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東里論壇

搜索
查看: 5388|回复: 0

[轉載] 张君房与宋《道藏经》及其他

[复制链接]

335

主题

486

帖子

3089

积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89
发表于 2014-7-5 09:05:36 |阅读模式
作者:冯千山

宋太祖赵匡胤晚年,对于佛教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雕版于当时,有名《开宝大藏经》,其卷帙的繁多,在当时印刷书籍中,儒道两家则是无法抗衡。而在太宗赵匡义,对佛道二教,则采取兼容并蓄。所以有命徐铉等人,校正、撰修《道藏经》。尤其真宗赵恒,尊崇道教,故有第二次进行《道藏经》的整理。

另为宋真皇帝与道教有关情况,如下:一、大中祥符间屡降天书,各地献瑞与灵芝。二、封禅于岱岳,祀汾阴后土祠,朝谒老子故里太清宫。三、加封圣祖玄朗,兴建景灵宫。四、京城建玉清昭应宫等观,府、州兴建天庆观。五、恢复唐代宫观使,置提举、管勾、庙监祠禄。六、命王钦若总领校勘《道藏经》,还有道教羽士多人参与其中,时间达数年之久。最后张君房为纂修《道藏经》,为主要之人。

一、张君房事迹的钩沉


张君房、字尹方(又作允方)、德安府安陆县人。景德二年(1005)进士及第。荣恩除将仕郎,试校书郎。除知升州江宁县事,擢尚书度支员外郎,充集贤校理。大中祥符五年(1012),由御史台谪宁海军,后知钱唐县。除著作佐郎,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除知随州、郢州、信阳军等,由分司致仕还乡,颐养晚年。张君房生于建隆三年(962),六十三岁时知随州,时在天圣二年(1024) ,六十九岁致仕还乡,乃天圣八年(1030),逝于庆历年间,春秋八十余云。

张君房编纂《道藏经》,究竟始于何年?《云笈七签·序》有云:“祀汾阴之岁,臣隶职霜台,作句稽之吏,越明年(1012)秋,以鞠狱无状,谪掾于宁海。冬十月会圣祖天尊降延恩殿,而真宗皇帝亲奉灵仪,躬承宝训,启绵鸿于帝系,浚清发于仙源,诞告万邦,凝休百世,于是天子锐意于至教矣。在先时尽以秘阁道书,太清宝蕴,出降于杭郡,俾知郡故枢密直学士戚纶,漕运使今翰林学士陈尧佐,选道士冲素大师朱益谦,冯德之等,专其修较,俾成藏而进之,然其纲条漶漫,部分参差,与《琼纲玉纬》之目,舛谬不同,岁月坐迁,科条未究,适纶等上言,以臣承乏委属其绩,时故相司徒王钦若总领其事,亦误以臣为可使之。又明年( 1013) 冬,就除臣著作佐郎,俾专其事,臣于时尽得所降道到道书,并续取苏州旧《道藏经》本千余卷,越州、台州旧《道藏经》亦各千余卷。及朝廷续降到福建等州道书, 《明使摩尼经》等,与诸道士,依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品祥科格,商较异同,以铨次之,仅能成藏,都卢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起《千字文》 , 天字为函目,终于宫字,号得四百六十六字,且题曰:《大宋天宫宝藏 》 。距天禧三年 (1019)春,写录成七藏以进之。……因兹探讨,遂就编联缀《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总为百二十卷。……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备皇帝陛下,乙夜之览,下以裨文馆校雠之职,外此而往,少畅玄风耳,臣张君房谨序”。○1以上之序供考考!

以其他事佐证序文,“祀汾阴之岁”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丁酉日,真宗法驾发京师,二月癸丑日至河中府,丙辰日至宝鼎县奉祗宫,辛酉日举行祀后土地祗大礼。乙巳日至华州云台观,三月己卯至洛阳幸上清宫,四月初返回汴京。

有“圣祖天尊降延恩殿”之事,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于“冬十月戊午,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降于延恩殿。”又序云:“浚清发于仙源”,在闰十月“戊寅改兖州曲阜县,为仙源县,建景灵宫,太极观于寿丘,以奉圣祖,及圣祖母。” ○2景灵宫供奉圣祖赵玄郎,太极观供奉圣祖之母。

推荐张君房,为“枢密直学士戚纶”,戚纶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擢枢密直学士,四年(1011)祀汾阴为昭宣使。而《咸淳临安志》,于大中祥符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兼户部郎中除知杭州,七年(1014)徙知扬州。祀汾阴与知杭州相差一年,不知何故?“今翰林学士陈尧佐”,修《真宗实录》后,以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此乃在仁宗天圣间,时乃刘太后摄政,至于王钦若事迹见后。

