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東里論壇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全50册)(PDF,PDG)

[复制链接]

337

主题

488

帖子

3109

积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9
发表于 2025-1-17 12:19:23 |阅读模式
發布書籍
【叢書名】:
【書名】: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
【作者】:
【出版機構】: 湖南教育出版、大象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3—1995年初版,2015年再版
【版式】: 繁體豎排
【頁數】:
【清晰度】: DPI300或同等清晰度
【完整度】: 完整
【書籤】:
【文件格式】: PDF,PDG
【文件大小】: 8.91G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PDF为大象出版社,PDG为湖南教育出版) (访问密码: 2047)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评介(2021)

说明:本文为书评《〈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评介》中文原稿,未正式发表。英文发表版本(吕昕译)略有增订,参见:ZHENG Cheng. A Review on the Book Series Compendium of Sources on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5, no. 1. June 2021. 109-121.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2015年重印本)

书评:任继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全50册),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5年初版,2015年再版。

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离不开一手文献。现存相关史料数量几何,如何获取呢?

中国历史文献的主体是书籍。中国古代书籍,简称古籍,目前一般界定为1912年之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印刷书与手抄本书籍。《中国古籍总目》著录约20万种。[1] 收录版本估计在50万种以上。按当前标准,1796年(嘉庆元年)之前的印刷书与抄本基本都属于善本书。[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版本约7万4千种。[3]

自8世纪印刷术兴起,直到19世纪中期,绝大部分中文印刷书都是木刻本,少量为活字本。许多版本传世稀少,甚至仅存孤本。直接利用古籍,特别是善本书原件并不容易。研究者日常使用的古代文献,除了点校本与全文数据库,主要是影印本与影像数据库。

1949—2010年间,主要在1980年之后,中国大陆出版新编古籍影印丛书450余种,收录各类典籍约50,000种。[4] 最重要的“四库系列丛书”(1986—2005),共计7,000余册,影印收录历代典籍15,000种以上,形成了当今应用传统文献的基本书库。[5]

据粗略统计,与科技直接相关的传世中文古籍约在12,000种以上,约占古籍总量的 6%,集中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水利、博物谱录、工艺技术等方面,以及1860年代后大量出现、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新学书籍。其中医书超过6,000种,几占半数。1949年至今,约有2,000种科技类古籍整理出版,大部分为影印。[6]

2015年再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是迄今规模最大的科技类古籍影印丛书。《通汇》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编纂,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改名大象出版社)1993—1995年间初版。按学科分为数学、天文等10卷及索引卷,精装50册,收录典籍凡541 种,总约4,000万字。[7] 选书范围以19世纪中期为下限,系统汇集中国社会受到西方强烈冲击之前的著作(有少量例外),乃是研究中国传统时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史料集。1990年代中期,中国古代科技史料相对缺稀,《通汇》系统提供大量一手资料,犹如一座专业图书馆,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受到学界热烈欢迎。1997年,《通汇》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各卷基本信息如下:[8]

1 数学卷 5册 90种 郭书春主编 1993

2 天文卷 8册 82种 薄树人主编 1993

3 生物卷 3册 42种 苟萃华主编 1993

4 农学卷 5册 43种 范楚玉主编 1994

5 医学卷 7册 26种 余瀛鳌主编 1994

6 技术卷 5册 73种 华觉明主编 1994

7 物理卷 2册 19种 戴念祖主编 1995

8 化学卷 2册 47种 郭正谊主编 1995

9 地学卷 5册 59种 唐锡仁主编 1995

10 综合卷 7册 60种 林文照主编 1995

11 索引卷 1册 王有朋主编 1995

《通汇》有总序、凡例。10部分卷各冠绪论,概述学科的发展史与重要典籍。约100位学者为541部作品分别撰写提要。如果将全部绪论与提要合为一书,便是一部近百万字的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书录,可以反映1990年代中期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成果。

影印底本,主要依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书。前者是中国国内最重要的科学史专门图书馆(今名李俨图书馆),藏有古籍约2,400部,善本约300部。馆藏偏重子部(约占三分之二),犹以古算书为特色(约660部)。上海辞书出版社继承了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之一老中华书局遗留在上海的图书馆,古籍收藏较为丰富[9]。此外,《通汇》也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浙江图书馆等地影印了若干重要典籍。

