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東里論壇

搜索
查看: 4344|回复: 0

[轉載] 抱负经纶之才,贞守纯臣之道

[复制链接]

335

主题

486

帖子

3089

积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89
发表于 2014-7-12 11:33:32 |阅读模式
作者:南怀瑾

南怀瑾:抱负经纶之才,贞守纯臣之道--重刊《王十朋(梅溪)全集》前言

乙亥(1995年腊月) , 接《梅溪全集》重刊委员会主任王晓泉先生函, 嘱为该集重刊作序。初感惊异, 继觉惭愧,再思为难。自“文化大革命”以后, 传统旧学, 几已荡然, 此时此世, 公然有人倡刊前贤遗著, 初为惊异不已。平生好学, 涉猎虽多, 但于文学辞章固有自知之明, 实难为前贤增辉。况梅溪文集, 在南宋初刻, 已有晦奄朱熹为序。历元、明至清末七百年来, 学者推祟朱夫子为儒学之大宗师, 余岂敢作添足续貂之举, 殊觉未妥, 且亦惭愧。

如依古文辞先例, 为人书序, 势须撷其生平及全集之内涵精要, 而《梅溪全集》, 我实未窥其全。且从其平生之学问、德业、事功而言, 则梅溪之功名,已为南宋第一状元。而梅溪之德行政绩, 概详于晦奄之文, 复何所言! 况处今之世, 用古文辞表扬梅溪, 则我于古文功力不深, 而以今人观之, 亦徒似古人残唾, 无足重轻。倘用语体文出之, 似乎对梅溪不足恭肃。故为难再三, 不能下笔。

迨丙子(1996年) 初春, 又得王氏后裔王祝光先生来函, 言及其事。前年, 祝光先生曾与其女公子雪丽合著《王十朋传》寄示, 读竟,唯建议其应改书名为《南宋第一状元》, 更为恰当。今又为《梅溪全集》之事有所举措, 公案学案双关, 再三延宕, 似又不妥。于是, 乃强起捉笔, 不自惭拙陋, 改序文为前言, 庶免塞责之难。

溯我中国历史之养士, 自三代至周、秦之际, 姑不具论。爰西汉以来, 自武帝时期开始, 初建贤良方正选举制度, 以及设立五经博士重视儒学人才, 而储为国用。东汉后, 复有太学之建立, 使儒家学术, 囿于王权政治藩篱, 奠定基础而牢不可拔。从此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间, 约七百年, 范围天下士子
之智识才气, 奔走于生活衣食, 竟逐于功名官职, 舍此之外, 别无他途。

继而李唐王朝初建, 唐太宗综合隋朝经验, 建立考试制度以取士, 诩称使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 虽似踌躇满志, 而容有骄恣之妄, 要亦并非虚语。唯初唐考试取士, 旨在变革自两晋以来至南朝六代之间辞章奢靡言不及义之弊, 但仍未完全脱离词赋文华之习。故自中唐以后, 势之所趋而有韩愈、柳宗元辈提倡文学变革, 注重文以载道, 言以达理为宗, 因此而形成唐、宋以后中国文言文之风尚。

实则, 所谓古文者, 即等于唐代以来之语体, 稍加文字理则之排列饰刻而已, 并非矫揉造作, 别有复古于周、秦以上之趣。故唐代士子因考试而取进士之畴者, 固皆首重韵文之诗赋, 形成有唐一代四百年来之诗律风气。文章体裁, 大致皆步趋于韩、柳格式为尚。柳宗元推崇韩退之, 后儒苏轼誉愈, 则有“ 文起
八代之衰” , 另如“ 一言足为天下法, 匹夫而为百世师” 之赞, 亦非徒为虚颂而已。然由考试取士而一登进士之榜者, 其一甲首名, 唐人俗语称为状头,即为后世所谓状元公之始。

从此自唐末五代乱后而至于宋, 考试取士之制, 一如唐代而稍有损益。初在北宋时期, 有十科取士之法, 但随时复有变革。至宋仁宗时代, 又有意废置明经学究等科, 进士并罢诗赋、帖经、墨义, 但各占治五经中之一经,兼以《论语》、《孟子》, 每试四场。初本经, 次兼经并大义十道, 次论一首, 次时务策三道,其大略如此。

又明诏建立诸州、府、军监以及县学, 即以孔庙或县官屋宇为学校。仁宗临政四十一年, 所擢贤良方正杰出之士多人, 如富弼、张方平、苏轼(东坡) 兄弟等, 后来皆为一代名臣。后至宋神宗时代, 重用王安石, 甚之, 考试取士所用之经义,《论语》、《孟子》等章句, 都明令取用王安石之注解为是, 一如元、明、清七百年间, 四书之注解, 尽以朱熹之说为准。

幸而梅溪生于王安石之后, 卒于朱晦菴之先, 其学主治《春秋》, 以致君盛德为旨, 以纯臣之道自处, 故终其一生, 并未卷入南北宋政治学术之党争, 岂非得天独厚, 大有幸欤!