序云:“太清宝蕴”中,提到毫州太清宫古藏本,正如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云:“藏书之富。……号外府,太清老氏之藏室”。○3以上例证与序文,皆完全符合当时史实,则无可置疑。

序中有“隷职霜台”,即御史台,宋御史台,则分为三院,台院侍御史,殿院殿中侍御史,察院监察御史。张君房所任霜台,乃察院监察御史,故有“鞠狱无状”乃谪掾于杭州,时间为大中祥符四年之秋季。

张君房由戚纶与漕运使陈尧佐荐举,而任编纂《道藏经》,时间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之冬,书成于大中祥符九年(1016)三月,所以有“距天禧三年春”之语。还有一事值得一提,所谓《摩尼经》收入《大宋天宫宝藏》之中,明《道藏》已无此经。近代学者陈垣,柳存仁等学者,均有此方面的论述,这又合《道藏经》开拓新的研究园地。张君房所撰《灵梦志》之尾,题为天禧三年(1019)九月二十一日,著作佐郎,知钱塘县事。

《云笈七签》序云:“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备皇帝陛下,乙夜之览”云。从序文中,可以窥见其年代,真宗崩于乾兴元年(1022)二月戊午日。仁宗赵祯受遗诏即皇帝位,当时只有十二岁,由章献明肃刘皇后摄政。《云笈七签》成书可能在天禧末年,张君房于乾兴间,除江陵通判,地方志乘有所记载,乾兴只有一年,第二年改元为天圣元年(1023),撰写《云笈七签》序,在乾兴可能性最大,推迟一步也在天圣初年,序文等于进书表,不同一般书序。

可惜《宋史》没有给张君房立传,今录宋人笔记三则,而知张君房其人其事。宋释文莹《湘山野录》 ,有“祥符中,日本国忽梯航称贡,非常贡也。盖因本国之东,有祥光现,其国素传中原天子圣明,则此光现。真宗喜敕本国建一佛祠以镇之,赐额曰《神光》。朝辞日,上亲临遣,夷使回乞令词臣撰一寺记。当时直者,虽偶中魁选,词学不甚优赡,居常止以学士君房代之,盖假其稽古才雅也。既传宣,令急撰寺记,时张尚书为小官,醉饮于樊楼,遣人遍京城寻之不得,而夷人在阁门翘足而待,又中人三促之,紫微大窘。后钱、杨二公玉堂假日,改《闲忙令》 ,大年曰:世上何人最得闲?司谏拂衣归华山,盖种放得告还山,养药之时也。钱希白曰:世上何人号最忙,紫微失却张君房,时传此事为雅笑”。○4由此掌故而知张君房,学养精深嗜古,文才横溢于当时,此时可能是任职集贤校理之事。

仲放、即仲逸、字放,河南洛阳人。隐居终南山的豹林谷,景德二年(1005)诏至汴京,擢右谏议大夫,从真宗东封禅于岱,西祀汾阴后土于脽上,居嵩岳,多次至京城,屡乞还归终南。仲放乃是陈抟弟子也,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逝于豹林谷,服道士衣,真宗亲撰悼文,赠工部尚书,《宋史》有传。

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县人,进士及第。晚年为工部侍郎、翰林院学士,兼史馆修撰,景灵宫副使等官职,《宋史》有传。

王铚《默记》云:“张君房、字允方,安陆人。仕至祠部郎中,集贤校理,年八十余卒。平生喜著书,如《云笈七签》、 《乘异记》、 《丽情集》、 《科名分定录》、 《潮说》、 《脞说》之类甚众。知杭州钱塘,多刊大字版携归,印行于世。君房同年白稹者,有俊声,亦以文名世,早卒,有文集行于世。常轻君房为人,君房心衔之。及作 《乘异记》 ,载白稹死,其友行舟,梦稹曰:我死罚为龟,汝来日舟过,当见我矣。如其言,行舟见人聚视,而鸟鹊噪于岸,倚舟问之,乃渔人网得大龟,其友买而放之于江中。 《乘异记》 既行,君房一日朝返,出东华门外,忽有少年拽君房下马奋击,冠巾毁裂,流血被体,几至委顿。乃白稹之子也,问:吾父安有是事,必死而后已。观者为释解,且令君房毁其板,君房哀祈如约,乃得去。”○5此故事发生于汴京,可以肯定在仁宗时代。除知于随、郢、信阳三郡时,回朝面君奏事,在东华门外遇见白稹之子,羞辱于众人情形实属难堪,同年已经已经物化,何必作此揶揄之文,有伤于厚道,非长者所为,文人相轻信不诬也。现存《乘异记》,在《说郛》中,仅存四条而已,无有白稹为龟记载。

