这样一个富有个性的典型妓女形象以及李益这样一个负心汉的典型。另外这部小说不但以情节曲折取胜,也以描述的委婉细致见长。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先后两次将此编成剧本《紫箫记》和《紫钗记》,足见其影响之大。。
《霍小玉传》始见于《太平广记》卷487。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7、《南柯太守传》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太平广记》作《淳于棼》,李肇《国史补》作《南柯太守》。李公佐撰。李公佐(约770—850)字颛蒙,陇西(今属甘肃)人。生卒年不详。他的主要活动时期在唐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年间(785—820)。贞元十三年(797)曾泛潇湘,游苍梧,十八年(802)秋七月,自江南去洛阳,作《南柯太守传》。元和六年(811),任江淮从事,奉使去长安,作《庐江冯媪传》。八年春,罢江西从事,东下泊南京。九年春,泛洞庭,登包山。十三年,自南方归长安。他中过进士,做过钟陵从事。与白居易弟弟白行简为好友,曾鼓励白行简作《李娃传》。作品有《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庐江冯媪传》、《古岳渎经》。《全唐文》录其文1篇,即《谢小娥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杂史类”著录《建中河朔记》6卷,今不传。
《南柯太守传》写东平游侠之士淳于棼一天在一株古槐树下醉倒,接著梦见自己变成大槐国国王的驸马,任“南柯太守”二十年,颇有政绩。于是升官进爵,位居台辅,有五男二女,荣耀一时。后来因与檀萝国交战,吃了败仗,金枝公主亦病死。于是宠衰谗起,国王疑其“图谋不轨”,遣发回家,沿途破车惰卒。惊醒后发现“槐安国”和“檀萝国”竟都是蚁穴。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生如梦,与沈既济《枕中记》的剧情、主题皆相类,对后人影响也颇大。成语中的“南柯一梦”即出于此。宋人说话中有《大槐王》,宋时扬州居然有南柯太守墓,小说中的故事竟移进现实,成为古迹,足见其影响。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据此写成《南柯记》,成为著名的“临川四梦”之一。
《南柯太守传》始见于《太平广记》。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8、《谢小娥传》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李公佐撰,作者介绍见《南柯太守传》。
小说写宪宗元和年间,豫章女子谢小娥父、夫在出外经商中被害,死于江中。父亲托梦给谢小娥,说杀害他的人是“车中猴、门东草”;夫托梦言其仇人姓名是“禾中走,一日夫”。后被作者李公佐破解凶手名“申春”、“申兰”。尔后,谢小娥女扮男装,遍访江湖,寻其仇人。受雇于申兰家两年多,终于找到机会,手刃申兰,悉擒申春等贼党数十人。报仇雪冤后,谢小娥出家为尼。作者通过谢小娥机智擒拿杀害父亲和丈夫的凶手水盗申兰、申春的复仇故事,赞扬小娥的刻苦、刚强、机智而忍辱负重坚苦卓绝潜修的志行与义烈的精神。文中佛教和儒家思想很浓厚。这也是作者的人生观的反映。谢小娥的最后结局出人意料,她遁入空门,说明她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也是对社会不满和抗议。小说结尾叙述作者访小娥行文过长,使结构松散拖沓,削弱了艺术感染力量。
《谢小娥传》与一般虚构而成的小说不同,它是李公佐根据真人真事加工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它的内容大多实有其事。《新唐书·列女传》中就有谢小娥的记载,内容于此小说基本相同。李复言《续玄怪录·尼妙寂》内容于此也大同小异,不过比此篇更加细致感人。《异闻录》、《枣林杂俎》、《珍珠船》等也皆记有此事。其中写报梦的谜语与详梦一节,可能是故事流传过程中为人们所加插的,藉以增加小说的趣味性,对后代的小说戏曲有较大影响。
《谢小娥传》见《太平广记》491卷,亦为《全唐文》收录。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9、《李娃传》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又称《汧国夫人传》,白行简撰。白行简(776-826)字知退,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着有文集10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李娃传》为其代表作。另敦煌遗书中存有《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述男女交媾之事。生平事迹见《全唐文》卷六十八。
《李娃传》写荥阳公子赴京应试,与名妓李娃相爱,几乎被其父鞭挞至死。后流落街头,得李娃救护督促,发愤用功,应试得中。其父回心转意,认李娃为儿媳。其圆满结合并获得很高荣耀的喜剧性结局,表现了作者对倡优女子的同情和品格的赞美,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小说的题材内容,与后出的《霍小玉传》相类,唯结局大相径庭。《李娃传》是喜剧,《霍小玉传》则是悲剧。《霍小玉传》对唐代门阀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李娃传》则采取一种温和、调和的立场,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理想化色彩,主题不及《霍小玉传深刻。》
《李娃传》为唐传奇中一流名篇。作者塑造了一个“贱民”出身的崇高优美的妇女形象。比起霍小玉的幻想,崔莺莺的软弱,李娃显得精明而又成熟,是唐传奇中写得最好的一个女性形象。另外全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鲁迅称赞说:“行简本善文笔,李娃事又近情而耸听,故缠绵可观”(《中国小说史略》)。《李娃传》对后世影响巨大“落难公子中状元,中了状元大团圆”的俗套即滥觞于此。元代高文秀的《郑元和风雪打瓦罐》,石君宝《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杂剧,明代薛近兖《绣襦记》等,都是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
《李娃传》最早见于《太平广记》484卷。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40、《长恨歌传》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陈鸿撰。陈鸿,字大亮。生卒年不详。是一个“为文辞意慷慨,长于吊古,追怀往事,如不胜情”的文士。年轻时研究历史,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登太常第。曾任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职。住在长安的时候,曾与白居易为友。长庆元年(821),太和公主远嫁回鹘,他曾充赴回鹘婚礼使判官。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年),曾做过尚书主客郎中。尝自称“少学乎史氏,志在编年”(《大统记序》),曾以七年之力,撰编年史《大统记》30卷,今仅存此序。《全唐文》存其文3篇。从存文看来,纪事简洁有序,状物工致准确,确有史才和文才。
《长恨歌传》作于宪宗元和初(806),当时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县尉,陈鸿与王质夫居该县。三人同游仙游寺,谈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王质夫建议白居易为此事作诗。白居易于是作出传唱天下的《长恨歌》,陈鸿也如约写了这篇《长恨歌传》。此传情节与《长恨歌》相近,咏歌杨李的爱情悲剧。情节亦从杨妃入宫写起,安史乱中杨妃缢死于马嵬坡;玄宗自蜀还京,思念不已,方士为之求索贵妃魂魄,见之于海上仙山,贵妃乃为言天宝十载七夕与玄宗盟誓之事。比起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发挥小说体裁的特长,描写得更为具体细腻。如马嵬之变,白诗仅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两句。《长恨歌传》中增加了“从官郎吏请诛杨国忠以谢天下,杨国忠伏诛后又请“以贵妃塞天下怒”以及玄宗赐死,自尽于佛堂等情节。七夕盟誓一段更为细腻,既有事情本身的细述,又再现秦地的民俗并夹以抒情,可谓声情并茂。以上这些情节,均被元人马致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清代洪升的《长生殿》所汲取,影响深远。另外,篇中对玄宗晚年的纵情声色﹑政治腐败有所暴露,即如杨贵妃是玄宗从其子寿王府邸取来一节亦直书不讳,比起《长恨歌》主题更加明确和单一。篇末议论,则归之于“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的老套。此传与《长恨歌》相辅而行,流传颇广。北宋时乐史撰长篇传奇《杨太真外传》,曾取材于此传。
《长恨歌传》今存版本有三:一为《太平广记》本;一为《文苑英华》本(此为通行本,《白氏文集》亦载此本);一为明刻《文苑英华》附《丽情》本。
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41、《东城父老传》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作者陈鸿,作者介绍见《长恨歌传》。
《东城老父传》是篇历史传奇,亦作于元和年间。《太平广记》和《宋史·艺文志》皆署陈鸿撰,但篇中作者自称“陈鸿祖”,不知为何。小说通过对唐玄宗为首的上层贵族斗鸡走马、奢侈无度生活的描写来揭示开元盛世由盛转衰的根由,直接批判了“兆乱于太平矣,上心不悟”的唐玄宗。从创作思想上看,与《长恨歌传》一脉相承,这也可作为《东城老父传》为陈鸿所作一个佐证。
《东城老父传》在构思和结构上有所创新。全文以编年大事为框架,以“斗鸡小儿”贾昌为历史见证人,通过贾昌一生的盛衰荣辱来反映唐王朝有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在构思上别具匠心。在结构上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以叙述为主,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也是精华所在。历述贾昌自幼入宫为“神鸡童”,深得玄宗喜爱,红极一时。作者引用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鸡童谣》对玄宗生活上的骄奢和政治上的腐败进行讽刺和抨击,指出这是导致天下大乱的祸源。然后叙述安史乱起,贾昌因故未能随玄宗入蜀,隐居终南,不做伪官。长安收复后,他再不能入宫,终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后一部分则变换角度,写作者对贾昌的采访,引出老人的一席长谈。通过两个事例作今昔对比,以期说明“理乱之根由”,暗含作者对当时政局的隐忧。表达方式也有叙事改为议论为主,虽比较枯燥,但政治和人生哲理的含蕴却很丰富。这种以历史大事编年为框架,结构上又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分别叙事核议论的结构方式,在唐人小说中是很独特的,明显受了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等纪传散文的影响。另外,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场面描写也异常生动传神,如描写贾昌在宫中指挥斗鸡的场面,短短一百来字,再现了一个完整的斗鸡过程,而且斗鸡的情态风神,指挥者的从容威风,皆尽得以展现。当然,唐玄宗的奢侈和皇族的腐败也从这奢华的场面中得以暗暗流露。
《东城老父传》最早著录于《太平广记》。
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42、《莺莺传》
唐人中期传奇小说,元稹撰,元稹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元氏长庆集”。
元稹创作的传奇小说有《莺莺传》、《感梦记》和《崔徽传》三种,后两种已佚,仅存《莺莺传》。《类说·异闻集》中曾收录其节要,题为《传奇》,可能是《莺莺传》的原名,《太平广记》488卷收录时改作《莺莺传》,沿用至今,又因传中有赋《会真诗》的内容,俗亦称《会真记》。
《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遣弃的故事。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当时人们还称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小说显然是站在张生的立场,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
关于张生的原型,旧有张籍(文昌)﹑张珙(君瑞)﹑张先(子野)三说,皆误。宋代王铚《〈传奇〉辩证》考证为元稹本人,今无异说。关于崔莺莺的原型,王铚认为是唐永年县尉崔鹏之女,近人陈寅恪揣测是一个名叫曹九九的“酒家胡”。
