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東里論壇

搜索
查看: 4959|回复: 1

[轉載] 《云笈七签》编纂者张君房事迹考

[复制链接]

335

主题

486

帖子

3089

积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89
发表于 2014-7-5 09:35:09 |阅读模式
作者:刘全波

《云笈七签》是北宋张君房编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素称“小道藏”、“道教小百科”。更为重要的是,张君房据以编修《云笈七签》的底本《大宋天宫宝藏》在流传中佚失,《云笈七签》这一《大宋天宫宝藏》的“简抄本”的史料价值就变得更加重要。而《云笈七签》的作者张君房,由于《宋史》无传,其生平事迹散落在诸多笔记小说之中,难以形成整体印象。为了对张君房的认识有所深入,特依史乘中的记载,做一辑考,以求略知张君房之生平事迹。

张君房,湖北安陆人,字“允方”或“尹方”。《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六记载:“宋张君房,岳州安陆人。景德(1004—1007)中进士及第,官尚书度支员外郎、充集贤校理。”① 宋王铚《默记》卷下云:“张君房字允方,安陆人,仕至祠部郎中、集贤校理。”② 宋王得臣《麈史》卷二云:“集贤张君房,字尹方。壮始从学,逮游场屋,甚有时名,登第时年已四十余。”③ 张君房中进士的年份,以前只知道是景德中,而根据宋无名氏撰的《分门古今类事》卷八《辟支佛记》引《东坡集》记载:“景德二年(1005)春君房叨第,六月八日蒙恩除将仕郎,试校书郎,知升州江宁县事。”④ 可以明确地知道,景德二年四十余岁的张君房终于中了进士,可谓是历经磨练,大器晚成。

张君房中进士之前的事迹,史籍记载不详,加之张君房好神仙道术,所以其中进士之前的事迹,玄之又玄,处处透露着神秘的色彩。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五三引《绍绅谈说》记载:“雍熙(984—987)中张君房寓泊庐山开先寺,望黄石崖瀑布,水中一大红叶泛而下,令僧行急取之,乃红莲一叶,长三丈余,阔一尺三寸……君房因分此花叶遗好事者,磨汤饮之,其莲香,经宿不散。”⑤《分门古今类事》卷八之《淳化看蛇》引《张君房自占》记载:“淳化三年(992)省试后,张君房梦入一大第,东壁下有黑漆连椅,坐一妇人,紫衣如节使家知客,手持笔砚,陈列君房前,请赋诗。……忽大蛇自条床下出,忽闻人大唱曰:‘看蛇’,遂惊觉。”⑥又《分门古今类事》卷八《张君房灵梦志》引《该闻录》云:“淳化癸巳(993)仲冬之晦,张君房适自茂苑来,客余杭,时抱疮疡之患……谒吴山神祠,即伍君子胥也……既下山百步,忽闻梅香……因惊悟曰:‘此吴山庙也’。于是,遂觉。其清香芬馥满衾枕间,良久方歇,自是疮疡之苦浃旬而愈。”⑦

张君房学识渊博,时称茂才,对阴阳五行、符瑞谶纬也有很深的造诣。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四四记载 :“姑苏四瑞……吏部员外郎陈省华守郡,四瑞并出,省华之子尧咨与张君房各赋诗,推官崔端为诗序称:‘历观藩邸,未有若斯之昭报焉,以进士陈公(陈尧咨)与南阳茂才张公(张君房)诗敌者也。丁酉(至道三年,997年)孟夏之夕,会宿于郡斋。’”⑧又如《吴郡志》卷四四引《集异记》云:“咸平元年(998)夏四月,昆山县有渔妇李氏……得一白龟……时陈省华守苏州之二岁也,异而神之……时张君房客于苏省,华以白龟事访之。君房曰:‘按孙氏《瑞应图》云:‘龟千岁巢莲叶之上,是龟之质固可巢于莲叶,而其出也,又将以应于千岁之运乎!且其色白,白西方也,岂其应在西戎乎?龟者归也,西方其有逆命不廷之虏,畏威怀徳归我乎哉!’明年,朔方叛帅李继迁贡马请命,遂有银、夏、绥、宥四镇之拜。”⑨

作为一个读书人,张君房虽好道术,更热衷于功名,未中进士之前,曾多次梦到自己及第、为官。如:“君房三举及第年(景德二年),梦涉昏雾,沿蔡河东行,旋憩一茶肆中,有公吏若承符状,殊不相揖,据上位而坐。君房慊之,拂衣而起,旋见旧识进奏官何果者,君房因言其人,果曰:‘亟往求之,此是秀才将来手分。’君房悟,是冥司,乃出访之,其人已出门外,乃揖谢之。其人曰:‘秀才将来名第,某必把手拽上也。’君房又谢之。”⑩ 又如:《分门古今类事》卷八《辟支佛记》引《东坡集》:“一僧自中出,年可四十许,与客相接欣然,衣紫背褐裙搭械而已。乃索君房左手揣之,且扼其臂者三,云:‘秀才他日当为某官。’”11盼望及第、为官的张君房,终于中了进士,这迟来的及第,加上早年这些神秘的逸事,只会更加增强了张君房对阴阳五行、符瑞谶纬的迷恋与信任。