同乡王得臣《麈史》云:“集贤张君房、字尹方。壮岁从学,逮游场屋,甚有时名,登第时年已四十余。以校道书得馆职,后知随、郢、信阳三郡,年六十三分司,归安陆年六十九致仕。尝撰《乘异记》三编,《科名定分录》七卷,《儆戒会最》五十事,《丽情集》十二卷,又《潮说》,《野语》各三篇,泊退居又撰 《脞说》二十卷。年七十六仍著诗赋杂文,其子百药尝纂为 《庆历集》三十卷。予惟《会最》, 《丽情集》外,昔尝见之,富哉所闻也。”○6又在同书中,有“予里集贤张君房,年六十三分司,六十九致仕。光禄卿张君靖,年六十六致仕,其子朝请大夫涛,仕京东提刑,年六十九致仕,三人皆康宁无疾。”○7张君房晚年身体无疾,阅读大批文献,得以养生之术有关。《丽情集》,今虽然流行于世,但已经残缺不全,无以见十二卷之全貌了。《科名定分录》,而《默记》作《科名分定录》,所记书名相异,不知何故?

《麈史》还记有令狐揆经常入城至张君房家阅书,或有借书而归,张君房藏书有万卷余。令狐揆是安陆名儒,目齐安致仕后,除耕钓之外,著书抚琴而已,是张君房晚年好友。《麈史》王得臣,记载乡前辈之事,可以为真实记录,而且同代的人,以年龄属于后生人也。

释文莹、字道温,杭州钱塘县人,晚年荆州金銮寺,《湘山野录》成书熙宁间。王铚、字性之,河南汝阴县人,其父萃仍是欧阳修的弟子,其《黔记》成于高宗绍兴间。王得臣、字彦辅,自号凤亭子,安陆人。生于仁宗景佑三年(1036),嘉佑四年(1059)进士及第,《麈史》书成于政和五年(1115)。

张君房之墓,《湖北通志》云:“宋张君房墓,在县南二十里董店,府志、又县志云、明天启间,其后裔张鹤鸣官兵部尚书,属邑人护持,后失其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董店人竣塘,掘得墓砖,有张金紫宅匛字,棺木犹存,事闻于县,知县钱乔云亲加封窆。二十四年知县梅体萱建立墓碑,并立碑于道左,墓后屯田二斗,为民妇张氏业,愿捐作墓基。”○8张鹤鸣《明史》有传。从道光二十三年到现在,又有一百五十余年,人世间几经沧桑巨变,张君房这墓,不知还存在否?如存在亲至其地凭悼,以表景仰前贤。

张君房的事迹,宋人笔记,皆有所涉及,但是无有超出以上之书。在舆地著作中,如王象之《舆地广记》、祝穆 《方舆胜览》、 明清《一统志》。属于地方志乘,如宋《临安志》、明《湖广总志》、清《安陆府志》与《安陆县志》,以及《浙江、湖北通志》,皆有记载,文字虽有繁简,大体上还是一致的。

二、《大宋天宫宝藏》始末


首先由太宗叙起,太宗晚年,对于道教文献甚为重视,进行一次整理,所以诏命徐铉等人,校正、缮写分送给各大宫观,时间在端拱二年(989)至淳化二年(991)之间,以时论还是仓促而成,并不完善。所以英宗再次进行整理,始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至九年(1016)初步完成,又延续到天禧初年,才缮写完毕,故名为《大宋天宫宝藏》云。

叙其始太宗有云:“左散骑常侍徐铉刊正道书”之诏。本文重点是真宗时《道藏经》的整理,始末兼顾。在《续资治通鉴》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之秋,真宗诏旨左右街,“选道士十人,校定《道藏经》(二年八月辛卯)。明年(1010)于崇文院集官详校,钦若总领,铸印给之。旧藏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太宗尝命散骑侍郎徐铉、知制诰王禹称 、太常少卿孔承恭校正,写本送大宫观。钦若增六百二十二卷,又以《道德经》、《阴符经》,乃老君、圣祖所述,自四辅部升于《洞真部》。钦若自以深达教法,多所建白,时职方员外郎曹谷亦称练习。钦若奏:校藏经未几,出为淮南转运使,奏还卒业,诠整部类,升降品第,多所为也,会著作佐郎张君房,就杭州监写本。”○9上“散骑侍郎”应作“常侍”,《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与《宋史》皆作"常侍"可考考。