《莺莺传》文笔优美,描述生动,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成功地地塑造了崔莺莺的经典形象。她是位出身于没落士族之家的少女,内心充满了情与礼的矛盾。小说深刻揭示了出身和教养给莺莺带来的思想矛盾和性格特征,细致地描绘这位少女在反抗传统礼教时内心冲突的过程。莺莺悲剧性格既单纯又丰富,她最后拒绝张生的求见,体现出性格由柔弱向刚强的转变。莺莺的悲剧性格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它典型地概括了历史上无数个女性受封建礼教束缚、遭负心郎抛弃的共同命运。在中国文学史的人物画廊中,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追求自由爱情,勇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女性,她们都是处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内涵的光辉妇女形象,而列在画廊榜首则是崔莺莺。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莺莺传》在唐传奇的发展中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它之前小说,如《离魂记》、《任氏传》、《柳毅传》等反映爱情生活的作品,都多少带有志怪的色彩。《莺莺传》写的则是现实世界中婚恋人情。自它开始,陆续出现了《李娃传》、《霍小玉传》,使唐人传奇中这类题材创作达到了顶峰。《莺莺传》也是唐人传奇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传奇作品之一。当时,李绅就受其影响,写了《莺莺歌》,宋代有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莺莺传》话本、《莺莺六幺》杂剧,金代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有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明代有李日华《南调西厢记》、陆采《南西厢》,清代有查继祖《续西厢》杂剧、沈谦《翻西厢》传奇等。直到今天,活跃在电影、电视以及各种剧目中的西厢故事,《莺莺传》仍是其源头。
《莺莺传》最早收录于《太平广记》488卷。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43、《玄怪录》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集,牛僧孺撰。牛僧孺(780~848),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元和三年(808)应贤良方正科对策第一。累官至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成三年(838)拜左仆射。会昌二年(842)贬循州员外长史。大中元年(847)召还,为太子少师。他是中唐以后“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牛僧孺工于文笔,当时有“太牢笔,少牢口”之称(太牢指牛僧孺,少牢指杨虞卿)可惜牛氏文集不传于后,《全唐文》仅辑其文1卷,19篇;《全唐诗》辑其遗诗4首。
《玄怪录》是中唐著名的传奇小说。鲁迅说:“选传奇之文,荟萃为一集者,在唐代多有,而煊赫莫如《玄怪录》”(《中国小说史略》)其中所收作品,多托言隋唐以前事。记唐代之事,亦以德宗贞元以前者为多。此书可能结集于贞元至元和年间。因长庆年间以后,作者已为高官显宦,又热衷党争,恐无闲情再作此等小说。至于个别作于文宗大和年间,可能是辑录者不慎由他书窜入。此书旨趣大都涉及神仙道术、定命再生、鬼怪妖物等内容,这与作者笃信道术、嗜好志怪有关。在艺术上集中故事新奇,文字委婉,篇幅漫长,逐渐增多了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比之以前的志怪小说,显然有所发展。如《刘讽》篇中写几个女郎一起饮酒行令,互相嘲弄,语言十分生动;《元无有》写四个物怪吟诗唱和,在主人公的名字上有意表示故事出于虚构;《古元之》写理想世界和神国,比陶渊明《姚花源记》的描写更为细致,都很有特色。此外,《郭代公》写郭元振发迹以前,仗义杀掉托名乌将军的猪怪,为民除害,情节曲折生动,颇为后人称引。在写作技巧上,作者已不再遵循原先传奇小说那种严整史传体式,而采取一种更自由、更适合短篇小说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其中不少篇目已打破以时间、经历为序的叙事结构,运用转换叙述视角、运用时空交错、顺序与逆叙相结合的方法;有的只摄取主人公生活的几个断面,就展示了人物全部内涵;有的加快了叙事的节奏,在揭示矛盾后,迅速将故事推入高潮。与之相适应,《玄怪录》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多着眼于动态描述,使人物更加鲜活,更有层次感。这都反映了《玄怪录》在艺术上的创新。
总之,牛僧孺凭借自己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顺应了征异尙怪的时代风尚,用传奇法来写志怪,开创了传奇创作一条新路,为后来许多文言小说家所仿效,如李复言的《续玄怪录》,以牛僧孺续书自居;薛渔思的《河东记》,也自称是续牛僧孺之书。至于其外孙张读的《宣室志》,其承传关系更为明显。
《玄怪录》在《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中皆著录为10卷。此书宋代已残佚。后来的辑本中,《太平广记》辑录31篇,《类说》节录25篇。现存的明代陈应翔刻本为四卷44篇,但与《太平广记》所引佚文对校,尚有出入,又有与《续玄怪录》相混的篇目。
今有:程毅中点校《玄怪录续玄怪录》,中华书局1982年版,2006年版,以明代陈应翔刻本为底本;《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程毅中《玄怪录、续玄怪录》。
44、《续玄怪录》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集。因续牛僧孺《玄怪录》而得名。宋代因避讳改名《续幽怪录》。撰者李复言。生卒年、籍贯均不详。据钱易《南部新书》记载,他曾于开成五年(840)投省卷于李景让,当为大和、开成间人,应举而未中。一说李复言即李谅(775~833),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曾与白居易、元稹唱和,有《杭越寄和诗集》,但与《续幽怪录》中所记作者行事多有不合,存疑待考。署名李复言小说有三部:《续玄怪录》5卷(一作10卷);《纂异》10卷;《搜古疑录》10卷。
作为《玄怪录》的续书,故事同样具有离奇怪异的特点,但更多地表现了佛道思想,如《杜子春》宣扬道教炼丹服药求长生之术,《张老》表现神仙的韬光养晦和自由富贵生活。另外,像《薛伟》写人化鱼;《张逢》写人化虎;《定婚店》写韦固赤绳系足,婚姻前定,皆情节离奇而怪异。有些篇章,在类似游戏的笔墨中,颇具政治内涵,有认识价值,如辛公平上仙》,似是影射中唐时代两次宦官谋杀皇帝的宫廷政变;《李岳州》可视为最早揭露科场丑闻的小说,可作为《聊斋志异》的先驱;《张质》则通过一个误会,揭露封建官吏枉杀人命。
《续玄怪录》在艺术上将丰富的想象与细腻的描摹结合起来,使故事生动曲折又瑰丽多姿,创造了不少杰出的篇章,如《李卫公靖行雨》写李靖代龙神降雨,循于私情,不按规章办事,结果好心办了坏事。故事生动细致又寓意深刻。标志着唐代以志怪为内容的传奇小说较之六朝志怪有了长足的进展。
《续玄怪录》在《新唐书·艺文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皆著录为5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为10卷。大概是分卷的不同。但现存最早的南宋尹家书铺刻本为4卷,23篇,不分门类。汪辟疆判断此本并非原本。又有《续古逸丛书》、《四部丛刊续编》影宋本,《琳琅秘室丛书》本有“拾遗”,《随庵丛书》本有札记。
今有:程毅中点校《玄怪录续玄怪录》,中华书局1982年版,以南宋尹家书铺刻本为底本,并增“补遗”六条,是目前较好的版本;《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5、《宣室志》
中唐志怪小说,张读撰。张读(834—886?),字圣用,一作圣朋。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西)人。系张荐之孙,张鷟玄孙,牛僧孺外孙。宣宗大中六年(852)进士,时年十九岁,宣歙观察使郑薰召为幕府。乾符五年(878),以中书舍人权知礼部贡举,时称得士。中和初年(881)为吏部侍郎,选牒精允。後兼弘文馆学士,判院台。约卒于光启二、三年间。著有《建中西狩录》,十卷,今佚。
张读的外祖父牛僧孺撰有《玄怪录》,祖父张荐亦有小说《灵怪集》(今佚)。张读撰《宣室志》,盖受其祖辈影响。西汉文帝曾在宣室召见贾谊问鬼神之事。张读将小说取名《宣室志》,题旨也是张皇鬼神。集中所记皆为唐朝佛道神仙、鬼怪灵异、因果报应之事。《宣室志》中载有大量有关僧人、寺庙、夜叉、佛经故事,并宣扬佛教不杀生。这说明佛教在中唐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和精神风貌,可为韩愈的《谏佛骨表》重要性做一佐证。从另一角度来说,佛教的普及也为《宣室志》提供了大量素材。
集中的大多数篇目,均以猎奇求异为主,讲究行文的生动优美《谢翱》、《裴少尹》等篇或曲折离奇,或细腻情浓,深得传奇手法之精髓。较六朝志怪有明显的发展,本书又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神仙鬼怪形象,描写的绘声绘色,对后世文学如《聊斋志异》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宣室志》在《崇文书目》、《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中均有著录,共11卷。明代抄本、《稗海》本均为10卷,附补遗1卷,110多条。盖南宋时从《太平广记》中辑出,《丛书集成》本即用此本排印。今有版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独异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除《补遗》外,尚有辑佚65条,是目前较好的本子。
46、《逸史》
中唐传奇小说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卢子史录》并注“大中时人”;《宋史·艺文志》作《卢氏逸史》一卷,皆有姓无名。据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云:“顷读卢肇《逸史》,记此事稍详”,方知《逸史》的作者是卢肇。关于卢肇,我们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字子发,袁州宜春人,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状元,做过集贤学士,歙、宣、徽三州刺史,最后卒于吉州刺史任上。
《逸史》共3卷。该书今已残缺,书中部分内容散见于《太平广记》、《类说》、《绀珠集》、《诗话总龟》等宋代笔记中,共有80余条。根据书前“自序”,这部小说是作者写完《史录》后,将写作这部史书过程中所收集的民间传说故事整理编撰而成,用以补正史的遗缺。内容比较庞杂,虚实相间。书中所涉及的人物大都实有其人,依附于这些人物的故事则多是虚幻的,其中神仙佛道、鬼怪妖物、星历卜筮、梦幻报应应有尽有。但由于出自民间传说故事,因而客观上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及某些良好的愿望。如《严武盗妾》、《华阳李尉》、《孟简》、《乐生》等篇暴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在鬼魂复仇的故事结局中表现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严武盗妾》写的是严武少年时拐骗邻家少女私奔,在官府的追捕中,又亲手缢杀了这个无辜的少女,死去少女的鬼魂用了三十来年的时间复仇上诉的故事。小说将严武的无耻、残酷,少女复仇的毅力和决心表现得很充分。《华阳李尉》中的李尉被大官僚霸占了妻子而反遭杀戮,《乐生》中的乐生是枉受冤狱而抛尸刑场的,他们在死后都化为厉鬼杀死了仇家。小说既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复仇者的决心毅力,也宣传了被压迫者用以宽慰自己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思想。《裴航》篇则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病鹤,须用人血方能治其病,但是偌大一个东都洛阳,“所遇非少,悉非全人,皆犬彘驴马”。作者以极度的夸张对鬼蜮横行的现实社会作了痛快淋漓的影射和讽刺。
小说中有些篇章描写了一些与世隔绝的仙山琼阁,以之与丑恶的社会现实相对比,既批判讽刺了现实社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和平安定、没有欺压、没有剥削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像《李虞》简直是一篇新的《桃花源记》。
小说中既写佛亦写道,但总体上看是轻佛重道。《卢李二生》写了学道的好处,《李公》一篇则正面表现了术士未卜先知的本领。《李主薄妻》却写了庙神金天王贪淫好色,把前来参拜的女人留下受用。这也是对那些衣冠禽兽的伪君子的影射和讥讽。
《逸史》三卷,《宋史·艺文志》为一卷。《太平广记》、《类说》、《绀珠集》、《诗话总龟》中都有佚文,共八十多条。今有:《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47、《集异记》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集。一名《古异记》,薛用弱撰。薛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生卒年不详。有人考证其生活年代在唐德宗贞元以后,历顺、宪、穆、敬、文、武、宣宗诸朝。据《新唐书·艺文志》和《三水小牍》等资料,知道他在穆宗长庆间任光州刺史,文宗大和年间曾以仪曹郎出守弋阳郡,“为政严而不残,尚称爱民之官”从《集异记》中所记载的恶吏贪残而遭报应的情节来看,说薛用弱为官清正严明当不是过誉之词。
《集异记》所记载的是隋唐时代奇闻怪异之事,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唐穆宗长庆年间。体制上六朝志怪的笔记体形式,但目的已不是张皇鬼神,以“明神道之不诬”,它虽载有大量佛道灵验、神仙鬼怪故事,但立足的是现世生活,是从当代人物奇闻异事这个角度来处理鬼神情节的。小说所反映的是中唐动荡的社会现实和险恶的政治生态所造成的人们心理上对宗教的皈依,当时士人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求。如《进士张生》就借虞舜之口,指出君主应消弭灾害,放逐侵夺百姓的贪官污吏,使得百姓“熙熙而化”,而不能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这实际上是包括作者在内的中唐士大夫对当时官场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心声。《集异记》中的八十多篇中有五十多篇涉及各类官吏施政事迹,其品评标准也与作者“为政严而不残,尚称爱民之官”相埒。
《集异记》中还有一类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怀,直接反映了唐代后期百姓的苦难,如《李佐文》中的村妇遭遇就很类似杜荀鹤诗中的《山中寡妇》,“任是深山更深处,亦应无计避征徭”。与其主题相近的还有《奚乐山》、《王安国》、《贾人妻》等。