数学、天文、农学、医学是中国古代较为发达的学科,在传统的图书四部分类法中占有专门子目,传世文献较为丰富。物理、化学、生物则19世纪后期舶来的现代概念,据之筛选传统文献,来源相对零散。对比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几种综合性古籍影印丛书(收录著作皆超过3,000种,按四部法分类),可见《通汇》数学、天文两类,规模较大,体量突出(表1)。

表1 影印丛书类目比较表


以下分别介绍《通汇》各卷特点与重要资料。

《数学卷》5册90种,是《通汇》收录品种中最多的一卷。上自《周髀算经》(约在公元前1世纪),下迄清末最重要的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的著作,涵盖汉唐间数学经典、宋元数学高潮时期的杰作、明代应用数学、清代学者对中国古典数学的研究著作等类型。明末清初(17—18世纪)西学东渐背景下出现的著作亦多收录,诸如《数理精蕴》(1723)这类影响深远的编译作品。汉译《几何原本》前六卷与后九卷,分别于1607年、1857年初刊,对明清数学具有重要影响,故将1864年合刊之十五卷本作为附录,影印收入。

17世纪之前的中国数学著作传世不多,《通汇》基本全收,凡36种;17世纪—19世纪中期传世数学论著数百种,择要选取54种。书末附《数学卷未收书目》,著录1912年之前成书的传世著作约1200种。《通汇·数学卷》迄今仍是最实用的中国古代数学史料集成。

本卷的编纂,得益于李俨(1892—1963)、钱宝琮(1892—1974)、严敦杰(1917—1988)等前辈学者打下的坚实基础。科学史所(1975年之前称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首任所长李俨专治中国古代数学史,数十年间不断编纂完善中国古算书目录。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也拥有李俨先生捐赠的约500部数学古籍,包括78部和算书(日本数学古籍),以及少量越南古算书抄本。

版本方面,《数学卷》影印抄本16部,1796年之前的印本33部,不乏珍稀之品。[10] 以下略举数例:

唐以前的主要数学著作,称为《算经十书》。其中《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六种有南宋刻本(1213年)刻本传世,皆为各书现存最古老的版本,1981年已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通汇·数学卷》另辟蹊径,《九章算术》等七部典籍,选用了南京博物院所藏武英殿聚珍版本。该版《九章算术》(约1776),是清代著名学者戴震(1724—1777)的整理本,内容较传世宋刻本(残缺约一半)完整。《通汇》选用的底本原为承德避暑山庄藏乾隆皇帝御览本。该本订正了初印本的少量错字,又与一般殿本不同。

《诸家算法及序记》,抄本。该书抄自《永乐大典》,保存宋元间珍稀数学史料不少,其所据《永乐大典》原卷已失传。科学史所藏孤本,首次影印。

王文素《算学宝鉴》,抄本。明代应用数学的代表作,有1524年作者自序。国家图书馆藏孤本,首次影印。

陈厚耀《错综法义》,清初抄本。该书是最早一种讨论排列组合问题的中文著作。科学史所藏陈厚耀(1648—1722)《算义探奥》抄本为海内孤本,《错综法义》为其中一种,首次影印。

年希尧《视学》,雍正十三年(1735)增修本。该书是第一部研究透视原理及欧洲绘画法的中文专著,部分内容来源于意大利耶稣会士安德烈·波佐(Andrea Pozzo,1642—1702)的著作Perspectiva Pictorum et Architectorum(1693)。该书开本阔大,刻印精美,初刻本(1729)及增修本欧洲尚存八部,中国国内仅存三部(国图,湖南省图、科学史所各一部)。《通汇》据科学史所藏本影印。

《天文卷》8册82 种。以天文历法为主,兼及星占文献。古代中国的天文学,长期为官方垄断,发展相对独立,同时也多次受到域外文明影响。本卷既包含历代官修正史天文志、历志,以及大量私人著作,也收录传播印度、伊斯兰、欧洲天文学的作品。

例如,8世纪初成书的《开元占经》(716—728),为供职唐朝天文机构的印度裔学者瞿昙悉达编纂的星占大全,包含早期星表数据,以及一部原本已经失传的汉译印度历法《九执历》。《通汇》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末大德堂抄本。