王钦若总领其事,内中有“出为淮南转运使”时间问题?可能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八月,淮南路滁、和、杨、楚、洄五州旱,诏发运使减运河水,以灌农田。王钦若是否此时为转运使,不久调回汴京。张君房校正《道藏经》,是在六年(1013)之冬,还是王钦若总领其事,至于曹谷其人,于大中祥三年(1010),为度支判官,祀汾阴后土地抵亦涉及其人,惜《宋史》无传,其他文献也无有记载,实属遗憾也。

曾巩《隆平集》有云:“《道藏经》,大中祥符九年(1016),枢密使王钦若删详,九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钦若言:《道德》、《阴符》乃老君 、圣祖所述 ,升于洞真部,《灵宝度人经》之次。又总为目录、表、求御制序,诏从其请,赐名曰:《宝文统录》。钦若又言:三洞真经者,无上大罗天玉京元都秘藏之所蕴也。元始命天皇真人。象形模写,名曰:《天书玉录》为文字之宗,由是经录符图,诸天灵宝递相祖述,故道经为首焉,《洞真经》、 《洞元经》、 《洞神经》 ,总百九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卷,秘在玉京元都三十三天,未尽降世间,开辟后已降之经,一万九千九百七十卷。梁简文帝时,有六千余卷,唐明皇所撰《琼纲》 ,才三千余卷。徐铉等尝校勘,去其重复,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王钦若又增五百余卷。 《洞真》、 《洞元》、 《洞神》谓之三洞,《太清》、 《太平》、 《太真》、 《正一》 谓之四部。钦若又于,《道藏》中,检阅神仙国姓者,四十人事迹以闻,诏图形景灵宫廊庑。”○10文“隆”应作“阴”字,“真”应作“玄”,“千”应作“十”字,有的避讳,有的抄写时之误,文中涉及未降之卷数,虽然荒唐,但是古人有此想法,难以用今天尺度定是非,起码反映了王钦若的观点,应从历史角度看,不能一概抹杀当时情况。尤其是《道藏》卷数,如梁、唐、宋三朝之卷数,这对于治道教文献,有其参考价值,不能因噎而废食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云:“唐开元中列其书为藏,目曰:《三洞琼纲》,总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厥后乱离,或至亡缺。宋朝再遣官校定,事具释道志,尝求其书,得七千余卷,命徐铉等雠校,去其重复,载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大中祥符中命王钦若等照旧目刊补,凡得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元部一千一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真部一千四百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卷。合为新录,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又撰篇目上献,赐名曰:《宝文统录》。”○11由此数字加起来为四千三百五十卷,与总数相差九卷,不知马端临为何数字失误?而张君房上《大宋天宫宝藏》为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则多于《文献通考》,二百另六卷,说明马端临卷数,来源于《宝文统录》。

程俱《麟台故事》记载:“大中祥符九年(1016)三月,加王钦若检校太师,又加兵部郎,直史馆。张复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祁暐阶勲赐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钦易太常博士、秘阁校理。慎镛鱼袋、皆预校《道藏》故也。是日典宴赏花于后苑,上作五言诗,从臣咸赋,因射于太清楼下。”○12文中张复祠部员外郎,乃张君房。《宝文统录》完成之后,对于参与其役人员,皆有晋级,唯独慎镛无有涉及官职,仅得赏赐鱼袋,不知何故?特别是内苑赐宴和赏花,则非同一般,群臣赋诗唱和,其情其境可想而知,然后又射击于太清楼下,太清乃是内藏书之处。由此知晓真宗对于道教之态度,以及对于道教文献之重视,可以与唐玄宗《三洞琼纲》相媲美,而且在整理文献,还有超过的地方,尤其是卷帙,大有后来者居上,乃是势之必然。王钦若《宋史》无有“又加兵部郎”记载。

下表以大中祥符间为准则,由此可以窥见编纂《宝文录》之过程。大中祥符二年(1009)八月辛卯日,“诏左右街,选道士十人,校定《道藏经》典。”见谢守灏《混元圣纪》卷九,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年(1010),“于崇文院,集官详校,钦若总领,铸印给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六。