《集异记》篇幅不长,情节变化比起《李娃传》、《任氏传》等传奇来,并不算丰富,但亦有许多创造和自身特点:它不仅继承了史传的写实传统,而且加进了神话、志怪的浪漫精神。六朝志怪,不管故事本身如何虚幻,作者本意却是在客观叙述,并非刻意造奇。《集异记》亦写怪异,但旨在现世,手法上比起六朝志怪,对人物环境,皆有生动细致的描写,更注意情节、结构的曲折。集中如王维演奏《郁轮袍》,王之涣旗亭画壁,蔡少霞书写山玄卿《苍龙溪新官铭》,裴越客虎为媒﹑崔韬遇虎女等故事,都新奇生动,美轮美奂,后人或引作典故,或编成戏曲小说。所以,以写奇闻怪异之事为主的《集异记》与六朝志怪的区别可以视作唐人志怪与六朝志怪的揖别。正因为如此,有人把《集异记》与牛僧孺的《玄怪录》作为中唐志怪代表之作。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此书3卷。今本2卷(或一卷),共16篇。《太平广记》采入颇多,清人陆心源据以辑录佚文4卷,编入《群书校补》但有讹误,有的不是薛用弱作品。
今有:《集异记博物志》中华书局1980年版,附有补编72篇,即采用陆心源辑录的佚文,多于现存原书数倍。其中有误收它书者,如《蒋琛》条即是南朝宋郭季产的《纂异记》中篇目。《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8、《甘泽谣》
晚唐传奇小说。袁郊撰。袁郊,字子乾(一作之仪),蔡州朗山(今河南确山北)人。生卒年不详。唐懿宗咸通间曾官祠部郎中,又为虢州刺史。与温庭筠有交往。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录有袁郊的《月》、《霜》、《露》、《云》诗四首,借自然界的反常现象来表达自己对时政的不满,发挥诗歌的贬刺功能,与《甘泽谣》的寓意是一致的。袁郊还著有《二仪实录衣服名义图》和《服饰变古元录》等关于《甘泽谣》的成书,《直斋书录解题》称作者“咸通戊子自序,以其春雨泽应,故有甘泽成谣之语,以名其书”,可知此书成於咸通九年(868)。《郡斋读书志》著录《甘泽谣》“载谲异事九章”,今存八篇,疑所缺的一篇,即袁郊的“自序”。
《甘泽谣》是晚唐较为突出的一部传奇小说,其中皆是怪异内容和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中《红线》﹑《懒残》﹑《陶岘》诸篇,叙事文笔华美,设想超奇,为唐人小说之上乘之作。《红线传》传说中的唐代女侠红线,原系潞州节度使薛嵩的青衣,后掌笺表,号内记室。时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将并潞州。嵩日夜忧闷,计无所出。红线乃夜到魏郡,入田寝所,盗床头金盒归,以示儆戒。嵩复遗书承嗣,以金盒还之。承嗣遣使谢罪,愿结姻亲。红线也辞去,不知所终。此篇在艺术上亦有独到之处。它一反唐传奇写人物故事多为纪传式结构模式,将故事时空重加安排,以牵动读者。如对红线身世的交代,放在故事结尾,从而集中表现她以侠解围的壮举。对于红线深入敌营这一关键情节,作者采用倒叙手法,并改用第一人称,让当事人直接叙述,更增加了故事真实性。其自述归程一段,将内心独白和环境描绘交织在一起,并采用上则骈散结合语言,极富文采和感人魅力。红线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杰特的侠女形象。一个急人之难、艺高胆大的文学符号。
《甘泽谣》宋元时代已佚,明人从《太平广记》中辑出,有《说郛》、《津逮秘书》、《学津讨源》等本。今有:《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9、《传奇》
唐代晚期传奇小说集,裴铏撰。裴铏(约公元八六O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生活在唐懿宗、僖宗(860—873)年间。咸通中(867)为静海军节度使高骈掌书记,加侍御史内供奉。唐僖宗乾符五年(878)以御史大夫为成都节度副使,节度使是高骈。裴铏有《题文翁石室》诗,其中写道:“更叹沱江无限水,争流只愿到沧溟”。看来他对高骈的为人行事有所不满,是有所不为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裴铏是个巴结上司的小人,高骈溺于神仙,宠幸佞臣吕用之皆是裴铏引诱的结果,看来也未尽然。裴铏一生以文学名世,为唐代小说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唐代小说之所以称为传奇,便是从其名著《传奇》一书命名的。
《传奇》现存31篇,记载了自唐代宗广德年间(763—764)至宣宗大中年间(847—859)社会上所流传的神灵怪异故事。主要宣扬道家的出世思想,也打上时代和作家生活经历、人生了态度的深刻烙印,对中唐的藩镇割据、士族婚姻制度和统治者的荒淫皆有所批判和揭露,对爱情理想、为人处世也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其中以《裴航》、《昆仑奴》、《韦自东》和《聂隐娘》四篇最为出色。《裴航》写唐长庆年间,秀才裴航于蓝桥驿遇一织麻老妪的孙女,名云英,欲娶之,妪告以须用玉杵臼为聘。后航果求得玉杵臼,遂娶云英,两人并于婚后入玉峰洞为仙。这个故事据传说虚构而成的。《昆仑奴》是描写了一位武艺高强的老奴磨勒,帮助少主崔生窃取豪门姬妾紅綃,成全了他们爱情的故事。《聂隐娘》一篇,亦见袁郊《甘泽谣》及段成式《剑侠传》。该篇深刻地揭露了唐代藩镇割据、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丑恶真相。《韦自东》,写义烈之士韦自东被道士聘去护丹抗妖。妖魔化作巨蛇、美女,都被他一一识破,最后被一个变幻作“道士之师”的妖魔所欺骗,前功尽弃。作品教育人们要善于识破伪装,不能以貌取人。
《传奇》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它创造了一种通过人物的高超技艺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新的表现渠道,推动了后世武侠小说向描写技艺的方向发展,《昆仑奴》和《聂隐娘》就是其代表之作;其次,它创造了一种骈散结合的语言表达方式:以骈文、诗赋描写人物和场景,以散文叙述故事,如《裴航》描写云英之姐樊夫人的外貌就是用大量比喻组成韵语,在形象上、音节上皆构成和谐的美感。成为后来古典小说叙事方式的滥觞。最后,《传奇》也和《甘泽谣》一样在叙事结构、视觉转换和叙议结合上均有新的创新。
《传奇》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宋元以后,很多戏剧、话本、拟话本小说皆取材于此:《孙恪》被元人郑廷玉改编为《孙恪遇猿》杂剧;明代戏曲家沈璟根据《郑德璘》创作出传奇《红蕖记》;取材与《薛昭》的有金院本《兰昌宫》,元代戏曲家庾天锡的《薛昭误入兰昌宫》以及市人小说《兰昌幽会》。《昆仑奴》和《聂隐娘》更成为后来武侠小说、戏曲的滥觞:元代杨景言杂剧《磨勒盗紅綃》,佚名的南戏《磨勒盗紅綃》,明代梅鼎祚的传奇《昆仑奴剑侠成仙》,梁辰鱼的传奇《紅綃伎手语传情》,宋人话本小说《西山聂隐娘》,清人尤侗的传奇《黑白卫》等。取材于《裴航》者有:宋人杂剧《裴航相遇乐》,元代戏曲家庾天锡的《裴航遇云英》,明代龙膺的《蓝桥记》,杨之炯的《玉杵记》,清代黄兆森的《裴航遇仙》杂剧,以及《裴航遇云英》、《蓝桥记》等宋人话本小说。
《新唐书·艺文志》裴铏著有《传奇》三卷,原书久佚,仅《太平广记》所录四则,得传于今。
今有:周楞伽辑注《裴铏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0、《因话录》
晚唐轶事小说,赵璘撰。赵璘字泽章。平原(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文宗大和八年(834)进士及第。文宗开成三年(838),博学鸿词登科。宣宗大中时官祠部员外郎,历度支金部郎中,大中七年(853)为左补阙,懿宗咸通年间迁衢州刺史。
《因话录》约成书于宣宗大中七年。由于赵璘是唐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关中贵族柳氏的外孙,家世显赫,多识朝廷典故,故所记多为第一手材料。《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书“虽体近小说,而往往足与史传相参”。本书所记皆唐代事。共6卷,分为宫商角徵羽五个部分:卷一宫部为君,记帝王;卷二、卷三商部为臣,记公卿;卷四角部为人,记不仕者,并附以谐戏;卷五部为徵,多记典故;卷六羽部为物,记无所归附的见闻杂事。书中叙及元和以后文坛情况(卷三)以及文淑僧讲经(卷四)、女优弄假官戏(卷一)等事,都可供治文学史、戏曲史者参考。其中有的写得较好,如宫部《郭暧》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故事,写唐代宗如何解决家庭儿女之间纠纷,非常具有人情味。其中代宗、升平公主以及郭子仪、郭暧的形象均十分鲜明,文笔也很活泼有趣,后来演绎成传统剧目《打金枝》。另外像《政和公主》反对“一人犯罪,株连九族”,《刘禹锡改授播州》肯定唐德宗的勇于纳谏,都较有思想意义。后一条其中的细节与史实有出入,为司马光《通鉴考异》所指责,但这恰恰证明它是轶事小说而不是文史笔记。,作如此改动也透露出作者的施政理想。宫部中的《政和公主》和角部中的《皎然工律诗》也为中国戏曲史和诗歌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正因为《因话录》所载之事不乏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故《四库全书总目》对此评价是“在唐人说部中,犹为善本焉”。
今有:《唐国史补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1、《剧谈录》
晚唐传奇小说,康骈撰。康骈,字驾言,池阳(今贵池市)人。生卒不详,唐昭宗末年(900前后)尚在世。据《剧谈录·自序》和《新唐书·艺文志》记载,他和晚唐诗人杜荀鹤曾同为宣州刺史田頵的幕僚,僖宗乾符四年,(877)登进士第,过了十二年官宦生活后又因事贬黜,退居田园并在京洛一带游历。昭宗景福、乾宁年间(982—897),黄巢攻入长安,他避乱于故乡池阳山中,后复出,官至崇文馆校书郎。其作品仅知有《剧谈录》三卷,词一首。
《剧谈录》写作年代,《四库全书总目》根据作者自序,将此书断为昭宗乾宁二年(895),作者避黄巢乱于池阳山中所作。也有人根据书中涉及广明元年(880)黄巢入洛事,推断此书作于僖宗中和(881—885)年间。
《剧谈录》所记皆唐天宝以来事,杂以鬼神灵验等“新见异闻”。其创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据书前《自序》云:因黄巢陷京,他避乱于故乡黄老山中。山中缺少坟典,无法治学,为了排除寂寞,便将自己平时目见耳闻的轶事记录下来。因完全靠回忆,因此“所记亦多遗漏”,而且亦不作语言结构上的推敲,“率意为之”,只能算是“小说家流,聊以传诸好事者”。从《剧谈录》的内容和语言来看,作者对此书的评价是符合实际的。如“元相国谒李贺”条,说元稹年老及第,执赀去拜谒少年诗人李贺,《四库全书总目》指出这明显不符。但亦如《提要》所云:“稗官所述,真伪互陈,未可全以为据,亦未可全以为诬”。
这部小说首先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剧谈录》中有些篇目,与其说是轶事小说,还不如说是历史琐记。它真实地再现了唐末社会混乱和大乱到来前人们的心态,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有的篇目则通过中唐以来政事得失和人物清浊的记述和品评,反映了离乱人对太平世的追慕,作者对唐代由治转乱原因的探究和思考;有的篇目则通过鬼神灵异之事来曲折反映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如“唐宣宗夜召翰林学士”条,记唐宣宗与令狐楚的一次深夜对话。从对话的内容来看,宣宗关心的是江表民众生活如何,郡守是否廉洁。令狐楚则借唐文宗所著的《金镜》,强调理国之要在于“任贤勿贰,去邪勿疑”,“任忠贤,则享天下之福;任不肖,则受天下之祸”。这实际上是对中唐以后宦官专权、吏治腐败的批判,亦带有唐王朝由盛转衰原因的探讨。“刘平见安禄山魑魅”条则以志怪的形式,对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的评价和对安禄山的看法。“孟女人善歌”和“浑令公李西平朱泚云梯”条,则公开号召人们要效忠唐王朝,甚至不惜以身相殉。这在唐王朝分崩离析、诸侯拥兵自重的时代,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企盼。
另外,从中国小说史发展史来看,它也是唐人小说由传奇向轶事过渡的标志之一。唐末僖、昭年间,大乱在即,山雨欲来,文人们再无闲情去谈情说爱,避乱之中也不可能安坐书斋研读经史,于是就出现了康骈在《剧谈录》“自序”中所说的,以游戏笔墨来排遣烦闷,以前朝遗闻来打发时光的文字笔墨,当然也是给自己和世人留下一些太平时节的美好回忆,保留一些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这个时期陆续出现像卢肇《逸史》、康骈《剧谈录》和高彦休《阙史》这类轶事小说,成为唐人小说由传奇向轶事过渡的标志。
《剧谈录》也不全是作者所说的“率意为之”,内中也有一些出色的篇目,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描述委婉生动,在作者的“率意”之中颇得自然流走之趣,文笔也波俏骀荡。如《炼炭》就曾获得历代论家众口交赞。故事写一群膏粱子弟,平时靠父母荫庇,生活奢侈无度。连烧饭用的炭,也要“先烧令熟,谓之炼炭”,否则,就觉得煮出的饭“犹有烟气”,难以下咽。大乱到来后,这群纨绔子弟饿了三天,终于吃到村边小店的“脱粟”,而且“土杯同食”,居然感到“梁肉之美不如”。可见平日暴殄天物完全是摆谱作秀。全文不到五百字,却用前后对比之法,不露声色将这群纨绔子弟的虚伪轻浮刻画得淋漓尽致!另外,像《潘将军失珠》等篇,结构上也颇为曲折精致。康骈还存词一首,题为《广谪仙怨》词中提到的“晴山碍目横天”,“龙颜东望秦川”等山川描绘,内中应有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太平时节的回忆。其主旨与《剧谈录》中离乱人对太平世的追慕,对唐代由治转乱原因的探究是一致的。
《剧谈录》作者自序称本书“分为二编”。然《郡斋读书录》、《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为3卷。今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源》本,均为2卷。今有: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刘世珩刻《贵池唐人集》校增本断句排印,较为通行;《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2、《虬髯客传》