14世纪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下令翻译的阿拉伯星占术著作《天文书》,1383年完成。该书原为11世纪初波斯数学家、天文学家阔识牙耳(Kūshyār ibn Labbān)的作品。《通汇》影印洪武间内府刻本。

17世纪前叶成书的《西洋新法历书》,是一部大型丛书,系近代早期中西科学交流的重要成果。耶稣会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等人与中国学者合作编译,以第谷体系为基础,介绍欧洲天文学理论与应用知识,取得清朝官方天文学地位,影响深远。《通汇》用北京大学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藏顺治、康熙刻本配补。全书子目约30种,《通汇》选收16种,影印本约一千页。

《天文卷》搜罗了不少出土文献,包括殷墟甲骨中的天文资料,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五星占》,汉简历谱、敦煌吐鲁番历书等,皆为20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

珍稀版本方面。颜颐仲《铜壶漏箭制度》(1247年成书)、孙逢吉《准斋心制几漏图式》(新近研究表明,约1281年成书)两书,对研究中国古代漏刻发展和计时技术、制度极为重要。《通汇》收录国家图书藏道光三年(1823)黄丕烈士礼居抄本,系海内孤本,首次影印。

《农学卷》,5册,43 种。历代重要农书收录齐备,涵盖综合性大型农书、地区性农书、专门谱录、蚕桑、畜牧、救荒、治蝗等方面。入选者多为名作,重要作品如《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目前已有较好的整理本。

《生物卷》,3册,42 种。谱录为主,如《全芳备祖》《植物名实图考》等。马王堆西汉帛书《相马经》系出土文献,本卷收录整理本。谭贞默《著作堂集》(1642)堪称嘉兴昆虫志,崇祯初刻本极为罕见,本卷据国家图书馆藏本首次影印。《农学卷》与《生物学卷》题材有重合之处,可以相互补充。

《医学卷》,7册,26 种。中国传统医学拥有专门的研究与出版机构。1949年以来,中医古籍影印丛书已有20余部,收录旧籍超过1000种[11]。《通汇》仅选辑著名者,种类较少。影印底本7种为明清间刻本,其余皆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重印。

《技术卷》,5册,73种。选取历史上重要的工程技术、工艺技巧相关典籍(部分为节选),涵盖水利(29种)、军事技术(25种)、建筑(5种)、机械(4种)、矿冶(3种)、造船(2种)、纺织(1种)、印刷(1种)等方面。

罕见之书,略举两例。

1041—1048年,毕昇首创泥活字印书,但后世中国活字以木制为主,泥字极少。19世纪前叶,翟金生参考毕昇方法,制造泥活字印书,1844年出版个人诗集《泥版试印初编》,是为一种特殊的工艺试验品,传世复本甚少。《通汇》用国家图书馆藏本影印。顺带一提,科学史所图书馆藏有数百枚翟金生泥活字实物。

明末官员、天主教徒孙元化(1582—1632)曾借助葡萄牙人训练火炮部队,对抗后金。孙氏编著《西法神机》一书,部分内容源于16—17世纪西班牙文炮学著作。该书系未定稿,直到1902年方刊刻出版,目前仅知四部存世(上图、南京图、京都大学、科学史所)。《通汇》采用科学史所藏本,首次影印。

《物理卷》,2册,19 种。主要与光学、声学、音乐相关,如《墨子》、《乐律全书》、《镜镜詅痴》等。基本都是常见典籍。

《化学卷》,2册,47 种。超过半数作品为炼丹术文献,选自《道藏》影印本。其他多为短篇作品,涉及酒、糖、熏香、墨、清漆、井盐、制陶、火药等诸多方面。

《地学卷》,5册,59 种。地学涵盖地质、地理、气象、水文、地图等多个领域。本卷主要选取地理志,边疆、外国游记,以及几种古代地图,如《水经注》《徐霞客游记》《郑和航海图》等,多系常见典籍。

需要说明,1983年,科学史所曹婉如等发起编制《中国古代地图集》,由文物出版社先后出版“战国至元”(1990)、“明”(1995)、“清”(1997)三巨册,收录战国至清代前期绘制的古地图659幅,珍稀品种较多,大都为首次影印,学术价值很高。该书地图说明为中英对照,各卷附录论文有英文摘要。

《综合卷》,7册,60 种。选收标准为一书涵盖多个学科,或包含科学思想史、社会史内容的作品,部分为节选。诸如《尚书》、《老子》等古典著作;类书、笔记如《太平御览》、《梦溪笔谈》;又如《天工开物》、《畴人传》等名著。