从景德二年(1005)春知升州江宁县事起,张君房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大中祥符三年(1010)九月戊戌,时任开封府功曹参军的张君房上疏言:“唐土德,五运相承,国家当承唐室正统,用金德王。……太祖以庚申岁(960)受周禅,开宝乙亥岁(975)平江南。及太宗即位,定并、汾,自是一统。是国家乘金德以受命,其验明矣。”并献所著论四巻。上(宋真宗)曰:“言此者多矣。且国初徇群议为火德,今岂当骤改耶?”12 《宋史》亦载此事,大中祥符三年,开封府功曹参军张君房上言:“自唐室下衰,土徳颓圮,……太宗登极之后,诏开金明池于金方之上,此谁启之,乃天之灵符也。”13我们尚不知张君房何时由江宁调任开封,但其极力鼓吹的五德终始学说,很显然没有得到宋真宗的赞许。

宋真宗崇道,“大中祥符二年(1009)己酉,诏左右街选道士十人校定《道藏》经典。至三年,又令于崇文院集馆阁官僚详校,命宰臣王钦若总领之……钦若沿旧三洞四辅经目增补,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撰成篇目上进,赐名《宝文统录》,帝亲制序。”14但是,《宝文统录》的质量不高,连总领其事的王钦若也不很满意。张君房曾评价道:“然其纲条漶漫,部分参差,与《琼纲》、《玉纬》之目,舛谬不同。岁月坐迁,科条未究。”15 于是,编修一部体例完备的《道藏》,已经提上了宋真宗皇帝与宰相王钦若的日程。

张君房在《云笈七签》序中自述到:“祀汾阴之岁,臣隶职霜台,作勾稽之吏。”16 按《宋史》卷八:“大中祥符四年春正月,辛巳诏执事汾阴,懈怠者罪勿原。乙酉,习祀后土仪。丁亥,将祀汾阴,谒启圣院。”17 故“祀汾阴之岁”即为大中祥符四年(1011),此年张君房调入御史台为官,离皇帝更近了一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意想不到的是,调入御史台不久的张君房,大中祥符五年(1012)就被贬官宁海。“越明年秋,以鞫狱无状,谪掾于宁海。”18 贬官对古代士大夫来说是件不如意、不得志的事情,可对张君房来说,却阴差阳错地成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好事。张君房在社会上享有的一定的声望,此时贬官来到宁海,正巧遇到了在杭州编纂《道藏》的戚纶、陈尧佐等人,况且《道藏》的编纂也进入一个相对困难时期,正需要像张君房这样学问渊博的人来主持编修工作,所以张君房的出现可谓是及时雨,于是张君房很顺利地接手了《道藏》的编纂任务。“纶等上言,以臣承乏,委属其绩。时故相司徒王钦若总统其事,亦误以臣为可使之。又明年冬(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就除臣著作佐郎,俾专其事”。19

为了有利于《道藏》的编纂,“君房自祥符乙卯(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冬十月,改官领钱塘。”20 “大中祥符九年(1016)三月……仍令著作佐郎张君房就杭州监写本。”21至天禧三年(1019),《道藏》编纂完成,“都卢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起千字文“天”字为函目,终于“宫”字号,得四百六十六字,且题曰:《大宋天宫宝藏》。”22 张君房也大功告成,自然会得到了朝廷的奖赏,官职也得到了升迁。“乾兴中(1022)张君房作倅江陵。”23 (“倅”者副也。)《麈史》卷二也记载了张君房官职的变迁:“集贤张君房……以校道书得馆职,后知随、郢、信阳三郡。”24

功成名就的张君房本可以就此安度晚年,可是张君房为了“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备皇帝陛下乙夜之览,下以禆文馆校雠之职”25,又借编纂《道藏》之机,“虽年栖暮景,而宝重分阴……因兹探讨,遂就编联,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修成《云笈七签》,总为百二十卷,事仅万条。”26 《云笈七签》终于编修完成的时间,按周生春先生的考证,当在天圣五年(1027)八月至七年(1029)二月。27 张君房私人编修的《云笈七签》给我们保存了大量北宋以前的道书及其他古籍甚多,其中有的今已散佚或失传,反可以凭借此书得以完整的流传或保存吉光片羽。就没有散佚的书籍,由于《云笈七签》大体保存了宋本的旧貌,也可以用它来作为校雠订正之用。《云笈七签》除了道教本身的东西外,还涉及大量的教外内容,如有关宇宙构成、天地化生、人类由来,乃至天文地理、药物化学、民俗风情等,这对我们研究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材料。《云笈七签》的编撰体例不再是沿用刘宋陆修静、孟法师以来的三洞四辅七部分类法,而是注意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创立了更科学、更准确、更细致的部类编排法。张君房把道经丰富的内容分为三大块,以“道德”为起始,以“灵验”为终结,以“法术”为主干的整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教内容的体系性、完整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说:“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28