五代传奇小说。《太平广记》﹑《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等均不署作者名氏;《容斋随笔》、《宋史‧艺文志》等以为杜光庭作;《说郛》、《虞初新志》等则题张说作。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时,如为供奉麟德殿文章应制。随僖宗入蜀,后来追随前蜀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赐号传真天师。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颇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
本篇写李靖於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杨素家妓红拂倾慕李靖,随之出奔,途中结识豪侠张虬髯,後同至太原,通过刘文静会见李世民。虬髯本有争夺天下之志,见李世民神气不凡,知不能匹敌,遂倾其家财资助李靖,使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後虬髯入扶馀国自立为王。篇中故事情节和两个主要人物红拂妓﹑虬髯客均出虚构,主旨在表现李世民为真命天子,唐室历年长久,非出偶然,由此宣扬唐王朝统治的合理性。描写人物颇为精彩,红拂的勇敢机智,虬髯的豪爽慷慨,刻画尤为鲜明突出,文笔亦细腻生动,艺术成就在唐传奇中属于上乘。後世戏曲用为题材的,有明代张凤翼传奇《红拂记》﹑张太和传奇《红拂记》﹑凌蒙初杂剧《虬髯翁》。又李靖﹑红拂﹑虬髯三人,后人亦称“风尘三侠”。
今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3、《三水小牍》
五代小说集。皇甫枚撰。皇甫枚(文献通考作牧)字遵美,安定三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广明中(公元八八0年前后在世)前后在世。唐懿宗咸通末(873)曾为汝州鲁山令。是年,由汝入秦。光启中(886)僖宗在梁州,赴调行在。皇甫枚旅食汾晋,手纪咸通中事,为《三水小牍》三卷。
《三水小牍》是五代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传奇小说集记载晚唐的异闻轶事。此书成于梁开平四年(910),但纪年仍用唐昭宗天佑年号,也仍保持唐人小说风格。但篇中以“三水人”名义发议论,重训诫的特点,又是五代至宋代传奇小说的特征。《三水小牍》在其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飞烟传》是《三水小牍》中最著名的篇章,故事悲惨动人,曾独立单行。步非烟,临淮武公业之妾,因媒妁所欺嫁于武。咸通中,武公业任河南府(洛阳)功曹参军。公务繁忙,常常无暇及家。邻家子赵象因见非烟容貌纤丽,故以诗文相赠,非烟也回赠诗文,如此一来二去,日久生情,终于私通。大约一年后,因非烟曾经以小过错鞭打过某婢女,婢女将私情全告诉武公业,武质问非烟,非烟坚决不说出实情,后非烟被武缚与柱上鞭打,非烟说:生得相亲,死亦何恨。最后被武公业活活打死。其他如《王知古》从一个侧面描写藩镇武将张直方的骄横残暴;《却要》写女奴的机智泼辣和贵家子弟的荒淫无耻;《鱼玄机》写女道士鱼玄机的凶悍狂暴,人物颇具个性。也都用奇幻浪漫的方式反映了晚唐的客观现实。文中偶尔穿插一些诗歌骈语,文辞华丽,在晚唐小说中较有特色
《三水小牍》2卷,今佚,今存佚文56篇,清人《云在自龛丛书》辑本最好。今有:《三水小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7年据《云在自龛丛书》辑本排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4、《杨太真外传》
宋代轶事小说,一作《杨妃外传》,乐史撰。乐史(930—1007),字子正,抚州宜黄人。初仕南唐,由南唐入宋,时年三十二岁。入宋后举进士,担任过三馆编修、直史馆著作郎、水部员外郎等职。他是宋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曾编《太平寰宇记》200卷;又是著名的小说家,有传奇小说《滕王外传》、《李白外传》、《许迈传》各1卷(今已失传),志怪小说《洞仙传》、《广卓异记》,轶事小说《绿珠传》、《杨太真外传》等。
《杨太真外传》写杨贵妃一生故事,把玄宗、贵妃生死相恋写得回肠荡气。杨贵妃字玉环,原为寿王妃,后归玄宗,册封为贵妃。玄宗宠爱异常。贵妃姐妹兄弟皆受封,一时杨氏权倾天下。后安禄山起兵,潼关失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后肃宗即位,大驾还京,太上皇日夜思念贵妃,有蜀中方士,在蓬莱仙阁寻得杨太真,说及秘事长生殿盟誓一事,并以“钿合金钗”为证。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相类。但情节更加具体细致,如铺张杨国忠兄妹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皆是玄宗所赐,仅韩国、虢国、秦国夫人脂粉钱一项,便是每人每月10万。一次,梨园弟子为秦国夫人献演,秦国夫人赏钱就是三百万。篇末的“史臣曰”指出创作宗旨:“今为外传,非徒拾杨妃之故事”,而意在揭示“唐明皇之一误,贻天下之羞”。与白居易《长恨歌》既同情李杨的爱情悲剧又揭示玄宗的荒淫误国的双重主题,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的矛头所指,皆有所不同。
《杨太真外传》艺术上虽不成熟,但影响很大。因为采录了《明皇杂录》、《开天传信记》、《安禄山遗事》、《逸史》、《开元天宝遗事》中几乎所有关于唐明皇、杨贵妃的资料,故多为后世著述所征引。关于杨贵妃的戏曲,更多至三十余种,著名的有元人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均受其影响。
《杨太真外传》收入《顾氏文房小说》、《唐人说荟》。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收入此篇。今有: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杨太真外传》,远方出版社出版2002;《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55、《绿珠传》
宋代轶事小说,乐史撰。乐史介绍见《杨太真外传》。
《绿珠传》以西晋末年大动乱年代为背景,叙述石崇的宠姬绿珠“美而艳”,善吹笛歌舞,石崇以“真珠三斛”买来,置于金谷园馆。权臣孙秀知道后,派人向石崇索取绿珠,遭到拒绝。后来孙秀在赵王司马伦面前诬陷石崇,致使石崇被灭族。在石崇被捕的时候,绿珠坠楼自杀而死。乐史作此小说,一是赞扬绿珠的贞洁气节,用以反衬那些享厚禄、盗高位却朝三暮四、反复忘义的小人;二是揭露石崇、孙秀等上层贵族的道德沦丧,荒淫残暴。作者认为,石崇的被杀,孙秀被军士剖心,乃是上天对他们恶行的报复,绿珠只是使这种报复加快到来而已。小说中的绿珠实际上只是贵族奢侈享乐、相互争夺的牺牲品,从中反映出旧时代妇女地位低下、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
作为由战乱不断的五代进入国家统一的宋王朝的乐史,创作《杨太真外传》和《绿珠传》这两部轶事小说的意图很,就是要对历史进行反思,要统治者从变乱中吸取教训。《绿珠传》同《杨太真外传》一样,艺术上虽不成熟,但影响很大:市人小说中就有《绿珠坠楼记》,《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曾将此作为头回,《西湖二集·韩晋公人奁两赠》也将此故事作为入话。元杂剧中有《绿珠坠楼》,明传奇中有《竹叶舟》,清传奇中有《三斛珠》等,皆或多或少受到《绿珠传》的影响。
《绿珠传》1卷,存有《说郛》本,《广四十家小说》本,《图书集成初编》本。
今有: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6、《大业拾遗记》
宋代传奇小说,不知何人所作。旧题唐颜师古撰,颜师古(581~645),字籀,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父亲为颜思鲁。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颜师古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于世者仅有《匡谬正俗》和《汉书注》等。《大业拾遗记》题颜师古所撰,显然是謬托名人。
《大业拾遗记》全书二卷,书中主要记述炀帝幸广陵江都时宫中秘事。从揭露隋炀帝荒淫和隋朝速灭的原因来看,犹有可取之处。但内容俚俗,多为编造。唯叙事描写之文笔上佳。王德臣《麈史》称其“可恶可疑”。姚宽《西溪丛语》亦谓其“文极俚俗”,系“流俗伪作此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其曰:“叙述颇陵乱,多失实,而文笔明丽,情致亦时有绰约可观览者。”
此书《说郛》本、《香艳丛书》本均1卷。《百川学海》、鲁迅《唐宋传奇集》,均2卷。
今有:《大业拾遗记》上海:群学社民国25年(1936)版;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57、《开河记》
宋代传奇小说,著者不详。鲁迅推定是北宋人所作。作品主要叙述麻叔谋奉隋炀帝诏书开河的故事。隋炀帝思念广陵的河道,并让麻叔谋担任开河都护。麻叔谋虐待民夫,挖掘坟墓,收受贿赂,甚至蒸食小儿。最后以死亡300万人的代价开通了河道。事发后被腰斩。唐代已有“麻祜”性情残暴的传说。所以此篇所写麻叔谋并非完全臆造,是有一定传闻根据的。
《开河记》收入《说郛》、《古今逸史》、《古今说海》。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收入此篇。今有:《古今逸史精编》(含吴越春秋、开河记、迷楼记、越绝书、晋史乘等七种),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58、《迷楼记》
宋代传奇小说。著者不详,鲁迅推定为北宋人所作。
故事写隋炀帝晚年沉湎于女色,修筑迷楼,“千门万户,上下金碧”。选后宫和良家女数千,居住宫中,“沈荒于迷楼,罄竭其力,亦多倦怠”。有侍臣王义恳切进谏,隋炀帝从其言,居静室二日,不使宫人入内。后抑郁不乐,又入迷楼,纵欲如初。其后唐帝入京,焚烧迷楼。作品着重揭露隋炀帝荒淫无度,终于导致国破家亡。
《迷楼记》收入《说郛》、《古今逸史》、《古今说海》。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亦收入该篇。今有:《古今逸史精编》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59、《海山记》
宋代传奇小说。共2卷,原出《青琐高议》后集卷五之中,不提撰人。按照《青琐高议》的体例,自是北宋人所作,或者就是刘斧本人亦未可知。
《海山记》分为上下两卷。上卷题下原注“记炀帝宫中花木”。自隋炀帝出生写起,叙他阴结杨素,谋取大位。继位后,营造宫苑,奢侈逸乐的生活;下卷题下原注“记登极后事迹”。写炀帝东幸,激起政变,最后自缢于扬州。作品还借矮民王义之口,数说炀帝“圣神独继,谏莫从”,“大兴西苑,两至辽东”,以致“天下为墟”,“饿殍盈郊”,具有批判和认识意义。
《海山记》和《开河记》、《迷楼记》这三部关于隋炀帝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不同于意在总结历史教训的《杨太真外传》和《绿珠传》,而是相当明显地影射北宋后期政治现实。小说中的隋炀帝和宋徽宗,有着十分相似之处。小说中的情节,与《宋史》所载,也有相合之处。
这三篇小说在艺术上也显示出以史事为题材的传奇小说的进一步成熟。他们以隋炀帝那段历史为基础,进行大量的艺术虚构,已绝非历史,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与《大业拾遗记》相比,叙事的条理更加清晰;与宋初的《杨太真外传》和《绿珠传》相比,故事更加集中,情节更加紧凑。这三篇小说也明显地看出民间文学影响的痕迹,小说中采用了不少民谣民谚、民间传说,语言也比较浅显通俗。
《海山记》收入《古今说海》、《古今逸史》。明抄原本《说郛》中仅有节本1卷,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认为系编者所加,予以删去。
今有: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60、《青琐高议》
宋代志怪、传奇小说集,刘斧编撰。刘斧字、籍贯、生卒年均不详。生平事迹亦无考。据《青琐高议》中透露出的一些信息,他是为秀才,其生活年代当在仁宗至徽宗年间。而《青琐高议》则写于神宗熙宁年间。
《青琐高议》分前集、后集和别集,所记皆宋时怪异事迹。前集纪事至神宗熙宁年间,后记纪事至哲宗元祐年间。是一部选编、自撰皆有集子。除小说外,还有诗歌、论文。小说中则志怪、传奇、轶事并存。书中的一些志怪作品,与北宋前期同类小说相较,不仅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曲折,而且叙事之委婉生动,几近唐人小说,如《远烟记》比起徐铉的《稽神录》中同类作品,艺术技巧上可明显看出一种进步。但训诫的意味也更浓。《青琐高议》每条下用七字标目,如“张乖崖明断分财”、“处士磨镜题诗”之类,与当时的通俗小说的题目相似。惟一为白话,一为文言。从中可看出传奇和通俗小说之间的过渡。
《青琐高议》对后世戏曲小说影响很大。其中的《吕先生记》、《续记》、《何仙姑续补》、《韩湘子》和《施先生》等篇是早期关于八仙的传说,开后世八仙传说戏剧小说之先河;集中的《柳子厚补遗》被明代瞿佑《剪灯新话》“永州野庙碑”所资取,又被《百家公案》改写为《判焚永州之野庙》;集中的《朱蛇记》被改编为市人小说,《陈叔文》被改编成戏剧。
《青琐高议》在《宋史·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皆著录为十八卷。今存明抄本,明万历年间张梦锡刊本,均为前集10卷,后集10卷,别集7卷,共计148篇。又有董氏诵芬室刊本。
今有:《青琐高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据董氏诵芬室刊本排印。1983年重印时,增附了程毅中辑得的36则作为补遗。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青琐高议》王友怀王晓勇注,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61、《梅妃传》