我自束发受书, 即嗜好史书, 然每读两宋历史, 既喜其文治之光华, 而又憾其三百年来鼎折足之局面。壮岁抗日军兴, 虽戎衣行役,而箧中犹未离史册书籍
。当此之时, 为时势所刺激, 常取《宗泽集》、辛弃疾(稼轩)《九议》及其《美芹十论》读之, 藉以了解南北宋间国破家亡之故。即依孔子著《春秋)》之义, 大胆下一定论, 认为南北宋三百年间之宋朝,并不足为中国之统一王朝, 只能承认其为历史上之第二南北朝而已。尤其自康王赵构仓皇南渡, 泛海到浙江, 栖栖皇皇, 反复趋避于定海、温州之间, 最后勉勉强强定都杭州而即位为
帝, 是为南宋高宗。

当高宗之初立, 即如北宋时期赵宋先祖之量, 不以规复中原统一中国为职志, 朝野皆以迎回徽宗、钦宗二圣为号召, 尤使高宗心悚不安而难宣之于口。故在建炎之初, 即起用秦桧为相, 已内定和议苟安之策。迨帝位政权稍安之后, 即又改年号为绍兴, 数年之间,民族忠臣李纲罢相, 宗泽优愤而死, 曲端屈杀, 韩世忠避隐西湖。又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示意秦桧而公然冤杀岳飞, 使敌国快意而置朝野痛哭于不顾。故梅溪有“ 斩奸蠢请朱云剑, 射敌宜弯李广弓” 之句, 或为此时之作。

然高宗却师法其祖先真宗遗风, 大力提倡文治, 以安定人心, 牢笼天下智士。
即诏理学名儒程颐直龙图阁, 复置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置博学宏词等科, 再又恢复北宋时期元佑十科取士法制。又亲写六经, 刻石于太学。其时,南宋之太学, 并不同于汉代之太学, 更不同于现代之大学, 实为帝王朝廷直接领导之人才培养及研究机构。且太学学址, 即用岳飞故宅, 诚为历史上绝代之怪事。绍兴十三年初立太学, 十五年冬, 正当梅溪三十四岁之壮年, 得赴补太学, 应为极一时之荣幸, 岂独乐清一邑, 或温州一郡之庆喜而已。但以人情遥测, 恐梅溪当时心境, 伤时感事, 必有难已于言。后世学者读先进文史, 应于此等处别
具只眼, 方不负梅溪之志学, 不仅以状元之冠盖概其生平而为足也。

梅溪三十四岁自赴补太学以后, 功名蹭蹬, 并非一帆风顺, 此尤为学子应所惕厉, 当效法先贤, 决不奢望少年即春风得意, 躁进冒率而自负平生。梅溪赴试, 赢得状元时期, 已在高宗绍兴二十七年, 梅溪之年, 亦已四十有六。此为高宗亲自主持, 策试进士于朝廷之上, 以示考试公正。梅溪当时对策万言, 御策亲擢第一。

高宗又诏: 王十朋系朕亲报第一人云云。即此已明白表示王十朋是我天子门
生, 状元第一。师生如父子, 况且又是君臣,当然应深体尊长之心, 不可随他人同流合污,主战而不主和议政策。后世治学读史, 应从此等处一觑, 看破高宗当时权术, 只此一着,即使梅溪后来岁月, 但能做一纯臣,为官清正, 为民尽职治事, 而难违背君师意旨, 诤议国是, 此其心志, 当更有难忍能忍之隐矣! 后
来曾为孝宗尚在储位时讲学, 俨然师傅, 而自古身居宫廷政府高层决策之间, 事关秘勿之机, 尤其更难率真, 梅溪当有如北宋名相晏殊之心声: “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慨乎!