约在四年(1011),“初诏道释藏经,互相毁訾者,削去之。钦若言《老子化胡经》,乃古圣遗迹,不可削除,诏从之。”谢守灏《混元圣纪》卷九。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年(1012),“知处州张若言,黄帝任六相而天下治。……其六位仙官,望令编修《道藏》所增入,醮位及于圣祖殿设像,从之。”李焘《续资通鉴长编》卷七十九。

六年(1013)六月己巳日。“以御制《大中祥符颂》、《真游颂》、《圣祖临降记》、赐天下《道藏》,从中书门下所请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

约在六年,“尔钦若以《道德经》、《阴符经》、 乃老君、圣祖所述,请自四辅部,升于洞真部。”谢守灏 《混元圣记》 卷九。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六。八月丙戌日,“出御制《静居集》三卷,并《法宝录序》、示王旦等,先是赵安仁准诏编修藏经,表乞赐名制序,诏从其请,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一。

七年(1014)五月癸丑,“王钦若上洞真部,六百七十卷”。王钦若又言:“《九天生神章》、《玉京》、 《通神》、 《消灾》、 《救苦》、《五星》、 《秘授》、 《延寿》、 《定观内》、 《保命》、 《六斋》、 《十直》凡十二经,溥济于民,请摹印颁行,从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六。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八年(1015)闰六月丙辰日,“王钦若准诏,讨阅《道藏》赵氏神仙事迹,凡得四十人,诏画于景灵宫之廊庑。”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五,《宋大诏令集》有真宗之文。

九年(1016)三月戊申日,“枢密使王钦若,上新校《道藏经》,赐目录名《宝文统录》,上制序,赐钦若及校勘官器币有差。寻又加钦若食邑,校勘官阶勲,或赐服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六。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亦有记载。从以上可以窥见当时校《道藏经》情况,可供参考。

另方面四川大学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史》中,收录真宗之文,足以一厚册有余,而《宝文统录序》文,编中没有收,甚为可惜。

三、校勘编纂《道藏经》之人物


宋《道藏经》的编纂始由太宗端拱,而至大中祥符、天禧终。历时既久,所参与者亦众。今只取可以考见者,介绍于次。

徐铉、字鼎臣,江苏广陵人(今扬州市)。先仕于扬吴,时为校书郎,又仕南唐李氏,孝宣帝李璟保大间,官知制诰中书舍人。后主李煜时为礼部侍郎,除中书省事,历尚书右丞,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等职。后归于赵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为直学士院,四年(979)随太宗征太原刘继元,除给事中,八年(983)迁右散骑常侍,判尚书省。端拱二年(989)迁左散骑常侍,淳化二年(991)以庐州尼道安诬陷,谪静难行军司马于邠州(陕西彬县),至道二年(996)复左散骑常侍。在邠州时题其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即卒,年七十六,铉无子,门人郑文宝护其丧至汴,胡仲容归其葬于南昌之西山”。○13徐铉有子先其父而亡。徐铉校正《道藏经》,应在端拱二年和谪官之前,而《骑省集》以及墓碑都没有涉及此事,但是其他文献皆记载此事,徐铉奉诏校定《徐氏说文》,精通于录隶皆臻其妙,享有盛名于当时,笃信于道教,《集》中所撰道教之碑为数较多,著有《骑省集》三十卷,《赞疑论》和《稽神录》皆流传于世。《宋史》有传。

王禹称,字元之,山东钜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及第。初授任武城主簿,徙知长渊县。雍熙四年(987),奉诏赴阙为大评事,端拱元年(988)擢右拾遗,直史馆,二年拜左司冻,知制诰。淳化二年(991)为徐铉雪诬,谪商州团练副使,又移解州。淳化四年(993)召还拜左正言,直昭文馆,以礼部员外郎,复知制诰。五年入翰林院学士,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寻罢以工部郎中,知滁州。至道二年(996)徙知扬州,三年召还复知制诰。真宗咸平元年(998)以刑部郎中,知制诰,除知黄州,再迁蕲州,逝于官署,终年四十八岁。“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排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祠艺者,极意称扬之。”○14王禹称校正《道藏经》,应在端拱二年(989)、首次除知制诰之时。著有《小畜集》二十卷(四库作三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议》十卷、《诗》三卷,《宋史艺文志》有《制诰集》十二卷,《小畜集》三卷,又《外集》二十卷,《别集》十六卷。惜现存《小畜集》无记载校正《道藏经》之事,可能在其余文集中有所叙述,《宋史》有传。