北宋中期传奇小说,作者不详。收入此书《说郛》本和《顾氏文房小说》本,均不题撰者姓名。传前有跋,云“此传得自万卷朱遵度家,(唐宣宗)大中二年(848)七月所书”,跋未署名,只说是“叶少蕴与予得之”,这个“予”大概就是小说作者。“少蕴”是北宋末年诗论家叶梦得字,估计作者也是北宋末、南宋初年人。清代陈莲塘《唐人说荟》题曹邺作,似即根据传文跋语所而有此说,鲁迅认为那是明人“妄增”(《中国小说史略》)。《稗边小缀》则认为传后无名氏跋文“亦伪”,故仍“次之宋人著作中”,选入《唐宋传奇集》
小说写梅妃姓江,名采苹,开元中被选入后宫。妃淡妆明秀,慧敏能文,又性喜梅,所以唐玄宗赐名梅妃,宠爱在后宫四万人之上。但梅妃遭到杨太真妒嫉,被迁居上阳东宫。玄宗思念梅妃,在夜里灭烛召见,被杨妃发觉,引起风波。玄宗曾将外国所贡珍珠一斛密赐妃,妃不受,写诗回答:“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后来安禄山起兵,玄宗西逃,太真亦缢死于马嵬坡,等到玄宗东归,在梅树旁掘得梅妃尸首,胁下尚有刀痕,玄宗甚为悲恸,以妃礼改葬。小说描写玄宗沉溺声色,荒淫失政,及两妃之间争宠互嫉,都具有一定揭露和批判意义。文末“赞语”指出玄宗“穷极奢侈”,“其阅万方美色众矣。晚得杨氏。变易王纲,浊乱四海,身废国辱,思之不少悔”,更“耄而忮忍,至一日杀三子,如轻断蝼蚁之命”。
从认识价值来说,《梅妃传》娱乐性增强而劝诫性明显减弱,比不上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但艺术上较《杨太真外传》则有明显的发展:传奇性明显增强;紧紧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故事,结构上也比《杨太真外传》紧凑;娱乐性增强而劝诫性明显减弱的趋时趋俗倾向,也为下层民众喜闻乐道。作品文笔细腻,杨妃和梅妃也写得各具个性,这比同期同题材的《骊山记》和《温泉记》也显得出色。
《梅妃传》一卷,收入陶宗仪《说郛》卷三十八,亦见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前本较后本为详。
今有: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62、《绿窗新话》
宋代传奇小说集。编者皇都风月主人,生平不详。共2卷,154篇。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曾提到这本书,且其中又无宋以后作品,可据以确定它为宋人所编。
《绿窗新话》多系节录或改写前人志怪、传奇、野史笔记而成,目的在于提示故事情节,供说话人作为临场敷演的蓝本,是传奇与市人化小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如《刘阮遇天台仙女》原出《幽明录》,《玉箫再生为韦妾》原出《云溪友议》,《崔生遇玉卮娘子》原出《玄怪录》,《星女配姚御史儿》原出《异闻集》,《陶奉使犯驿卒女》原出《玉壶清话》,《王轩苎罗逢西子》原出《翰府名谈》,《崔护觅水逢女子》原出《本事诗》,《赵象慕非烟揠秦》原出《丽情集》,《杨生私通孙玉娘》原出《闻见录》等。而出于《青琐高议》的尤多,如《任生娶天上书仙》、《钱忠娶吴江仙女》、《张浩私通李莺莺》、《张俞骊山遇太真》、《杨贵妃私通安禄山》、《周簿切脉娶孙氏》等。这些作品,大多描写男女神鬼的爱情和文人才女的轶事,又时以艳词亵语点染其间。有的作品对后世戏曲、小说影响颇大,如《王尹判道士犯奸》即《拍案惊奇》中《西山观设篆度亡魂,开封府备棺追活命》本事,《苏守判和尚犯奸》即《欢喜冤家》中《一宵缘约赴两情人》本事,《王子高遇芙蓉仙》即宋元戏文《王子高》本事。而注出《剡玉小说》的《金彦游春遇会娘》,亦即《醉翁谈录》所载宋人话本名目中《锦庄春游》之所本。由此可见文人创作与民间说话相互影响之关系。
《绿窗新话》(宋)皇都风月主人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校补本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63、《醉翁谈录》
南宋末年传奇小说,罗烨撰。罗烨,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平不详。此书国内久佚,藏于日本观澜阁。1941年在日本影印,称“观澜阁藏孤本宋椠”。实际上可能是宋末元初作品。宋代还有一种《醉翁谈录》,宋人金盈之著,记唐代遗事﹑宋人诗文和宋代京城风俗等,和此书有很小的一部分相同。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排印出版。辽宁教育出版社将宋代这两种《醉翁谈录》合集于1998年出版,周晓薇点校。
《醉翁谈录》书分10集,每集2卷。该书在中国俗文学史上极有价值。
首先,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它是传奇与市人化小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开端标志。南宋以后,由于城市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队伍的扩大,市人小说出现空前的繁荣,对文人创作的传奇小说影响日益增大,所以南宋后期出现开始出现模仿市人小说体制而创作的新型传奇小说,其体制虽与市人小说相同,但完全是书面语言,虽可改编供说书人做为底本,但仍是供案头清赏为主,属于传奇小说的范畴。罗烨的《醉翁谈录》则是其代表。书中的一些宋代传奇,如《王魁负约桂英死报》、《苏小卿》、《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等,无论从审美观还是表现手法,都具有市人小说的特征,都被改编为市人小说而收入《古今小说》。或编为戏文、杂剧。
其次,其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古代(主要是宋代)的小说﹑戏曲和其他通俗文学的研究资料。它转述了《太平广记》和唐宋其他传奇小说书籍里面的故事,另外还采录了一些诗词杂俎之类。有许多故事可资考证宋元的话本﹑戏曲。书中甲集卷一“舌耕叙引”尤为小说史研究者所注意。其中“小说开辟”里,分话本小说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8种。每种列举若干种小说名目,如《红蜘蛛》﹑《三现身》﹑《十条龙》﹑《拦路虎》﹑《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共计107种。这些资料都很珍贵。除此之外,它还提出“夫小说者,虽为末学,尤务多闻。非庸常浅识之流,有博览该通之理”,在同一卷的“小说引子”里,称小说“言非无根,听之有益”,充分肯定了小说家的才学和小说在社会生活中所能起的作用。这些在当时是罕见的有关小说的理论。
《醉翁谈录》1941年在日本影印,称“观澜阁藏孤本宋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据此出版排印本。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64、《娇红记》
元代传奇小说,作者有宋梅洞、虞伯生卢伯生、李诩四种说法。《娇红记杂剧序》中有“元清江宋梅洞尝著《娇红记》一编,事俱而文深。”一句,推知书作者为宋梅洞可能性较大。宋梅洞,祖籍江苏丹阳,占籍江西新淦,宋末元初名儒。据日人伊藤漱平考证,宋梅洞约生于十三世纪中期,卒于十四世纪初。据有关资料,元太祖至元年间(1290—1294),梅洞在家乡新淦闲居,教授县令何源之子何体仁。大约在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流寓北京,结识翰林直学士龚奎。著有《宋梅洞稿》,中有《赋燕山八景》六首。《娇红记》约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9前后)
《娇红记》上、下二卷。写聪明卓异却科第磳蹬的汴州人申纯在成都与舅舅王通判家表妹娇娘一见倾心,二人常以诗词往来,传情达意,最终剪发为誓。回家后相思成病,借求医之由,又来到舅舅家,与娇娘相会于卧室,终成姻缘。申纯派人上门求亲,舅舅却以朝廷规定内亲不得通婚为由,不答应此桩婚事,并将娇娘许配给府尹之子。娇娘郁郁而病,终与申纯诀别,不久去世。申纯闻讯,亦一病而亡。两家合葬于濯锦江边,有一对鸳鸯嬉戏于坟前,后人名之为“鸳鸯冢”。
小说的布局、笔法继承了唐人传奇,但情节更加曲折,文笔更加缠绵细腻,心理刻画深微;技术上也多承袭前人,更进一步。如男女幽会、诗帕传情等情节,与唐元稹《会真记》传奇有明显模仿痕迹,其中又有王实甫《西厢记》套路。书的最后一节,写申、王二位情人化作鸳鸯,翩翩冢上,又无疑受到《搜神记·韩凭夫妇》乃至《孔雀东南飞》的影响。
《娇红记》在文学史上最大的价值,是打破了中国历史上文言小说篇幅简短的格局,标志着文言小说已从短篇向中、长篇过渡。《娇红记》在叙事格局,叙事技法和篇章结构上已具备中篇小说的三大特征:1、以才子佳人的爱情、婚姻、家庭为创作视野的言情审美趣味,2、以散为主、韵散相间的诗文化叙事语言体制,3、近一、二万字的宏大叙事篇幅。在中国小说史上,从元初宋梅洞的《娇红记》到元代中期的《龙会兰池录》,再到明初的《柔柔传》和永乐年间的《贾云华还魂记》,中国小说史上一类新型的、中篇格局的传奇小说叙事体制逐渐完备成立。
《娇红记》对后世影响十分广泛,明清两代写男女之情的小说,大多数可见到本书的印记。明初的文言小说集《剪灯新话》及稍后的《剪灯余话》,无论从遣词谋篇到内容风格,都以《娇红记》为规范,《剪灯余话》中的《贾云华还魂记》即为《娇红记》的翻案作品。《娇红记》中写才子佳子互相倾慕、诗词往来、吟咏唱和、私订终身、中遭小人播弄的情节,更为无数文人模仿,其影响远及《金瓶梅》、《红楼梦》,甚至后世此类小说人物取名也多沿此风,如《玉娇梨》、《平山冷燕》、《吴江雪》、《引风箫》、《群英杰》、《雪月梅》等不可胜数,如明初刘东生根据它改编成杂剧《金童玉女娇红记》,明末孟行舜有传奇《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明初的汤舜民、明中叶的沈寿卿都以此题材写过戏曲,清代仅京剧就达十几种之多。《娇红记》中虽然没有十分露骨的淫秽内容,但因其文笔香艳,提倡男女相悦、无媒而合,赞成为情殉身,在清代被当作淫书禁毁,亦可反证其影响巨大。
《娇红记》的版本今存有明建安书林郑云竹刊本,书名作《申琦建拥炉娇红记》;明代小说总集亦多收录此篇,如:《艳异编》、《国色天香》、《绣谷春客》、《情史类略》、《风流十使》、《燕居笔记》等。
今有:《娇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出版英汉对照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65、《剪灯新话》
明代传奇小说集,瞿佑撰。瞿佑(1347—1433),字宗吉,号存斋,明初时浙江钱塘人。一说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元末明初生于明经世家,年少时即能诗,颇有诗名,谙熟典故,曾得到著名文学家杨维桢的赏识。洪武十年(1377),三十一岁的瞿佑由贡士荐授仁和训导,历任浙江临安教谕、河南宜阳训导,约于明成祖永乐初升任周王府长史。永乐年间,因作诗获罪,谪戍保安(今河北怀柔一带)十年。直至仁宗洪熙元年(1425),英国公张辅奏请赦还,其时年已七十有九。先在英国公家主持家塾三年,后官复原职,内阁办事,后归居故里,以著述度过余年。宣德八年(1433)卒。著作有《存斋诗集》、《闻史管见》《香台集》、《咏物诗》、《存斋遗稿》、《乐府遗音》、《归田诗话》、《剪灯新话》等20余种。
《剪灯新话》四卷二十篇,附录一篇。开明代文言传奇小说创作之新风。中国传奇小说的创作始于初唐,盛于中唐,宋元低潮。瞿佑以《剪灯新话》打破了僵局,带来了明传奇小说的兴盛。它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的传统,描写鬼魂追求爱情以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从宋元话本中汲取营养,选取题材、情节及塑造人物,表现市井生活观念,如《金凤钗记》借鉴宋元话本《碾玉观音》中秀秀的形象,《牡丹灯记》和《清平山堂话本》中《洛阳三怪记》等情节结构类似等等。
瞿佑一生坎坷。元统治者的残酷,社会的动乱他都亲身经历,而对明太祖朱元璋企图杜绝文人批评时政而兴起的文禁他更有直接的感受。《剪灯新话》写成之后“藏之书笥”,迟迟不敢发表,刊刻时还用“诲淫”“语怪”之类的话加以掩饰,这些都为他的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也决定了其思想倾向和表达方式。在明初严峻刑法而前,文人为避免与统治者直接龃牾而招来杀身之祸,便追慕唐人,借写闺情艳遇、鬼怪神仙的传奇小说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思想。《剪灯新话》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描写婚姻爱情的。或是人与人的婚姻,或写人与鬼的爱情,都突出强调一个“情”字。对爱情和美好婚姻的渴望,是广大妇女的共同要求,但她们的要求被扼杀了。《绿衣人传》《滕穆醉游聚景园记》另有一些作品如《水庆余宫》《令狐生冥梦录》等,则是借鬼神世界反映人们心态,影射社会现实。
《剪灯新话》在洪武十一年就已编订成帙,以抄本流行。永乐十五年,瞿佑以七十五岁高龄在流放地保安重新校订《剪灯新话》。据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六记载,《剪灯新话》共四卷二十一段(即21篇),与今天我们所见的《剪灯新话》卷数篇数相同。本书有成化丁亥(1467)刻本,明末刻本,清乾隆辛亥(1791)刻本,同治辛未(1871)本,均二卷。1917年董康据日本藏本翻刻,《剪灯新话》足本始重归我国。并成为以后《三言》、《二拍》创作的重要参考题材。
今有:《剪灯新话》周楞伽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66、《觅灯因话》
明代传奇小说集,邵景瞻撰,邵景詹,生卒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号自好子,斋名“遥青阁”,明代万历年间人作品前有作者小引言其创作缘由云:“万历壬辰(1592),自好子读书遥青阁,案有《剪灯新话》一编,客过见之,不忍释手,阅至夜分始罢。已抵足矣。客因为道耳闻目睹古今奇秘,累累数千言,非幽冥果报之事,则至道明理之谈”作者深有动于其衷,“呼童举火,与客择而录之,凡二卷,各以己意附赞于末。客曰‘是编可续《新话》矣。’命之曰《觅灯因话》。”
仿《剪灯新话》之作,到万历时仍不间断,《觅灯因话》就是其中较有名的一部。觅灯因话》二卷,八篇,记有遗闻琐事,与《剪灯新话》、《剪灯馀话》之著重鬼神怪异有所不同。如《桂迁梦感录》记桂迁忘恩负义,夜梦化为犬,醒后悔过事。杨瑀《山居新话》载其事,当为实录。另外,瞿佑、李昌祺等似乎乐于矜才炫怪,而邵景詹则意在劝戒,旨趣自有不同。其篇幅较短,文笔质朴无华,缺少辞藻点染,但顺畅自然,亦而无堆砌诗词之病,此其一得;但却也因之而更少传奇味道,这与瞿佑等所追踪的唐人传奇相距就更远。因此思想和艺术皆未超越《剪灯新话》和《剪灯余话》。但总的来说,仍属唐宋至清初的承上启下之作,因此能与“两话”并传于世。《文字朴实无华,了,此又是一失。