迨绍兴三十一年, 梅溪已任秘书省职, 乃可正式参与朝廷大政, 审度时势, 举国臣工, 久已习于宴安, 绝口不言规复大计。适因高宗与朝臣个别轮流对话, 梅溪即乘机提出, 与金人和约决不可靠,力陈备战之要, 且建议起用张浚、刘铸等将领, 布置防御兵备。其时宫中府中, 君臣师生如何对话, 事关当时战略机密,其详已不可知。而高宗却因而感悟,一反已往作风, 似有备战勇气。但梅溪即遭遇当局及同事官僚极力反对。古今中外, 高层政治权力圈内, 往往比仇敌战场更难应付, 此即东坡所谓“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之叹。

于是梅溪决心辞官去职, 而高宗尚不批可。最后, 勉强调职管理赵家皇族主官, 即所谓大宗正丞, 因此职位仍可随侍皇帝左右, 便于咨询。而梅溪终不安于其位, 再三求去, 乃得主管台州祟道观, 史载时在五月十八日去国, 即此一重要公案。崇道观者, 乃道教庙宇, 宋代名臣退休, 每每得管僧道庙宇,坐领养老退休薪傣。例如北宋苏东坡, 即终老于成都玉局观,其余名贤, 有不胜枚举者矣。

自梅溪去国之年冬季, 金主完颜亮南侵, 宋高宗拟亲征之岁。当是时也, 完颜亮骄妄狂悖已极, 视南宋可一举而亡。完颜亮曾有诗曰:“万里车书尽混同, 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十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 孰料金兵南下, 即遭遇虞允文防御长江之战, 而使金兵大败于采石, 完颜亮趋走扬州, 终因部下叛变而丧命。此即南宋高宗立国以来, 历史上最有名之采石之战, 也即是书生报国, 虞允文永垂史册之公案。史载:“战后, 虞允文谒刘锜问疾。锜执允文手曰: 疾何必向! 朝廷养兵三十年, 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一儒生, 我辈愧死矣!
”我人今读历史传记, 仔细用心, 即可知采石之捷, 虞允文一书生而立功于千古, 而忽略南宋第一状元王十朋, 事先力劝高宗备战之预策, 殊不知运筹帷握与决胜千里之功,始终出于两书生之手, 洵为奇迹。

采石捷后, 即梅溪去国之第二年, 亦即绍兴三十二年, 高宗禅位于孝宗, 号称太上皇而颐养天年。梅溪曾于孝宗初立为王时,奉命传习诗书, 故孝宗即位, 即重召梅溪复起, 嗣后历任各职, 均见于梅溪本传及年谱。孝宗继位初期, 梅溪之再度出山, 仍然反对和议,主张用兵而恢复中原, 且再荐张浚。但因有符离挫败之事, 张浚被贬, 梅溪亦自劾再度去国。以后虽亦有出任方面, 大致已见国事之不可为, 常示谦退, 其遁世无闷之思, 仍不忘情时事, 由此以观, 终梅溪一生之立身出处,所有抱负经纶之才, 皆因高宗曰: 此朕亲擢第
于一状元之语, 而被困于谨严恭肃之行, 贞守于纯臣循吏之间, 难展所志。

梅溪世寿六十, 可谓其操心也危, 其虑患也深。而高宗则终以太上皇之身, 得遂其优游岁月, 无所用心, 却迟于梅溪十四年而崩。生于帝王封建时代,居人臣之位, 诚非易为也。

以上因为重刊《梅溪全集》而作此说, 是欤? 非欤? 但述我之所见而已, 不足为训。而生当梅溪时代, 亦即南宋王朝在杭州建都之盛, 因梅溪为第一状元, 使人联想其同一时代, 在历史上各有千秋, 各有成就之人, 不胜枚举, 理学名儒, 如朱熹、张栻(南轩) ,著作如吕祖谦(东莱)、杨万里, 词章如范成大、辛弃疾(稼轩) 等等, 人才辈出, 蔚为奇观, 此亦两宋王朝, 特别注重文治, 尊重文人之结果, 实有可观。

此外, 如后于梅溪时代之诗人陆游(放翁), 同于梅溪时期之女词人李清照, 统如牡丹绿叶, 互擅胜场。或如谚所云: 世乱才多, 固有所以然乎! 后起之秀, 研读梅溪文集, 当放眼当时人物, 应别有理解之处。至于故乡父老相传, 梅溪乃雁荡东乡一高僧转世之后身, 人或不信, 我则疑肯其说, 生前身后事茫茫, 三世因果之理, 智所难详, 梅溪有知,亦但为之莞尔云耳!

丙子年(1996年)清明后学南怀瑾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QQ|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東里論壇 ( 粤ICP备14015598号 ) 公安备案图标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19号
GMT+8, 2024-11-22 15:16 , Processed in 0.087564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