《索引卷》,除了常规的作者人名、书名索引,又依照四部分类法重编总目,体现了学科概念的古今变化。该卷同时收录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

受当时条件所限,《通汇》选取的某些底本不够精善,同时未能直接利用海外所藏中文古籍。书前提要出于众手,体例有欠统一,部分提要未能明确说明影印底本的版本与来源。

199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发起多个大型学术出版项目,诸如主持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26卷,1998—201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20卷,1996—2016)、《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36种,2004—2009),组织翻译《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4卷, 1990—2018)[12]。《通汇》即此类项目之一。

2000—2020年间,历史研究的资料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大批古籍影印出版,海量古籍图像电子化,新资料层出不穷,早已超过《通汇》收录范围。《通汇》所选之书,已有不少更好的版本影印出版。不过时至今日,《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依旧是唯一一种综合性的中国科技史料大型资料集,地位无可取代。部分卷册在品种数量、特色、系统性方面具有优势, 仍是研究者常用的参考资料。[13]

郑诚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21年4月

致谢  承蒙郭书春先生、姜丽蓉先生、曾雄生先生接受采访,分享《通汇》编纂旧事;感谢审稿专家提供宝贵意见,统此致谢。

注释

[1]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古籍总目·经部·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页。

[2] 根据珍稀程度,1796—1911年间的部分抄本与印本亦划归善本。

[3]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98年。

[4] 南江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编古籍丛书出版综述》,《出版史料》2012年第3期,第73—78页。

[5] 吴格《前言》,南江涛、贾贵荣编《新中国古籍影印丛书总目》,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第1页。

[6] Sun Xianbin. Review on the Collation of Premodern Chinese Sourc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2), 113–131 (2017).

[7] 各册多在900—1500页之间,每页大都影印原书两个筒子页。

[8] 除化学、医学、索引三卷外,其余八卷主编均为自然科学史所研究人员。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担任《通汇》总主编。

[9] 中华书局1912年在上海成立,1954年总部迁至北京。

[10] 梁宗巨《中国数学史料的渊薮——〈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1期,第94—95页。

[11] 南江涛、贾贵荣编《新中国古籍影印丛书总目》,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第661—692页。

[12] 相关书评:Dai, Wusan. Epitome of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 Review of the Book Series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Modern China in Comparison with Needham’s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1), 87-99 (2019). Zhang, Yan, et al.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Zhongguo chuantong gongyi quanji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A Work of Ingenuity.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1), 166-174 (2020).

[13] 中国科技古籍的整理出版,近年不乏重要的新成果。特别是在发掘利用海外藏书,改进影印与整理形式方面所有发展。例如科学史所组织编纂的《中国科技典籍选刊》,2014—2020年间已由湖南科技出版社推出4辑15种。《选刊》旨在传播重要版本,同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将影印与点校两种形式合为一体,底本尽量采用海内外所藏珍稀版本,书影与录文及校勘记逐页对照,配以导论与资料附录。

参考文献

戴吾三《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评介兼与李约瑟之SCC比较》,《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9 卷增刊,2020年,第21—28页。【英文版:Dai, Wusan. Epitome of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 Review of the Book Series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Modern China in Comparison with Needham’s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1), 87-99 (2019).】

长北、白云燕等《〈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匠心之作》第39 卷增刊,2020年,第41—46页。【英文版:Zhang, Yan, et al.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Zhongguo chuantong gongyi quanji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A Work of Ingenuity.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1), 166-174 (2020).】

孙显斌《中国科技典籍整理的回顾与思考》,《科学史研究论丛(第4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201—211页。【英文版:Sun, Xianbin. Review on the Collation of Premodern Chinese Sourc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2), 113–131 (2017).】

梁宗巨《中国数学史料的渊薮——〈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1期,第94—95页。

南江涛,贾贵荣编《新中国古籍影印丛书总目》,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

南江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编古籍丛书出版综述》,《出版史料》2012年第3期,第73—78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5年,2015年再版。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98年。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古籍总目·经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QQ|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東里論壇 ( 粤ICP备14015598号 ) 公安备案图标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19号
GMT+8, 2025-2-5 14:52 , Processed in 0.144670 second(s), 4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