孔承恭、字光祖,河南洛阳人,亦有作京兆万年县人。后晋石敬瑭时以门荫授秘书省正字,入宋由王审琦荐为郑州参军,太宗即位命监西京(洛阳) 氿麴,迁大理正议。太平兴国八年(983)擢库部员外郎,判大理少卿,迁屯田郎,兵部郎中。淳化元年(990)为太常少卿,故有“诏承恭与左散骑常侍徐铉刊正道书,俄以疾求解官。且言早游嵩少间,乐其风之,愿卜居焉,上召见,哀其嬴瘠,出御药赐之,授将作监致仕。”○15卒年六十二岁,孔承恭参与校《道藏经》,为淳化元年任太常少卿之时,但是由太仆少卿张洎、司农少卿臧丙等人传,孔承恭为太常少卿,当为端拱二年,因为当时有九人晋升为少卿之职,不知《宋史》九人之传中记载有异,相差一年。清田文镜、顾栋高纂修 《河南通志》、孔承恭藉贯作洛阳人。《宋史》有其人之传。

张契真、字齐一,浙江钱塘县人。在“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受《正一盟威灵宝法录》于大元樊先生。由是紫蕊玉笈之书,无不历览,而名振江浙。忠懿王精崇道法,每三录斋,俾总其事,王公贵人,亦从而钦尚。宋太平兴国中,太宗命有司,即国之东南建太一宫,诏天下戒洁之士居之,即契真与选,未几禁中清醮,因召见,款对称旨,赐紫衣。而上以道书鱼鲁未定,诏两街道录选优学者刊正,而契真复与,既毕,赐元静大师之号。”○16文中虽然未有确切年代,从时间情况,当时端拱间事,则无可疑。张契真逝于真宗景德三年(1006)正月二十五日,卒年七十一岁。清《浙江通志》和《杭州府志》,皆有张契真传。以上四人都是太宗朝,校正《道藏经》都作出了贡献,景仰前贤故志不忘。

王钦若、字定国,江西新喻县人。其祖父郁任职鄂州(武汉市)时,长江水骤至,徙家居于黄鹤楼, 即王钦若呱呱诞生于此楼。淳化三年(992)进士甲科,初授毫州防御推官。迁秘书省秘书郎,以右正言,知制诰,迁翰林学士,除西川安抚使。咸平四年(1001)拜左冻议大夫,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以工部郎中,判天雄军,还朝特置资政殿学士,又加大学士。三年迁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大中祥符初为经度制使,兼判兖州,封禅岱岳为天书仪杖副使,除为淮南转运使,迁礼、户、吏部尚书、枢密使,同平章事,八年(1015)为枢密使,同平章事。九年(1016)为检校太傅、太尉。天禧元年(1017)迁右仆射,寻拜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三年罢太子保,寻判杭州。逾年复资政殿大学士,资善堂侍讲,进司空,除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洛阳)。降司农卿,分司南京(商丘)。仁宗即位,复秘书监,寻改太常卿,知濠州,迁礼部尚书,知江宁府(南京)。天圣元年(1023)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二年进司徒,兼译经使,封冀国公。领过会灵观、景灵宫、玉清昭应宫三宫宫使等官职,薨于位赠太师,谥曰:文穆,卒于天圣三年(1025)十一月戊申日,享年六十四岁。王钦若尝言,“少时过圃田,夜视天中赤文成紫微字,后使蜀至褒城道中,遇异人,告以他日位至宰相,既去视其剌字,则唐相裴度也。及贵遂好神仙之事,常用道家科仪建坛场,以礼神朱书紫微二字,陈于坛上。”○17著有《卤簿记》、 《彤管懿范》、《天书仪制》、《圣祖事迹》、《翊圣真君传》、《五岳广阐记》、《列宿万灵朝真图》、《罗天大醮仪》,奉诏编纂《册府元龟》一千卷。王钦若自以精熟于道教,多所建明,领校《道藏经》总其事。《宋史》有传。

钱易、字希白,浙江临安县人。钱惟渲之从弟也。太宗时钱易以十七岁举进士,试于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自此才学知名于当时,真宗朝又举进士,恶其无行又落第,在咸平二年(999)进士第二人。初授濠州团练推官,召还为光禄寺丞,寻判蕲州。景德二年(1005)除秘书丞,又通判信州。大中祥符无年(1008)东封禅于太山,献《殊祥录》,迁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四年(1011)祀汾阴后土,修《东驾所过图经》,转祠部员外郎,后坐事降职颍州税,不久召还判三司磨勘司,知开封县,复直集贤院。七年(1014)真宗朝谒毫州太清宫,又修《东驾所过图经》,献《宋雅》一篇,擢知制诰。九年(1016)为秘阁校理,天圣二年(1024)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享年春秋五十九岁。钱易“才学瞻敏过人,数千百言,援笔立就,又善寻尺大书行草,及喜观佛书,尝校《道藏经》。著《杀生戒》。有《金闺》、《瀛洲》、《西垣制集》一百五十卷,《青云总录》、《青云新录》、《南部新书》、《洞微志》一百三十卷。”○18《东都事略》、《宋史》、以及《浙江通志》、《杭州府志》、《临安县志》,皆有钱易之传。