今有:《剪灯新话》(内有《剪灯新话》、《觅灯因话》)周楞伽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67、《聊斋志异》
清初志怪文言小说集,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蒲松龄撰。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蒲松龄自幼攻读经史,清顺治十五年(1658),他十九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三次考试中均名列第一,考取秀才,并得到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但此后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中均不顺利,直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七十一岁高龄时才援例成为贡生。为维持家庭生计,蒲松龄曾于康熙九年(1670)应友人江苏宝应县知县孙惠的邀请去当幕僚,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6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在这期间,任刑部尚书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曾多次邀请他去当部属,但他都托病推辞。蒲松龄从年轻时即开始创作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大约在四十岁已大体写成,此后又不断地修改与增补,晚年才最后成书,可是由于家贫无力付印,书稿在蒲松龄死后的五十年里一直搁在家里,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才出现刻本传世。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经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主要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和孤愤。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写成此书。
《聊斋志异》在蒲松龄生前即以抄本流传,乾隆十六年(1752),历城张希杰(别号练塘)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了一个本子,是为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此本共12卷,存目488篇,附有王士祯评语。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赵起杲在浙江严州刻印。乾隆三十二年(1767),又有王金范刻本刊行。这是一个“册繁就简,分门别类”的选辑本,共18卷,分26门,收文270余篇。此外,尚有同文书局绘图本,其特点是在赵本附录之外,又加了一些有关附录。至于别种版本,如乾隆三十二年福建李时宪刻本、光绪七年(1881)邵州经畲书屋刻本以及小艺山樵精选本等,其文字大同小异。
《聊斋志异》的注解本,通行的有吕湛恩、何垠两家。吕注原为单刻,有道光五年(1825)刻本。道光二十年(1843)广东五云楼刻本始将吕注与《志异》原文合刻,后又有广百宋斋和同文书局绘图本。何注有道光十九年(1839)花木长荣之馆刻本,又有光绪七年(1881)邵州经畲书屋评注合刊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编定为12卷,合共491篇(其中“又”篇和附则,均属正文,不作一篇计),连同附录9篇,较通行本增补近70篇,采录宏富,是目前较为完备的一个本子;张弦生校点本《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94年版。
68、《虞初新志》
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张潮撰。张潮(1650–?)字山来,一字心斋,安徽歙县人,小说家。康熙初岁贡,入赀授翰林院孔目。编有《虞初新志》20卷,《心斋诗抄》4卷,另著有《花鸟春秋》、《花影词》、《幽梦影》、《友声集》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小说《虞初新志》。小说以“虞初”命名,始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旧说将“虞初”解释为人名。但明人搜集《续齐谐记》和唐人小说八篇刻为一集,命名为《虞初志》,继而有汤显祖的《续虞初志》四卷,邓乔林《广虞初志》四卷。涨潮在《虞初新志》序中说,自己打算继《虞初志》和汤显祖的《续虞初志》,编写《虞初后志》,现将已搜集的一部分刻印出来,定名为《虞初新志》。搜集的是明末清初的文章,“其事多近代也,其文多时贤也。事奇而覈,文隽而工,写照传神,模仿毕肖”(《虞初新志》序)。
《虞初新志》的内容异常丰富,相当一部分是真人真事,而且是名家名篇,如魏禧《姜贞毅先生传》、《大铁椎传》,吴伟业的《柳敬亭传》,王思任的《徐霞客传》,侯方域《郭老仆墓志铭》等,反映明末社会动荡和士大夫操守,很有史料价值。如魏禧的《大铁椎传》传,记一明末奇人,“夹一大铁椎,重四五十斤”,来去无踪,击杀贼人无数。魏禧在文中感叹张良曾用锥击秦始皇而误中副车,当时要有大铁椎就好了。魏禧在明亡之际记其人、论其事,其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吴伟业的《柳敬亭传》通过一江湖奇人柳敬亭的经历,再现了南明王朝一段史实,其中江山易代的感慨亦很明显。《虞初新志》另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此书最有特色的部分,是用小品文的笔调写传奇故事,如侯方域的《马伶传》,王士祯的《剑侠传》,彭士望《九牛坝观觝戏记》,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王猷定《义虎记》等。《九牛坝观觝戏记》描绘一个杂技之家在坝上的精彩演出,作者以传奇之笔写出顶竿、蹬方桌走软索等绝技。然后交代这些绝技如何练就,以及艺人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活:“男女五六岁即授技,老而休焉。皆有以自给,以道路为家,以戏为田,传授为世业”。侯方域的《马伶传》写艺人为了演好《鸣凤记》中奸相严嵩,化名到当今权相家中当了三年仆人。在生活中感受权相的为人、举止言行,从而一举击败原比他胜过一筹的李伶。这个传奇故事不仅阐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想有杰出的艺术表演就必须深入生活这个文学艺术原理,在当今权相家中当了三年仆人就演活了严嵩,其中的讽刺也是相当辛辣的。
《虞初新志》在艺术表达上也有许多可取之处:首先,作者选取的一些篇目往往有深刻的内涵和弦外之音,或是表彰一种民族气节,如《柳敬亭传》、《大铁椎传》,或是内蕴治学、为人之道,如《马伶传》、《剑侠传》、《冒姬董小宛传》,从中还有旁敲侧击的弦外之音,如上面提及的《马伶传》,还有《义虎记》。《义虎记》写一个老虎为报猎人喂养虎子之恩,为猎人约现身于闹市。这个故事看似荒诞,实际上作者是在告诉我们:一些背约忘恩之人,还不如吃人的老虎。其次,本书的一些人物传记和传奇故事,其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非常动人,而这又往往是通过一些典型细节来完成的。如《柳敬亭传》中表演家莫后光教导柳敬亭说书艺术有三种境界完全通过观众莫后光的语言和表情,从侧面加以表现:先是批评柳:“予之说未也闻”,因为“子说者,讙咍嗢噱,是得子之易也”;柳又努力揣摩一个月,莫的评价是“子之说,几矣”;再过一个月,莫见柳的表情是“惊起”,评价是“子得之矣”!这三种境界,从“讙咍嗢噱”到“危坐变色,毛发尽悚,舌憍然不能下”,再到“目之所视,手之所倚,足之所跻,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可谓神奇又形象。其中叙述语言大量省去,如第二个、第三个月的学习过程以及见莫后光时情形,皆略去,完全通过对方的语言和表情的描绘来突现。又如《剑侠传》描绘崔懋在旅店前遇一女侠,作者以及其夸张和浪漫的笔意来极写其神奇:
(崔懋)新店遇一夫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驰。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何往”?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
肖像行为描述,尤其是对话,写得扑朔迷离,更增添一种神秘色彩。清代文康的小说《儿女英雄传》也许正受此启发。
《虞初新志》最早有康熙年间刻本,后代有重刻;日本文政六年(1823)京师植邑右卫门刻本。
今有:《虞初新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虞初新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69、《子不语》
清朝中叶志怪小说集,袁枚撰。袁枚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小仓山房集”。
清代文言小说,除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外,《子不语》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最负盛名。《子不语》共二十四卷,又有续集十卷,共约一千则。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其中多记述奇闻异事、奇人鬼怪,全篇行文流畅 如袁氏自序所言,这是他从事文史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的自娱之作。全书并无明确的思想倾向,只是记录了许多奇特怪异的传闻故事,但作者诙谐而放达的性格和反对旧传统的思想,仍时时有所流露,如嘲讽假道学和腐儒、主张人欲合理等,对官吏的贪暴也多有讥刺。如《全姑》一则,系据当时实际发生的事件改写而成,述貌美的全姑与陈生私通,受到“自负理学名”的某县令的残暴凌辱。故事中有一“侠士”刘孝廉与县令为此发生争执,县令称:“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陈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钱。”刘斥之曰:“为父母官,以他人皮肉,博自己声名,可乎?”写得相当尖锐。结尾虚构该县令受报应而死,更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心理阴暗的伪道学的极度厌恶。《蒋厨》一则,写城隍庙中黑面皂隶借口一厨子“冲犯城隍仪仗”,偷偷将他拿去,敲诈了一笔“孝敬之礼”,十足是人世间这一类角色的惯常行径。另外有许多并无深意却写得滑稽幽默的小故事,也很有趣。《子不语》的文字也有一定特色,鲁迅谓“屏去雕饰,反近自然”(《中国小说史略》)。不过,全书的面目有些芜杂,有些故事记男女之事过于随便,是其不足。
今有:《子不语》见《袁枚全集》第四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子不语》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杨名标点;《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70、《阅微草堂笔记》
清朝中叶文言短篇志怪小说,纪昀撰。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自号观弈道人,晚号石云,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二年(1747),二十四岁的纪昀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乾隆十九年(1754)中进士,由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山西乡试正考官、会试同考官、顺天乡试同考官,视学福建。乾隆二十八年(1763)升侍读,乾隆三十三年(1768)授贵州都匀知府,但乾隆帝不令外任,命加四品衔留任,后又升翰林院侍读学士。不久,纪昀的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获罪被抄家,纪昀因事先透露消息,被革职逮问,遣戍乌鲁木齐。两年后放还,不久复授编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擢侍读,时开四库全书馆,纪昀被任命为总纂官,他还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受到乾隆帝嘉奖。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侍读学士,后擢詹事,晋内阁学士,又历任兵部左、右侍郎、左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嘉庆元年(1796)任兵部尚书,嘉庆十年(1805)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昀学问渊博,除《四库全书》外,还编纂多种图书。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谥“文达”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是清代最富盛名的文言小说。是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任翰林院庶吉士时编写。全书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书,共二十四卷,1208则,约40万字在时间上。