“张君房年六十三分司归安陆,年六十九致仕。”29 “年八十余卒。”30 张君房死后葬于安陆。《明一统志》卷六一记载:“张君房冢在安陆县东,董店俗呼张金紫坟。”31 《大清一统志》卷二六七云:“宋张君房墓在安陆县南二十里,董店俗呼为张金紫坟。”32由于没有直接的史料介绍张君房的生卒年,我们只能根据张君房中进士时已四十余,年八十余卒,由中进士之年前推四十年,后推四十年,得到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所以我们可以粗略的知道张君房生于965年以前的几年中,在庆历年间去世。

张君房平生喜欢著书,除编纂《云笈七签》外,又著有《乘异记》、《丽情集》、《科名定分录》、《潮说》、《脞说》等。作杭州钱唐令时,大都刊作大字版携归,流行于当世。张君房有一同年白稹,有俊声,亦以文名世,早卒,有文集行于世。白稹在世时,时常轻视张君房,君房内心十分衔恨他,及作《乘异记》,载白稹死,其友行舟,梦稹曰:“我死罚为鼋,汝来日舟过,当见我矣。”如其言,行舟见人聚观,而乌鹊噪于岸,倚舟问之,乃渔人网得大鼋,其友买而放之于江中。《乘异记》既行,君房一日朝退,出东华门外,忽有少年拽君房下马奋击,冠巾毁裂,流血被体,几至委顿。乃白稹之子也,问:“吾父安有是事?必死而后已。”观者为释解,且令君房毁其版,君房哀祈如约,乃得去。33

祥符(1008—1016)中,日本国来贡,说是日本国的东面有祥光出现,其国素传中原天子圣明,才有此祥光出现。宋真宗听后大喜,敕令日本国建一佛祠以镇之,赐额曰“神光”。辞别之日,真宗亲自送行,日本使臣借机乞令词臣撰写寺记,恰巧当直者词学不甚优赡,平常总以张君房代作,今时今刻,令急撰寺记,于是遣人四处寻找张君房,寻遍京城仍然不得,而日本贡使却在翘足而待。后来才知道,其实,此时的张君房正在樊楼醉饮。钱希白、杨大年改《闲忙令》,杨大年曰:“世上何人最得闲?司谏拂衣归华山。”钱希白曰:“世上何人号最忙?紫微失却张君房。”一时传为雅笑。34

张君房是中国道教史不容忘却的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四朝。纵观他的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修纂了《大宋天宫宝藏》和《云笈七签》。虽然《大宋天宫宝藏》已经佚失,但《云笈七签》一书的流传足以使他名垂青史。至于张君房生活中的符瑞谶纬、神秘之事我们就不能全信了,但我们仍然可以透过这个侧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张君房的内心世界、了解张君房的奇人逸事。

后记

我最近半年时间,在整理《云笈七签》的引书目录。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对《云笈七签》认识的加深,越来越想了解一下张君房的生平事迹,了解一下张君房其人其事。可是当我翻阅《宋史》时,竟然没有张君房的传记,也就无法了解此人的生平。在中华书局版李永晟先生《云笈七签》点校的前言中,说宋人笔记中有些许关于张君房的记录。但是苦于资料的限制,难以形成清晰的轮廓,后经过一一检索,前后联系,祥为梳理,张君房的概况渐渐清晰,遂得以略窥张君房之生平,成此小文。小子不敏,烦请诸位先生多多教导。

注:
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六《云笈七签》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1252页。
②3033王铚:《默记》卷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52页。
③2429王得臣:《麈史》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11《分门古今类事》卷八《辟支佛记》引《东坡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陈耀文:《天中记》卷五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分门古今类事》卷八《淳化看蛇》引《张君房自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分门古今类事》卷八《张君房灵梦志》引《该闻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范成大:《吴郡志》卷四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范成大:《吴郡志》卷四四引《集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分门古今类事》卷八《戴昭领钱》引《张君房自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四,中华书局,2004年,第3册,第1690页。
13《宋史》卷七十,中华书局,1985年,第5册,第1597-1598页。
14谢守灏:《混元圣纪》卷九《道藏》第17册,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第877页。
1516181922张君房:《云笈七签》序,中华书局,2003年,第1页。
17《宋史》卷八,第147页。
20《分门古今类事》卷八《张君房灵梦志》)引《该闻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六,第1976页。
23《分门古今类事》卷七《陳公荆南》引《青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26张君房:《云笈七签》序,第2页。
27周生春:《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释家类、道家类提要补正》,《世界宗教研究》,2000
年第1期,第92页。
2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六《子部·道家类》,中华书局,1965年,第1252页。
31《明一统志》卷六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大清一统志》卷二六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中华书局,1984年,第6页。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原文载于《中国道教》 2008年第0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QQ|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東里論壇 ( 粤ICP备14015598号 ) 公安备案图标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19号
GMT+8, 2024-11-22 15:32 , Processed in 0.094927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