祁暐、字坦之,山东胶水县人(胶县),大中祥简进士及第,擢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真宗朝谒毫州太清宫,参与修《东驾所过图经》,除知潍州。乃当时有名孝子,有“母丧庐墓,衰麻蔬食,经六冬,有白兔白马驯扰墓侧,状闻,诏赐粟帛。”○19而《莱州府志》作天禧中进士,记载有不同,参与编纂《道藏经》,见《麟台故事》中。

慎镛、浙江衢州信安县人(常山)。其父从吉乃钱俶之婿,后入宋。慎镛为“金部度支员外郎,秘阁校理。”○20查阅地方志乘,未有寻到其人之传。只有《宋史》在其父传中记载,有慎镛以上官职,《麟台故事》内五人中,有慎镛“预校《道藏经》”得赐鱼袋的记载。

段少连、字希逸,河南开封人。以词学科入试,授秘书省校书郎,知崇阳县,杭州观察判官,“预校道书,改秘书省著作佐郎”,除知蒙城,含山、金华三县,入以本省丞为审判院,除江宁通判,召还为御史台推直官,迁太常博士。降秘书丞,监涟水军氿税,复为博士,通判天雄军,还为殿中侍御史,除开封府判官,改尚书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为三司度判官,除两浙转运副使,徙使淮南兼发运司事,加兵部员外郎,又徙陕州,兼待御史,为度支三司副使,擢工部郎中,天章阁侍制,除知广州,迁龙图阁学士,知泾州,寻改渭州,命未至而逝。史云:“通敏有才,遇事无大小,决遣如流,不为权势所屈,即卒,仁宗叹息之。”○21段少连甚为范仲淹所赞誉,故云:“才堪将帅”之语。段少连参与预校《道藏经》,乃是任杭州观察判官,后升为著作佐郎,完全符合当时情形。清修《河南通志》、《浙江通志》皆有段少连传。《宋史》列传第五十六。

李建中、字得中,原京兆人,后由蜀迁徙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太平兴国八年(983)中进士甲科。初授大理评事,知岳州录事参军,迁著作佐郎,监潭州茶场,改殿中丞,历通判道、郢二州。转太常博士,降殿中丞,直昭文馆,改直为集贤院。除两浙转运副使,迁主客员外郎,景德中进金部员外郎,掌西京留司御使台,加司封员外郎,工部郎中等职。有“善修养之术,会命官校定《道藏》,建中预焉,又判太府寺。大中祥符五年(1012)冬,命使洄州,奉御制《汴水发愿文》,就致设醮使还得疾,明年(1013)卒,年六十九。建中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22著有《文集》三十卷。释文莹《玉壶清话》载云:“李建中,后被诏与张君房集贤校勘《道藏》,时号称职”○23之赞誉。李建中校定《道藏经》,应在大中祥符三年至六年,即所谓第一阶段,供参考。

冯德之、字几道,河南人。有“少习儒业,书无不读,京师号冯万卷,不慕声利,弃家入道。被旨住杭州洞霄宫,时公卿皆以诗饯行。宋真宗锐意玄教,尽以秘阁道书,出降余杭郡,俾知郡戚纶,漕运使陈尧佐,选先生及冲素大师朱益谦等修校成藏以进,号《云笈七签》。初诗人潘阆与先生为道义交,任洄州参军卒,先生囊其骨归葬天柱山,钱易铭浦墓具载其事。”○24传中《云笈七签》应作为《宝文统录》,或者为《大宋天宫宝藏》,此及邓牧,一时失误,所记非实,出现失误。潘阆《消遥集》中,有赠冯尊师诗三首,王禹称亦有《送冯尊师》诗,当时达官显宦,骚人墨客有诗酬唱,可以想见冯德之为人,潘阆、王禹称二人举例而已,还有多人之诗未录。《杭州府志》、《余杭县志》仙释中,皆有冯德之传。