《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以鬼魂为最多,又有占算、扶乩、命数、果报、轮回、入冥、感梦、神灵、异人、道术、博物、天文舆地、医方、狱讼、淫佚、遗事、琐语等,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走卒贩夫、文人学士、三教九流、花妖狐魅,无所不及,从不同侧面反映清中叶社会面貌。作者企图藉由这些志怪的描写而来折射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与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结构上每则故事结尾处作者总是会来那么几句短语,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理事曲直,也总是耐人寻味。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很高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阅微草堂笔记》版本有嘉庆五年(1800年)盛时彦合刊《阅微草堂笔记五种》;道光十五年(1835年)刊本。
今有:《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另有有英文和意大利文译本:(英)Fantastic Tales By Ji Xiao lan,纪晓岚志怪故事选,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Sun Haichen,New World Press,ISBN: 7800053571。(意)Note scritte nello studio yuewei,Bollati Boringhieri, Torino, 1992,ISBN: 8833906655。
71、《夜谭随录》
清中叶文言志怪短篇小说集,和邦额撰。和邦额(1736?~?),字霁园、闲斋,号蛾术斋主人,满洲镶黄旗人。其生卒年月,无定论,有研究者推测其生于清乾隆十三年,卒于乾嘉年间或稍后。他的祖父和明,做过凉洲、福建、广东等地的总兵。和邦额青少年时代,曾随祖父、父亲在西北、东南长期居留,见闻丰富,熟悉“诸志异书”。祖父去世后,和邦额“从家君扶祖徐自闽人都”。不久以八旗子弟“俊秀可以学习者”选人一等官学咸安宫官学。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38岁时,才得以考中举人,出任山西乐平(今昔阳)县令、钮祜禄氏副都统等职,和邦额是位多才多艺的满族作家。居京期间,他又与永忠、墨香等人组成的满族文人群体有过十分亲密的交往。除《夜谭随录》外,还撰有诗歌集《蛾术斋诗稿》和戏剧传奇《一江风传奇》这两部作品俱已失传。
《夜谭随录》大约定稿于作者44岁前后,自称“志怪之书”。全书4卷(或作12卷),包括传奇和志怪小说160篇左右。《夜谭随录》大部分作品,写的是鬼狐怪异、人妖艳遇的故事。有少数作品涉及到一些社会现实。如《铁公鸡》、《新安富人》等谴责了剥削者的为富不仁,《某王子》、《倩霞》等揭露了王公贵族的“骄奢”“淫暴”,《猫怪》直斥某官绅是“兽心人面”、“人中妖孽”等,都有一定认识意义。还有的作品写了北方景物和市井生活,有一定参考价值。象《谭九》篇,通过写青年谭九探亲途中留宿于贫鬼家的经过,描绘了这家婆、媳、孙三人清苦困顿的生活图景。表面写的是虚幻的鬼域,实际反映了乾隆年间京城一带下层人民,包括农民、城市贫民、奴仆等艰苦穷困的生活处境。作品没有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而着重生活细节的点染,写得情景逼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好的作品。又如《米芗老》,写贫民米芗老因兵乱想买一女俘为妻,结果得一老妪,悔恨无及;后经老妪辗转相助,才得到一个年轻美好的女子。作品通过这一对青年在患难中幸运结合的故事,表现了在社会动乱的时代里,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凄惨境况,并赞美了他们在离乱中舍己为人、互相救助的可贵精神。在人妖艳遇的作品中,有些故事描写了青年男女比较健康的爱情生活,如《藕花》、《阿凤》、《倩儿》等则。当然书中也有宣扬佛老出世思想和因果报应的说教。
《夜谭随录》在形式上极力摹拟《聊斋志异》,以描写平民女子见长,塑造了一些带有“村野”气的少女形象,如碧碧(《碧碧》)、香云(《香云》)、白萍(《白萍》)、收香(《娄方华》)、白氏(《王侃》)、秀姑(《秀姑》)等,她们天真活泼、开朗大方、敢作敢为。有些长篇,情节诡异,叙述婉曲,也尚可观。但多数人物形象面目苍白,失之粗率。
《夜谭随录》问世后,立即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重视,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不但推动了当时文言小说的创作和发展,对此后的文言小说创作也产生深远的影响。袁枚至少从此书稿本中摘录了12篇收入他的文言小说集《新齐谐》(1788年);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1791年)中也多次引述。《夜谭随录》之后,涌现出一批风格与《夜谭随录》相近的作品,如《挑灯新录》、《夜雨秋灯录》、《客窗闲话》、《里乘》、《聊摄丛谈》等。《埋忧集》、《浇愁集》则大段大段模拟《夜谭随录》的情节模式和细节描写,似乎形成一个小小的流派。《夜雨秋灯录》中著名的《铁锁记》亦是根据《夜谭随录》中《米荖老》故事改编。
72、《谐铎》
清中叶志怪小说集,沈起凤撰。沈起凤(1741—?),字桐威,号赘渔,又号红心词客,别署花韵庵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出身于官宦家庭,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十八岁时中举,此后五次赴进士试,均落第而归。二十六岁起曾在两淮巡盐御史衙门当了四年幕僚,大约四十六七岁起又先后在安徽祁门、全椒当过县学训导,晚年以选人客死都门。沈起凤因会试屡不第,抑郁无聊,放情词曲自娱。为人多才多艺,以小说、戏曲知名于世,所作戏曲不下三四十种,风行大江南北。高宗南巡,官绅所备迎銮供御大戏,皆出其手笔。今存有《报恩缘》、《才人福》、《文星榜》、《伏虎韬》四种,有剧目可考者,有《千金笑》、《泥金带》、《黄金屋》三种。妻张云,亦工诗文,颇享唱随之乐。
《谐铎》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12卷,共122篇。书名《谐铎》,意思就是寓劝戒于嬉笑言谈之中。作者痛感社会的黑暗,人世的险恶,在《谐铎》中锋芒毕露的是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警策性,如《棺中鬼手》篇,对贪官污吏进行了嘲讽;《桃夭村》篇,揭露了当时社会贿赂公行、是非颠倒的现象;《村姬毒舌》篇,讥弄了新科状元以财势诱人的丑态。每篇故事,非神即鬼,非精即怪,作者借题发挥,对于社会病态的解剖,人情世态的揭露,寓庄于谐,言简意深,颇具功力。再加上故事短小精焊,文字简练生动,大量运用夸张、对比、不协调、故意出错、轻重倒置、谐音等俳谐手法,写出了一篇篇以谐入铎、寓庄于谐的作品,使本书在当时社会就得以广泛流传。《青灯轩快谭》评说:“《谐译》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
今有:《谐铎》乔雨舟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
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夜谭随录》的版本有爱日堂刻本(12卷);近人罗宝珩曾为之作注,题为《详注夜谭随录》,有1931年会文堂新记书局石印本。
今有:《夜谭随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73、《道听途说》
清代后期传奇小说集,潘纶恩撰。潘纶恩(1797—1856),字炜玉,又字苇渔,号箨园,室号箨园山房,泾县人。“少时负才隽”,但久试不第,直到道光六年二十九岁时才考中秀才,此后虽屡应乡试,皆不售,以生员终。大约在考中秀才的第二年,潘纶恩离开家乡,开始长达十余年的出游。其中在道光六年至八年,堂兄潘锡恩以三品顶戴任江南河道副总督,纶恩在署中参办政务;道光十八年在安庆曾入知府陈煦幕,掌刑名狱案。大江南北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生涯,极大的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也品尝了人生百味,为后来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返乡后,潘纶恩“寄情于山水之间”,也在田野村头访谈老农。人问其用意,答曰“将籍是以有成”,终于在咸丰三年(1853)前后完成了小说《道听途说》的创作。
《道听途说》收录文言短篇小说110多篇,大多为情节曲折的传奇体作品。其创作时段为清代道光中、后期至咸丰初,这个时期,正是清帝国滑向末世的转捩点。国家百病重生,积弊并发,内忧外患,上下交困。作为一位敏感正直的小说家,目睹行将就木的老大清帝国,自然会产生末世之叹,并深刻揭示官场腐败、政治黑暗等主要病因。全书的首篇《屠钤》,就通过一位秀才梦中所见来抒写作为诸生不遇之痛,作者在最后的品评中感慨道:“读书之以秀才终,犹闺人之以处女终.....况作衰世之秀才乎”?在《祈兰娘》中作者又发感慨:“近日事势衰坏”。可见“衰世”、“近日事势衰坏”是他对道光中、后期至咸丰初国运的总体评价。至于造成衰世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是官场昏暗、吏治腐败,因此在小说中他以大量篇幅来揭露官员们贪赃枉法、酷虐残暴、颟顸愚昧和荒淫好色。更有价值的是,他揭露的矛头不止指向一般的州县官吏(这是清代文言小说的普遍倾向),更是指向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如《董琳》揭露两江总督陈大文为保乌纱强兴大狱,草菅人命;《扶路傒童》揭露江西巡抚阮元镇压异教、滥杀贪功:“人无老幼,聚族俱歼,投缳者难以数计,村落间凡一池一沼,无不填尸横溢”;《江本直》中那位既愚且狠的“臬使周公”即为安徽巡抚的周天爵。这些大员如阮元,在《清史》乃至口碑中皆功勋卓著或清誉颇佳,《道听途说》却揭露了为人的另一面,至少可备一说。
《道听途说》在揭露批判吏治腐败的同时,还针对世风的浇薄进行广泛的描写。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淳朴守信的民风为尔虞吾诈所代替,整个社会道德沦丧,尼姑变成媒婆,寺庙成为淫窟,而且骗钱、骗色的手法也越来越狡诈、越来越离奇,如用洋制的蜡人冒充新妇骗钱。整个社会价值观颠倒,不崇尚友爱而被逼崇拜暴力:良民张百顺父子被强盗洗劫一空后竟羡慕强盗生涯:“以人面取财,积之十年而不足;以鬼面(强盗)取富,收之一旦而有余”。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颠倒的价值观已祸及孩童,犯罪越来越低龄化:《赌骗》中一个“七龄小竖”伙同一个12岁的丫头合伙行骗,而且配合默契,天衣无缝;《季鸦头》中的学徒“乳臭子”设计骗师傅,临走又将铺物席卷一空。投宿人家又偷人家藏金,被发现后还讹人家赖己;《玩城头》写一个十五岁少年为贪口腹之欲,将邻居一个五岁的幼童杀死,还脔割其体,毁尸灭迹,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道听途说》还特别揭露了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伦理的沦丧:传统的父慈子孝、夫敬妻贤、兄友弟恭已不复存在,整个社会道德的基础已彻底崩溃,其中有孙子逼奸庶祖母不成,竟连杀祖母和庶祖母,还伪作盗杀之状(《杨小幺儿》);女儿因奸情受阻,居然“破颅毙父”(《孙巧儿》);丈夫为贪男色,允许美妻与娈童当面同床(《江昌奇》);兄弟三人因家产反目成仇,互相残杀,终至家族灭亡(《干季青》);兄与亡父之妾通奸,两人合谋,将知晓其事的妹妹谋杀(《李德姑》)等等。
《道听途说》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有人将其概括为“善塑众生之相”、“善构曲折之文”、“善描细腻之笔”和“善写悲惨之状”四个方面(陆林《道听途说》前言)。另外,它在清代小说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是清代小说题材转向的一个标志。众所周知,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借花妖狐鬼来讽喻世事的浪漫倾向,一时间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潮,如《夜谈随录》、《谐铎》、《萤窗异草》、《小豆棚》等皆仿效聊斋笔法。但这部创作于道光中、后期的《道听途说》却与《聊斋志异》等“类皆狐鬼,可意凭造”的创作倾向有所不同,不再假托异类,旁搜鬼神,而是强调“多系实事”,从自己幕僚生活中选取丰富素材,朝着更加生活化和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这在聊斋之外开辟了另一条创作道路,稍后的《墨余录》、《里乘》、《夜雨秋灯录》等,都沿着这条道路去发展开辟。许奉恩甚至把“野狐拜月”、“山魈吟风”这种“离奇变怪”的创作方法称之为“诞”,作为清代小说的“四弊”之一来摒除,开启其端的就是潘纶恩的这部《道听途说》。
今有:《道听途说》,安徽古籍丛书,陆林点校,黄山书社1998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74、《里乘》
晚清文言小说集,又名《兰苕馆外史》,许奉恩撰。许奉恩(1816—1878),字叔平,室名兰苕馆,安徽桐城人。其父许丙椿,岁贡生,有《易萃》、《敩园诗文集》、《敩园诗谈》等著作问世。奉恩少年聪颖,为学政沈维矫、知府卞士云等器重。成年后,诗文愈佳,曾得到包世臣、姚莹等前辈名士的称赏。汤雨生称其诗“求之当代,居然与船山、仲则抗衡”。然而多次应试不第,“偃蹇半生”,只得辗转南北,为人作幕。许氏一生“博览群书”,极富眼光和胸怀,“论政治得失,多精创不敷”,为人又“真率无饰”,曾先后被徽州知府、浙江学政、安徽巡抚、江苏布政使聘为幕僚,参与大政。其生平著作宏富,刊刻传世的有《兰苕馆诗抄》11卷、《兰苕馆外史》10卷、《桐城许叔平文评论诗合钞》2卷等。其中《论诗绝句》99首,用诗歌的形式品评了自汉至唐百余名诗人,很有一些独特的见解。
《兰苕馆外史》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秋试落第时,成于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历三十余年。全书十卷,收录文言笔记小说190篇。是一部以劝惩为意旨,兼有《聊斋》和《阅微》优点的笔记小说佳作。创作宗旨并非如他夫子自道,“以著书立说消磨岁月”,而是他友人所戳破的:“慈悲说法,寓草野之褒讥;穷愁著书,操稗官之笔削”(许星翼《兰苕馆外史》序)。