至如曹谷和朱益谦,因为文献中还未能查到,只好暂缺。还有玉清昭应宫上座,慕真大师刘去奢。号和靖先生,博通教典,并有道行,与真宗有宫邸之旧,及真宗即位甚得青睐,论时与校正《道藏经》相吻合,是否参加此役役,惜无记载,留得他日发现,再作补充。

尾语


不妨再重复赘语,宋《道藏经》,由太宗端拱二年至淳化二年,校正领其事者为散骑常侍徐铉,及知制诰王禹称。大中祥符二年至九年,并延续至天禧三年,总领者为宰辅王钦若,以及集贤张君房,成藏目以献,赐名《宝文统录》御制序冠其首,收尾工作继续进行,至天禧三年缮写完毕以进,名曰:《大宋天宫宝藏》,每次卷数递增,淳化间得数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大中祥符得数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后者多前为数六百二十二卷,天禧为数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则多《宝文统录》二百另六卷。

在此基础上,可以说给《政和万寿道藏》,铺平道路,也给雕版印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至使徽宗时卷数猛增到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以及南宋,越来越多浩繁的卷帙。虽然宋《道藏经》天壤间已经绝迹,但是对于金元明三朝《道藏经》编纂,是有所影响和鉴,至元虽然有焚经之厄,然而多数文献,还是留存于后世,这无须多言,总之,对于祖国文化宝贵遗产的累积,作出不可抹杀的贡献。为了缅怀前贤,以志不忘掘井人,故草此稿,敬请同仁,不吝赐教为盼!


附录


宋真宗赵恒撰《宝文统录序》有云:“夫混茫未闢,兹谓之无名,文字云,生于是乎?有作矧乎,希夷之旨,冲妙之音,法于自然,生乎太极。所以述洪荒之始,叙天地之心,宣至真之言,介群生之福。若乃刻之瑶版,贯之金绳,封以琅函,固以琼蕴。万灵翼卫,与环极而同遵,亿世仰观,方珠躔而不昧,其久也,盘石有时而铄矣,其异也,烈火莫得而燔之,所谓神之至神,大之为大者也。言思往古,以迄后时,开基缵服之后,王代工具,瞻之乡辅,穆清垂拱,以致太和。廊庙缉熙,用成大定,莫不奉其训而成治,遵其教而流行。至于啬炁凝神,澡心练行,累德增善,通幽洞灵,上宾于九清,下延于万灵,游方之内,故莫得而详?象帝之先实于斯,而睹国家,肇膺丕历,钦奉元枢,艺祖渊嘿,以教人神,宗清静而致治,隆兴玉宇,远募银题,大致阙文,夐出前古。载惟眇质,祗绍庆基,仰受河图,下迂飙驭。岱宗升燎,鄈壤廌琮,涡水顺风。国阳肆类,民归淳朴,物无荐瘥,岂正宗佑之灵,以恢盛则仰,亦虚无之助。用浃多祥,期阐真风,在杨妙旨,惟发挥于閟籍,可启迪于怀生,复以载祀,屡迁篇章,至广授于帝喾,伯禹不其近欤!传于龙汉赤明,蓋夫远者,倘靡伸于诠次,即何罄于夤恭。由是诏朝宥密之臣,总司厥任,择东校雠之上,各效其宫,辑丹室之宝章,访紫台之秘迹,正奇字于古篆,考方言于轺车,索隐造微,铅黄之妙,曲尽群分,类聚甲乙之次罔差,岂止班志之九十三篇,仙记之三十六法,而已哉!飞灰之序,三浃贯花之教,一成将使垂于后,天布之绵字方新,濡翰以永藏山。惟庆育寿丘,是开帝绪,高升函谷,允曰道宗。仰惟述作之言,并极天人之际,混于诸子,良所未安,列行宝经,兹为至当,自幼冲之仰奉,诏不朽之明规。枢密使、吏部尚书、检校太师、同平章事三钦若。实冠攸司,益怀顺美,顾勤职之无舍,期传世之有辉。爰以奉封,献兹篇目,愿载序引,式谨岁时,绍浚宙之,鸿源虽远,钦于道荫,继《琼纲》之前制,亦可焕于人文。俯示方来,弥多腼愧,题曰:《宝文统录》云尔”○25之云。
来源:http://www.taoistic.org/wenghua/wenshizhli/zhanjunfang.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QQ|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東里論壇 ( 粤ICP备14015598号 ) 公安备案图标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19号
GMT+8, 2024-11-22 15:41 , Processed in 0.092310 second(s), 4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