《兰苕馆外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末社会的世相百态图:民俗民风、官场科场、家族矛盾、邻里纠纷,痴男怨女、淫僧妖尼、神鬼精怪、侠客大盗,尽纳其中。在内容上,首先是揭露的这个末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官场丑陋现象:有污良为盗、滥杀无辜的县令(《某令》),有公然杀人越货、淫辱妇女的总兵(《雷击某总戎》),有白天为官长,夜晚为盗首的按察使(《褚祚典》),有贪污赈灾款项,至灾民与水火而不顾的“父母官”(《当涂令》),有借办团练勒捐敛财、鱼肉乡民的宦绅(《小喜子》),有以官仗势逼迫少女裸体蒙羞、饮恨自尽的宦门恶少(《柯寿鞠》),有道貌岸然、骗财骗色的府学教授(《柯寿鞠》),有为五十万金,将国家机密出卖外邦的礼部书吏(《礼部书吏》)。在作者看来,上层社会的道德崩溃,是导致整个社会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所以作者“祖麟经之义严”、“效狐史之直笔”,首先以此作为批判针砭对象。
如果说,作者选择贪官污吏作为抨击对象来“惩恶”,作为另一面,作者又选择一些忠臣孝子、义士节妇从正面来“劝善”,以达到“为劝惩而作”(《兰苕馆外史》卷首“说例”)的创作目的。书中大量叙写并讴歌了先人后己、扶贫赈困、孝顺父母、重义守信的人物、事件:有急人之难又不彰不显、善始善终的某书生(《叶孝廉》);有全人性命又隐人之过,有成人之美的老人(《姑苏老翁》);有行侠仗义、善解人意又光明磊落的大盗(《金钱李二》);有不慕富贵、机智才情胜过罗敷的柿姑(《蒋柿姑》)。在篇目安排上,作者刻意将这些故事安排在前两卷,来突出正面教化作用。突出“余善余殃,降祥降殃,皆由于善与不善”这个创作宗旨。
《兰苕馆外史》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收集了大量的狱案。晚清社会吏治腐败、法纪虚设为作者提供了大量素材,作者把它集中编为一卷。其中虽有正面形象如能明察秋毫,断明类似《十五贯》冤狱的某按察公(《小卫玠》),但大都是贪赃受贿、草菅人命的官长和幕僚,如精刻自负严刑逼供,造成青年男女枉死的浙江明府某公;草菅人命终遭报应的某巡抚署幕僚(《某氏子》);贪赃枉法,将一对师生枉加刑辟的邑令等。作者一方面揭露当时吏治的黑暗和罪犯的狡诈凶残,更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刑法思想:勘案要重证据、重调查,执法要公正,要尽心折狱。万不可主观臆断、以刑求罪,更不能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作者还通过每篇结尾处的品评“里乘子曰”,反复告诫官员听讼时:一不可忽,二不可动气,三不可固执己见。
《兰苕馆外史》中刻意求真,强调题材“多系实事”,与同时代的“类皆狐鬼,可意凭造”的其它笔记小说有所不同,许星翼在“序”中也称赞它是“实事求是”、“修辞立诚”。呈现一种平实、敦厚和雅洁的文学风格。但是,文学必须想象和夸张,《兰苕馆外史》作为文言小说,也不可能例外。在求真求实的创作思想和平实、敦厚的总体风格下,小说中亦不乏亦真亦幻的巧妙构思,如《林妃雪》、《俞寿霍》;波澜起伏的生动情节,如《仙露》、《袁姬》,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如《姑苏某翁》、《金钱李二》等,甚至背离了自己立下的创作宗旨,也有虚构的鬼神情节,如《某太史鬼求代》、《某氏子》等。实际上,《兰苕馆外史》受《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影响非常之大,其中的长篇如《小卫玠》、《韩文懿公逸事》其题材和手法多仿效《聊斋志异》,一些短篇的语言结构亦以《阅微草堂笔记》为范本。至于每篇结尾处作者的品评“里乘子曰”,也是模仿《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可见他所说的四弊着力点在前两点即思想内容方面,即意在用封建伦理来规范世道人心,并不意味作者排斥荒诞和想象,也不意味作者反对用狐鬼山魈来针砭现实。
《兰苕馆外史》的弊端在于道德说教过多亦过于陈腐,例如提倡守节,欣赏多妻制,完全站在反对太平军起义的立场之上等,对与己有关联的士绅也有刻意美化之嫌。另外,190篇中也良莠不齐,有的短篇强调真实过于单薄和粗糙,这都是《兰苕馆外史》的不足之处。
今有:《兰苕馆外史》安徽古籍丛书,黄山书社,1998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75、《夜雨秋灯录》
宣鼎(1832—1880),晚清小说家、戏剧家、画家。字子九,号瘦梅、素梅,香雪道人、金石书画之丐,安徽天长人。少时过继于人,家境丰裕。弱冠后,痴迷于读书、绘画、书法,不理生计,家境遂破落,以教书糊口。咸丰五年(1855)饥荒几近饿死。咸丰七年与表妹成亲入赘外家。第二年太平军攻天长,避乱高邮湖,以卖画入幕为生。同治五年(1866)在盐城教书度日。九年至山东,被聘为县署书记,创作传奇《返魂香传奇》,第二年创作文言小说《夜雨秋灯录》,历时三年而成。后返回高邮,游苏南,继作《夜雨秋灯续录》。光绪六年书成,未及刊行而卒。宣鼎(1832—1880?),字子九,号瘦梅、素梅,又号懊侬、铎痴,别署香雪道人、问香庵主、东鲁游人、瘦尊者、太瘦生、虎口逋客、邋遢书生、金石书画丐、是此花身馆主、云山到处僧、堕落行脚等,安徽天长人。宣鼎生于殷实之家,自幼博览群书,工书善画。性好佛老,十九年口不菇荤,爱听鬼怪与因果报应故事。二十岁后母亲与嗣父相继去世,家道中落。二十七岁移居上海,一度从军。后返回上海,以卖画为生。三十一岁至四十岁的十年内,充任当道幕僚,辗转于江苏、山东各地。解馆后,又曾寓居山东济宁、江苏高邮等地。宣鼎自同治十一年(1872)开始创作小说。文言小说集《夜雨秋灯录》于光绪三年(1877)刊出,光绪六年(1880)又刊出《续录》。此外,宣鼎又曾撰有戏曲《返魂香》。
《夜雨秋灯录》和《夜雨秋灯续录》均115篇,由上海申报馆分别于光绪三年(1877)和光绪六年出版,它是晚清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传播颇广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是作者“少膺孱弱、壮值乱离”颠沛一生的发奋之作。由于作者“奔疲蹇涩、金鱼托钵”(《夜雨秋灯录》自序),穷困抑郁于下层,与蒲松龄的生活、思想颇多近似之处,因此无论在选材、体例、笔法上都刻意“追步《聊斋志异》”。
《夜雨秋灯录》及其续集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广泛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为读者展现出一幅阔大的晚清社会生活长卷。根据粗略的统计,书中出现的人、鬼、狐、妖等形象有八、九百个。更在于他反映了当时要求变法图强的社会思潮乃至反清复国的革命倾向。作品中尖锐的揭露了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过程中种种矛盾和冲突,如《长人》写洋商将中国穷人关进玻璃柜送到外国去展览,《父子神枪》写营卒毒打小贩,《蛇膈》写豪强抢夺民田,《卖高帽子》、《天魔禅院》、《桑儿》、《红玉册》等则集中揭露官场腐败,卖官鬻爵、敲诈民脂民膏,如《迦陵配》,通过通过迦陵子的仙妻来批判八股科举制度,表达了与蒲松龄类似的观点:
成功借鉴了唐人小说结构完整曲折、形象鲜明饱满、语言通俗生动的特长,而且还有意识地追摹《聊斋志异》的表现手法,延续《聊斋志异》设幻造奇、写鬼画狐的浪漫风采。更重要的是他还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戏曲、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很多技巧和审美体验渗透到了《夜雨秋灯录》及其续集的创作中,使两书整体上呈现出清丽典雅、情韵绵密的独特风格。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在小说结尾的处理上几乎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且善恶报应的结果往往也都雷同,虽然这与宣鼎劝善的用意分不开,但这种类型化的叙述却给其小说的艺术成就大打折扣。
今有:《夜雨秋灯录》黄山书社1999年版,项纯文点校;《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76、《淞隐漫录淞滨琐话》
晚清文言短篇小说集,王韬撰。王韬(1828—1897),名利宾,又名瀚,字懒今,后更名韬,字仲弢,一字紫诠,别号天南遁叟、弢园老民,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王韬自幼受业于其父,十八岁时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后赴南京乡试落第,便尽弃八股时文。二十二岁时赴上海谋生,在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所办墨海书馆当了十三年编辑,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新知识、新思想,逐渐萌发了“救亡图存”的改良思想。同治元年(1862),曾上书太平军苏州当局,建议攻取上海,阻断长江,为此遭清政府通缉,被迫遁迹香港。居港期间,王韬在英国人里雅各主办的英华书院协助翻译中国经籍,同时结交了容闳、郑观应等一批主张变法维新的朋友。其后游学英、法等国,返回香港后主笔《循环日报》,积极鼓吹变法维。光绪五年(1879)曾东游日本,光绪十年(1884)举家迁往上海,任申报馆编辑部主任,不久被推举为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于掌教之余,隐居著书,1897年2月24日病逝于上海。王韬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包括《遁窟谰言》、《淞隐漫录》与《淞滨琐话》三部文言小说集。
《淞隐漫录》,又名《后聊斋志异图说》、《绘图后聊斋志异》,共十二卷。作于1884年举家迁往上海之时。各篇原发表在上海《申报》副刊《点石斋画报》,历时三年余。《淞隐漫录》的体裁和题材都仿照蒲松龄《聊斋志异》,但取材范围较《聊斋志异》广,包括多篇关于日本艺妓(《记日本女子阿传事》、《柳桥艳迹》、《《桥北十七名花谱》、《东瀛才女》)和欧洲美女(《媚丽小传》)的故事。其中烟花粉黛之事多是王韬三十年来亲身经历的,描写细致入微。《淞隐漫录》是王韬“追忆三十年来所见所闻,可歌可愕之事,聊记十一,或触前尘,或发旧恨…时与泪痕狼籍相间。”(《自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写道:“长洲王韬作《遁窟谰言》(同治元年成)《淞隐漫录》(光绪初成)《淞滨琐话》(光绪十三年序)各十二卷….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鬼渐希,而烟花粉黛之事渐盛”。
《淞滨琐话》亦十二卷,写于1887年主持格致书院之时,时年六十,也是他撰写的最后一本文言小说集。与《淞隐漫录》偏重于人事不同,《淞滨琐话》侧重狐鬼和鸟兽虫鱼。
《淞隐漫录》王韬刻印于光绪初年(1875年)。今有:《淞隐漫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淞滨琐话》王韬刻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今有:.《白话全本后聊斋志异》
曹庆霖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887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附:当代出版的文言笔记小说总集:
1、《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五册:《长短经》(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国笔记小说文库》计八种:《古今说部丛书》《古今说海》、《唐人小说》、《宋人说萃》、《明人百家》、《清人说荟》、《清朝野史大观》、《古今宫闱秘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3、《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4、《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5、《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6、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7、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8、唐宋传奇集张友鹤,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
9、《笔记小说精品丛书》,重庆出版社2005
10、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1、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12、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3、《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4、《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5、古小说丛刊(12种),中华书局1979年以后陆续出版。
参考资料:
1、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7年版
4、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萧相恺主编《中国文言小说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1998年二版。
陈友冰摘编
资料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古今说海》、《唐人小说》、《宋人说萃》、《明人百家》、《清人说荟》、《古今说部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萧相恺主编《中国文言小说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年版;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江苏广陵书籍刊行社《笔记小说大观》;互联网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